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怎样的?

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方法

“法治素养”的全称应该是“公民法治素养”,其核心应该是“法治”。中国古代就出现了“法治”一词,先秦时期的政治学家就已经倡导法治。时至今日,“法治”指的是在民主的前提下,尊重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法治素养”是指公民经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对国家法律价值的取向,对法律制度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态度和信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以来,法治教育更加广泛地走进课堂。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从中学开始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含了法治教育,但并不侧重于法治教育。大学里虽然有单独的法治教育课程,但缺乏实用性,局限于课堂理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发展,还包括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发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现在注重“四新”的培养,“四新”的要求就是要求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才能为成为“四有新人”打好基础,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依法治校是要呼应的,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只有努力做到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校园法治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校园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有理有据。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法律素养就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依法治校关系到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实现依法治校的保证。同样,只有依法办好学校,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法治意识灌输给人民,使之成为人民的信仰,让人民投身法治实践,参与法治建设,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实施和实现。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群体,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明辨是非。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法治的建设者。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质基本上反映了未来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水平。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的现状

我国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二是开设法律相关专业课程。虽然这两种路径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开设法律课程,并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设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的一小部分。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关,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本概念。开设法律课程看似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但只是提高了法律素养中的法律素养。大学开设法律课程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具有法律意识,能够灵活地认识、理解和运用法律。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成为法律工作者打下基础,其根本目的不是培养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自觉和依法治国的实践。其次,这两条路径过于理论化,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种路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但容易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且,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更多的是体现在参与法治实践和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和路径不能很好地整合。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和老师的教与疑来进行的,并不十分重视其他路径。虽然有实践活动,但不能很好的引导,大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也不能体现法治素质,在推广方式上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活动本身。因此,虽然推广方式可以涉及社会实践,但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无法保证其有效实施。其次,依法办学的环境也是在学生具备一定法治素质的前提下形成的。虽然依法治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提高法治素质的环境,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但是依法治校的环境和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独起到示范和熏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