王镇将军的生平
军川农场是在王镇将军的亲自指挥和关怀下建立的。
王镇将军曾于1959和1962两次视察军川农场。工人们把王镇将军视为农场的一员,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老国王头”。
不寻求个人特权
王镇将军经常穿着破旧的黄色军装和一件普通的蓝色外套。他有一张瘦瘦的脸,面带微笑。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工人愿意接近他,和他聊天。
刚开始听说王镇将军要留下来,食堂的同志有些担心:“一个部长三星将军吃什么饭?”当时物质条件差,军川远离城市,不可能买到山珍海味。为了表达农场工人的意愿,食堂的厨师们还是想尽办法安排食谱,准备了鸡、鱼、肉、蛋。没想到将军的秘书小王特意让负责生活的管理员张说:“不要多要饭,两个菜,一个豆腐一个白菜。”
“这怎么行?”
“两位粮部长太多了,你们要的更多,不能只给回报。我要被骂了。”
吃饭时,老董师傅和许助理很不好意思,知道同志爱吃狗肉,特意盛了一盘。大臣没有拒绝,而是转身告诉大臣,除了伙食费,狗肉的钱他出。
20世纪60年代初,在农场修建招待所之前,王镇部长像工人一样睡在宿舍里。早上醒来,他高兴地对洗脸的战友们说:“真累,太感谢了。好多年没在炕上睡过了。”
王部长严于律己,十分关心群众。他亲自到工人们居住的小屋看望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询问生活情况,房子是否漏水。他对J队长说,要多关心群众,让工人过得越来越好。
种植“试验田”
王镇将军视察军川,鼓励工人们把北大荒建成“北方大仓库”。
为了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增加作物产量,推广应用新的高产技术措施,王镇将军建立了大豆试验田。这块地位于徐佳饭店北面8号,被一队员工称为“高标准、高质量”的生产训练场所。王镇将军亲自审核技术措施,无论是管理还是收获,从春播到秋收全程严格要求精耕细作;百年试验田获得大面积丰收,亩产达到401斤,实现了高产,从而推动了整个田间科学耕作工作迈上新台阶。
走“鹊桥”
20世纪60年代,王镇将军访问军川并与垦荒队员交谈时,问垦荒队员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垦荒队员对王镇将军说:“北大荒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感到很充实。就是缺少一个大姑娘,抓老鼠是男的。”这句话原本是个笑话,但被王镇将军记住了。他说一定要帮助垦荒队解决个人问题,让他们都成家立业。
王镇将军回京后,开始动员城市女青年建设北大荒边疆。仅哈尔滨就有200多名女青年来到军川农场定居。
从此,军川农场男多女少的历史结束了。
王镇将军提议开发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位于中国版图东北角的密山、虎林、饶河、宝卿等县的广大土地,历来被认为是一片广袤的荒地。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颁布“开荒令”,吸引流民开垦无地荒地。但是,成效并不大。北大荒依然地广人稀,村落难找,人迹罕至。直到新中国的诞生,这片被当地村民称为“筷子一插就能发芽”的黑钙土才苏醒,萌发出勃勃生机。1958年春,解放军十万复员官兵进军北大荒,屯垦戍边。他们把长满榛草和野生动物的荒地建成了该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将军指挥一个总的计划。
北大荒的开发是在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开始的。志愿军开始分阶段撤回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宣布实施,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中,时任铁道兵司令兼农垦部长的王镇将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第一个提出开发北大荒的人。
1954年5月底,王镇将军赴黑龙江视察铁道兵(即铁道兵第五师)8505部队,视察绥化、贾母部分荒地。同年秋,王镇将军视察了第五师司令部的汤原农场,检查了士兵生产的卷心菜、西红柿和茄子等蔬菜。一个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伟计划已经萌芽。在师司令部召开的连队以上干部会议上,王镇指出:“要办好农场,为国分忧,解决部队吃菜吃肉的问题。你们过渡以后,有的同志要办国营农场,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在王镇将军的指挥下,第五师副师长于幼卿带领复员大队800多名官兵和数百名参加铁路建设的劳改犯进入老虎林设点。1955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名字命名的国有军垦农场——850农场在虎林西林西岗成立。那一年,850农场开垦了25万亩,播种了2.5万亩,修建了简易道路,建造了能容纳1万多人的草房。
1955年8月4日,王镇将军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开发北大荒》的报告,提出投入1955-1957开发密山、虎林、饶河地区的荒地。除了向约20万生产者及其家属和牲畜提供粮食外,还可以上交25亿斤商品粮。王镇的报告受到彭元帅和当时的总参谋长黄克诚将军的称赞,中央很快批准了的报告。1956年春,密山铁道兵农垦总局成立。接着,铁道兵第三师代理师长黄率部官兵进入宝清县南横林子地区,组建八五二农场。广东湛口第四师副师长罗培兴等人在迎春创办了八五四农场。八五农场是九师的孙建立的...王镇还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有地方农场抽调了一批懂业务技术的干部,加强对军垦农场的管理。并提出了“垦、产、建、积、扩”的“五边”方针。到1957年底,一大批以“八”字头的军垦农场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扩大军垦农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宏师十万展宏图
