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菜花黄散文

春分时节,油菜花开,是江南的好春天。3月18、19日,由徐辉老师、岳玲玲老师带领的“探访九州安徽微信群”摄影爱好者一行,南下池州石台,探访花海黄竹,拍摄雨景山色,领略高露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白石岭奇妙的自然魅力。真的很愉快,很高兴你来了。

石台县原名戴、古野(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李建军考)。1,480多年前,南梁大同二年(536年),孝武帝以三国时的石代场(炼铜作坊)设石代郡(唐《元和郡图》)。自那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办公室被更频繁地保留和废除。现在石台县在1965年7月重建,因汉字简化,改为台湾。65438年6月+2007年10月,因撤区并乡,七里县更名为任丽。从地图上看,石台县左边是长江,右边是黄山,上面是九华山,下面是牯牛山。它位于深山峡谷之间,秋浦清溪河畔。这里是人间仙境,幅员辽阔,人口稀少(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万)。

徐辉老师联系了任丽的年轻摄影师dorri作为我们的向导。小伙子海拔不高,一张弥勒佛脸,敦实朴实,快速热情,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为我们设计的行程是第一天去高露馆,看古民居,吃农家饭,晚上住任丽镇。第二天上午去白石岭参加石台油菜花节开幕式,欣赏白石岭下的油菜花,参观白石岭古村落,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统戏曲。下午返回,沿途随意采风。

从合肥到铜陵长江大桥高路亭230公里。我们早上7: 30准时从稻香楼出发,因为去庐江高速南口接两个半路上车的电影朋友,司机误去了泥河再折返,耽误了很多时间。11后中午到达高卢亭。王帆早已从县城赶到这里等候,并安排好了午餐。我们一下车就直接去了路边的农家菜馆,品尝了当地真正的当地农家菜肴,腊肉,马兰,螺蛳鸡,竹笋,蕨菜,灶台锅。虽然酸辣,口味略重,但原汁原味,新鲜地道,不愧为地方特色美食。我们很乐意吃它。

高卢亭是石台县七都镇一个很有味道的古小村庄。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谷,在省道S325与县道X019交汇处,村子在省道的东南侧。几十户人家,住宅分散,成一条从西南向东北延伸100米的狭长地带。清溪河的两条小支流,考界河和溪边坑河,从东西两个方向环绕着村子,在村子的南面汇合,在东面流入清溪河,最后汇入太平湖。在村南两条路交汇处的小溪旁,有一座古老的亭子,红底黄匾,上书“高露亭”。远远望去,道路、溪流、山峦、田野、村落、亭台楼阁,点缀着油菜花,构成了一幅山水生活画卷,精美绝伦。

高露馆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四大通道的节点。在交通闭塞的农耕时代,这里是人们北上九华的必经之地,这里的古徽路道口又长又远。高露亭不是高姓人居住的地方,但在亭北20里的贵池汤溪三十六山中,有一个著名的高姓古村落石门高村,因古代传说“山为市,石为门”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石门高氏宗族全盛时期,同时有14名官员,曾有“十里长,五里菜地”的盛景。相传三十六山外石台上的亭,是为高家族的人出游歇息而建的。那条路叫高露路,那个亭子叫高露亭。但古人儒雅,不像今人直爽,所以高露亭原名“高露亭”,虽然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高氏家族虽然在常遇春红巾军大火,太平军石达开血洗之后没落了,但高绿汀依然顽强地屹立在今天的人们面前,隐隐约约地表明了石门家族的霸气和显赫。

