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方法
1.在中学实施通识教育。虽然通识教育一般发生在大学,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中学通识教育高于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近代欧洲实行双轨制教育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为资产阶级子弟上大学做准备的文科中学高级阶段,大多实行通识教育;为无产阶级子女就业做准备的职业中学,大多实行职业教育。19世纪初,洪堡在文科中学推行“全人教育”,是中学通识教育的典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典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有拉丁语、希腊语和德语;二是现代人类最新成就的教育,课程主要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第三,历史、地理和宗教教育。此外,法语和其他现代外语、体操和音乐是学生的选修课。这样,通过文科中学毕业考试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两种古典语言和文学,而且心智也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他们获得了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和两门现代语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在大学专攻任何一门学科准备了足够的条件。这样,洪堡式的大学不再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而是以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科研和学习活动。本科生完成“专家”的培养。但是,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一是修业年限要延长,大学毕业生年龄偏大,不仅给教学带来问题,也导致学生后期找工作困难。二是学生课业负担太重,课余时间被大量作业占据。
英法等国的大部分文科中学也实行通识教育,这些中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所以大学不是通识教育的关键实施阶段。他所在的大学第一阶段(高一高二)开设的不是一般的文化基础课,而是基于专业需求的基础课。在巴黎七大,科学第一阶段,基础课程按照结构与材料科学、自然与生命科学两大类设置;医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物理、化学和医学。
2.在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在现代,单轨制的美国在大学阶段实施了通识教育。美国中学实行选修制,迎合了学生的不同爱好,但中学毕业生的一般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美国大学不得不在一、二年级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哈佛大学1978出版的《公共基础课程大纲》规定,大学生第一年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与哲学分析、外国语言与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二年级用来学习其他领域的选修课。这种美国高校,三四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但是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大,专业教育是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的。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层面实施的。
随着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知识总量的迅速增加,大学倾向于实施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的整合。此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加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大学也开始加强通识教育。比如法国有人主张把原来大学第一阶段按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做法改为第一阶段,每个学生统一学习四门课程:(1)态度、性格、方法论的训练;(2)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3)经济人文类;(4)其他: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外语。
(二)按课型或课程的组织形式。
1.大型综合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出现在20世纪40-60年代的美国大学,内容主要是人类文化遗产。比如缅因州贝蒂斯学院的文化遗产课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诸多领域的人类文化遗产,融合了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文化史、文学、哲学、宗教、艺术、音乐史、科学史的巨著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和思想。如此广泛的综合性课程,由来自上述领域各专业的教师小组负责(即实行教师团队教学制)。此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总校就开设了一门综合性课程——“当代文化”,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科学和文化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还开设了一门名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综合课程,系统地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2.一系列小型独立课程。这是20世纪60年代取代大型综合课程的一种课型。它分解了文化遗产的综合课程,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采取“加工”的手段,将各科知识变成“速成总结”。这种快速的总结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有价值的知识。
3.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卫星课程”。这门课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增加的,以弥补小型独立课程的不足。以学生专业为中心向外辐射,开设与此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此,英国教育家阿什比举例说,一个想成为物理学家的学生可能会不耐烦花时间研究西方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让他以物理为学习中心,讨论物理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对社会的结果,物理与伦理的关系,他会注意的。正是基于这种观点,美国很多大学通过与学生专业的紧密配合,注重通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4.旨在介绍学科方法的研究报告课。让研究者详细讲解通识教育中某一学科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思维模式。这种通识教育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个物理学家需要知道的历史知识,一个语言学家需要知道的生物学知识,并不是这些知识的全部内容,而是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这门学科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出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学生只需要听一到两个反映该学科独特科学方法的专题报告,而不需要广泛阅读该学科。
5.“集群课程模式”。它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巴布森学院成立。这类课程围绕一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的价值问题,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一般三门课程参加一套课程;这三门课通常是独立的,但是有一段时间会一起上课(或者举办其他活动)。* * *活动前,三门课的老师互相了解三门课的大纲,一起研究三门课的主题、教材、授课时间甚至口语和写作计划。截止到1991,学院参加了各种课程,包括商法、一般管理、会计、政治学、哲学、文学、历史、电影、英语写作、语言交流等。此外,还计划将哲学伦理与营销、金融、会计和政策规划等课程的商业案例相结合,将涉及国际和民族问题的不同课程相结合,将语言和文化课程与职业管理课程相结合。
通识教育的方法除了上述课时和课程类型外,还根据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必修法、有限选修法和自由选修法。按课程类型分,也有日本学术团体体制下的一般教育方法和专业教育模式(即苏联70年代以前和我国建国后30-40年实行的“单一政治理论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