从65438年到0958年,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中央决定裁减一批军队。65438年10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10万复员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2月24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下发《关于离退休干部转到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具体事项的通知》。
根据中央的安排,从今年3月起,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单位、野战部队、军事院校、后勤部队和军队医院的复员官兵,从全国各地(西藏、新疆除外)陆续来到北大荒,其中包括7个预备役师、4个预备役医院和2个兽医院。第一师和第七师是两个建制师,连武器都带了。实际上,人员总数超过81000人。这就是当时被称为“十万复员官兵出征北大荒”的新闻。
这些官兵中,有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民族战斗英雄,也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功的英雄。如果说有黄继光连副教导员郝,就有亲自指挥邱连攻占391高地的参谋长吴品清;上甘岭战役中坚持隧道斗争十四昼夜的左尚希,荣立二等功。此外,还有大量的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和军事教师等。他们不顾个人名利,高唱“给党一颗红心,英雄就卸甲上战场”。他们依然像唱着保家卫国杀敌过河的战歌一样向北大荒进军。
据时任农业部书记处主任、时任哈尔滨军工政治部助理丁等介绍,,当时气氛很热烈。一列列军车陆续驶入密山站。只有一万多人的小城密山沸腾了,家家都挤满了房间。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都是穿着黄色制服的官兵。4月13日,密山站广场举行万人大会,欢迎解放军复员官兵进军北大荒。大会主席台两侧,有两条醒目的标语:“米虎保饶李茜沃野变成良田;完达山脚下的英雄,建设了他的国家,他的家园”,横批是“辛苦”。这是王镇将军亲自写的。王镇佩戴三星将军肩章,发表动员讲话。与会官兵见证了这位从南泥湾到北大荒身经百战的老将军的风采,欢呼声如雷。
在黑土地上战斗
农场生活的起点很艰难。由于搬迁、搬迁、扩建,大部分分公司、公司的房子都没房了,没有一亩地。都是荒地,老虎熊出没,狐狸兔子安家。大家放下背包,开始割草,砍树条,选一个高垄支撑窝棚。这种窝棚极其简单,用草绳绑上几个人字形架子,再绑上横担,盖上羊草就可以挡风遮雨了。然后在里面铺上厚厚的草,把背包摊开,这就是落脚的地方。有的随军家属也是几个家庭共用一个“窝”,中间挂一个布帐篷,这是两家的分界线。
有些地区吃饭也是个问题。按照军委规定,复员官兵第一年的口粮由地方供应,供应标准也是按照军队标准。但由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供应的食物一时无法送达。因此,一些农场不得不组织人力从数百英里外的国库运送口粮。一些农场暂时用原粮充饥,煮大米和小麦,因为他们没有食品加工设备。吃住都是这样,其他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火柴、肥皂、灯和蜡烛,甚至连卫生纸都买不到。工作环境是一片广阔的荒地,到处都是荆棘、塔头甸子和沼泽。难度真的是难以承受。
然而,官兵们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他们生产和建造。来自空军、炮兵、坦克等特种部队的官兵率先驾驶拖拉机,开垦了大量荒地。官兵们用最原始的方法争抢种子。第一年种了一百多万亩大豆,秋后收获了一千万吨大豆。除了大规模的开荒、整地、建房,4000多名复员官兵还参加了八五农场云山水库建设,修复了全长114公里的米虎铁路,接受并完成了选伐优质木材10000余米,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和大连造船厂建设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这些从英雄的人民解放军转业的官兵,保持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他们几十年屯垦戍边的生活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现在的北大荒不再荒凉,很多农场建起了人口密集的小城镇,北大荒变成了北大荒仓库。当年创业的官兵,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大多有着灰色的寺庙和满堂的儿孙,在北大荒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春秋。虽然激情燃烧的拓荒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们开创的北大荒精神将代代相传,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