高露馆所处的战略位置,使它逐渐成为一个商业和贸易的地方。最著名的是生产和交易优质酒曲,特产。大曲又叫“九牧”,用来酿造米酒,用面团蒸馒头。高卢亭生产销售酒曲的历史有据可查,已有300多年,以清光绪年间最为兴盛,尤其是李三兄弟酒曲作坊名声在外。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聚集在酒曲之乡高露亭,使酒曲产品畅销海内外,这在商品经济极度不发达的皖南内陆山区是一个奇迹。有网友撰文回忆说,清末民初,高卢亭的曹氏后裔迁居衢州,将高卢亭酒曲的制作技艺带到了一个和平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方上酒曲”的品牌,成为当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高卢亭当地的酒曲酿造在解放后的集体化过程中逐渐衰落,传统技艺早已失传。只有一些残存的古宅和作坊,似乎还能看到一丝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村口新建的高大古宅牌楼后面,是几十栋新旧错落有致的皖南徽派建筑,青瓦白墙,歪歪扭扭的马头,叠院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曲径通幽,典雅别致,颇为美丽。省道西侧的来龙山流出的泉水,沿着人工修建的水渠绕着村子流,流遍了所有的房子。村民们在门前淘米洗菜,打水洗纱。是真正的小桥流水。还有明清时期的酒坊、油坊、磨坊、肉铺等各种手工作坊,也是修的老样子,恢复的老样子。著名古建筑有甘坤里、李万台、李古堂、尚志堂、永泰曲坊、甘泰曲坊、步云书屋等。,全部按照明末清初原有的徽派建筑风格进行修缮、保护和建造,古建筑的结构、风格、雕刻、人物、绘画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和展示。高露馆已成为石台县一个以古民居和作坊为特色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晚饭后,我们又饱又暖。dorri乘车带我们去了村子东北方向的山顶,俯瞰山谷中间的梯田,蜿蜒的溪床,炊烟袅袅的房屋,黄色的菜花,白色的小溪,绿色的树木,美丽的村庄。大家散开,拿出各种长枪短炮,寻找自己的点和角度,一路狂拍,无暇顾及左右。下到村亭时,系着红丝带的美女自告奋勇充当模特,在桃红绿绿下俯仰,穿行在黄花间,画面更美。进村,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那些历经沧桑的老作坊,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都给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带来了深深的感触,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因为现在是旅游旺季,又是油菜花节开幕,酒店相当紧张。我们住在县城老街的一家小旅馆里。第二天早上,我想去城外的马鞍山看看整个县城。结果一出门就赶上下雨,雨越下越大。我沿街走了两个路口,最后还是坚持不住,只好回到酒店。路过一家叫麦香的热气腾腾的包子店,有些诱人,就进去要了三个包子和一碗米粥,边吃边和老板聊天。老板姓张,长得丑,庐江县人。他早年家境贫寒。三兄弟逃到石台,先做些苦力,慢慢安顿下来。老张以前开了十几年大货车,说赚不到钱,就开了这家包子店,一晃就是十几年。包子店很小,但是材料新鲜卫生,纯手工制作,包包现在卖的很好。生意很好。一家四五口人早起做包子,需求还是供不应求。现在孩子在外地上大学,家里早就殷实富足,只是抽不出时间,包子店就一直开着。当我回到酒店时,我刚刚开始供应早餐,并坐下来吃一些煎饺饺子。好像没有老张的手工小笼包好吃。我在想,石台乃至皖南都发生过多次政府主导的人口迁移,像老张这样自发移民的更是数不胜数。皖南山水的接受是包容的,兼收并蓄的,促成了新老石台乃至皖南人的交汇融合,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皖南文化。

油菜花节开幕式在大研乡新联村白石岭三坊自然村举行。考虑到交通管制的因素,我们早早赶到了那里。三坊村在任丽以南20公里,位于牯牛降东北麓的大尖山脚下,海拔近600米的白石山上。我们的车驶进了白石岭村舍紧闭的大门,停在离村子几百米远的肖文庙遗址前。这是一个临时的小停车场,是专门为开幕式修建的。只有领导的车可以停在这里。如果我们不早起,我们的车就不能开到这里。大家赶紧弃车,沿着陡峭的山路往村里走。

山路两边都是山,因为下雨天,山野半个都笼罩在大雾中,让人感觉有些压抑。走到村口,突然看到几十棵又高又粗的古树傲然挺立,雄伟壮丽,人们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仔细看,古树多为橡树樟树,树干上青苔、常春藤,根裸露,盘根错节,树龄从百年到千年不等。大部分是三五个人围不起来的,就像忠诚的卫士,保护着树后的三坊村和河对面山坡上的四方村。穿过古树,右边是房子的后墙和三坊村的石板路。悬崖左侧是一条名叫巫溪的河流。在高高的河岸上,有一座名为白石亭的方形亭子,就像军营的岗亭。白石亭和三坊石径之间,有一座石拱桥,桥的另一端是一座四间小屋。石桥下的巫溪河河床裸露,河中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巨砾卵石,在一股清流流淌时别有一番情趣。

刚才我在肖文寺的停车场,看到一个景点宣传木牌,上面有上山示意图。标注的山涧名字是巫溪河。来石台之前做足了功课,看到很多网友道听途说把这条河当成了鲤鱼溪,并插入了三个女人采药吃桃把鲤鱼变成了蜀古寺的童话,把白石亭误认为是蜀古寺旁边的六角亭。事实上,这真的是一个荣耀的皇冠,指鹿为马。我也剥离了三雌鲤神话故事发生的地方,发现不是石台大研乡的白石岭,而是黄山乌石乡的石壁陈。这两个地方虽然都属于古代的时代县,但是两地直线距离都在50公里左右,在道路艰险的连绵大山中,并不是一个短距离。故事所指的河流虽然都是太平湖的主要支流,但前者是西边的清溪河,后者是南边的蜀溪河,显然是相反的。《时代县志》中的记载更为清晰。汉代盖山建“三仙姑”庙,旁边有花梨河、六角亭、舒姑庙。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来此,不仅盛赞“蜀三女吃桃化鲤成仙”的故事,还在寻神后记中写下了“化鲤为溪”的传说。石壁陈家出土的“重修三庙失碑”石碑上,还有“盖山蜀古拳,以蜀三女吃桃化鲤成仙而名。花梨溪见于晋代陶渊明寻神后记。虽然由于陈村水库的修建,石壁的陈嘉古村被淹没消失了,但我们没有必要以花代树,小题大做。

我们起得很早,天还下着小雨。山沟里游客不多,大部分村民都在屋里生火做饭。我站在石拱桥上,环顾四周。桥北四方村的房子都是沿着山脚建的,直到抬头才能看到,隐藏在云雾和树林中。桥东三坊村建在无锡河东南的山坡上,更是“白云深处有人”。石桥上方的巫溪,来自东北的群山。河的两岸是群山环绕的狭长山谷。开满黄花的油菜田呈扇形展开,随着河水一步步向上延伸,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在远山中。两个三室四厅的小自然村,点缀在山坡、溪流、梯田之间,散落在无锡河两岸,炊烟袅袅,房前屋后绿树野花,茫茫油菜花海,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在断断续续的细雨和飘忽不定的雾气中,让人恍惚如醉。

我摇摇头,从梦中回来,沿着巫溪河和三坊村之间的石山小路逆流而上,准备绕过山谷再回到石拱桥。乐玲玲老师准备的摄影用的头伞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一个人,头上撑着伞,手里拿着相机,一个人走在湿滑的山路上,感觉自己成了一个仗义执言,自寻失败的江湖大侠。在三坊村最高处的一栋房子前,有一个建在油菜花田里的戏台,是油菜花节开幕式的主会场。一群年轻男女在雨中忙碌着。我继续往上走,很快就来到了一堵破墙前。有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屋废墟。看看周围的地形。已经是半山野了,只有一条小路通往下面的三坊村。下面是山谷、河流和田野。真是个扎营的地方,易守难攻。至于这个小屋是什么时候建的,谁进的屋,不得而知。所以这个网站的意义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再往东北,是山谷里最高的地方,也是最窄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只有一座房子,名叫孙嘉,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前面有一个池塘,后面有一个庭院,周围有桃树、李树和梧桐树。看起来是个有钱人家,过去可能也很有名,因为这个地名其实是标在地图上的。孙家门前有个几百亩的大坡,适合种庄稼。现在是一片油菜田,长满了金灿灿的山坡。远远望去,一片开着黄花的田地里,有一个黄色的茅草棚,十分醒目。到了前面才知道原来是景区,叫野猪棚,也叫火葬婚礼。此时,雨下得很大。我走进小屋,坐下来躲雨。一边看着边上的牌子,原来是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相传白石岭有一个中医世家的传人,在相亲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村姑,两人相爱却无法般配。后来厚生按照父母和媒人的约定结了婚,村姑也嫁到了厚生的村子里。牌匾上写着,“日子从晨烟到夕阳,流淌在回家的路上。后来后人以观赏野猪为由,在孙家搭建了野猪棚。8月16日的大风之夜,野猪棚突然起火。第二天,人们在灰烬中发现了两具烧焦的骸骨,而白石岭的两家人,村姑和嫁衣,则悄悄地消失了,后世和医书也消失了。”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寓意依然深刻。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封建礼教也可以无缝衔接,扼杀自由。

转过蛟龙坞,是山谷中巫溪河上最高处的一座石桥。这里的山有点陡,桥上下游的落差也有点大,所以水声不是潺潺而是湍急。雨也在和小溪竞争,越来越大。我的头伞不小,可以自由拍照。我看到一队人闯入了摄像头。原来是三室四室村民的舒家目连剧团。他们穿着戏服,戴着面具,坐着轿子,游山玩水,展示木莲戏的角色和五彩缤纷的服装,以此来衬托菜花节的开幕。婚礼或送行的名字我都不懂,队伍因为大雨而散了。单纯的山民真的很难。

目连戏又称劝善戏,集民间滑稽故事、杂技、百戏于一体,主要演佛教弟子目连入鬼救母的故事,宣扬“积德行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宗教戏。石台是目连戏的发源地,自古就有史料记载。明代郑知真,在祁门清溪,根据当时流行的杂剧、变文和传说中的目连戏,于65438年至0579年在石台编著了情节完整的新剧《目连救母劝善》,又称郑本目连戏或目连戏。明崇祯九年,南方名士风流会会长吴回乡探望母亲。那时,吴的高田班正准备表演木莲戏。当时他欣然写了一副对联,并在对联中嵌入了“大演”二字,并解释说“我的家乡以孝闻名,但我怕孝之风不足,故戏曲劝善以扬孝,成为大演。”由于吴的推崇,目连戏被搬到秋浦河流域演出,盛大的演出也取代了星宿成为当地地名,沿用至今。虽然因为下雨没能看成一系列的场景,但是舒家班在雨中巡山的精彩场景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这就足够了。

一大圈山谷转下来,然后我看着村里三室四厅的房子。感觉白石岭真是个好地方,自然纯净,风景优美。现在这个地方只是一些摄影艺术机构的创作基地,并没有被过度开发。但是,这次油菜花节吸引了很多人,恐怕以后这里再也没有安静的日子了。希望当地政府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开发,有效保护青山绿水,不要让白石岭的自然美景在商业大潮中迷失。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脚被雨水泡得酸痛,就匆匆下山了。这个时候人流量已经很大了,上上下下络绎不绝。隔三差五就有一两个交警维持秩序。走了好几公里都没看到我们的车,脚疼的走不动了。只好找到交警,拦了车摆渡,开到五六公里外的S464省道与白石岭山路交叉口的临时停车场。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我们的车。我打开微信群,发现车停在路中间。真是哭笑不得。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汽车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我又冷又饿,几乎崩溃。还好吃饭的地方不远。一下车,我就冲进小超市,买了一双布鞋和棉袜,立马暖脚。

回到合肥后,连续几天在脑子里看白石岭的风景。真想再去一次,仔细看看。就在今晚,徐辉老师正在点评外经楼采风作品。我一定要去听听他们,这是再次欣赏白石岭的美景。

2065 438+2007年3月29日星期三3月初二,丁酉公鸡在合肥天王巷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