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街的历史变迁

说起新河街,我们的思绪必须回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新河街本来是一条河,但不是新河,是新河。早在五代时期,温州市区就有一条由南向北延伸至瓯江的河流,河网密布。这条河在当时对温州市意义重大。一方面起到了现在下水道一样的排污系统的作用,一方面是当年温州城的交通要道。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考证当年那条河的名字。

据温州史籍记载,这条河直到宋代才被命名为新河。当时,为了让这条河更好地发挥作用,这里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淤。从那以后,这条河就有了新河的名字。

新河的名称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直到河道再次大规模疏浚。据记载,明朝郭鑫公爵唐河曾来过温州。他看到,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城,河流密布,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海防要塞。但当时城市内河淤积严重,城防有待加强。唐河于是下令再次疏浚内河。从唐河和明政府的角度来看,疏浚内河是出于城防的需要。但从百姓的角度来看,疏浚后的河道更宽更顺畅,大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河道周边经济的发展。温州人为了纪念唐河的功绩,将新河新河改名为新河,并在河边为他立碑。随着人口的发展,新河沿岸逐渐形成了一条街,这就是新河街的起源。经过历史变迁,石碑早已消失,新河也在1955年国家加快城市建设时被填平,只剩下新河街。

新河街的街名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几经变迁。民国时期,采用新社会、三民主义,改为新民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了新河街的名称。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新河街被改为吴兴路,所谓的“吴兴”就是大兴无产阶级的意思。直到1982才恢复“新河街”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看到的新河街很宽。要知道新河街的长度和宽度都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过去新河街南起禅街口,北至八字桥(即现在的百里西路东端),街宽不足3米。1955年,为加快城市建设,将原有街道由慈产街向南延伸至人民西路,1978年改建砖路,铺沥青,绿化,形成今天的规模,新河街逐渐成为市区繁华的商业区和西北线的交通大动脉。

追溯新河街七十二条半巷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历史上温州独特的地理条件。

记者从温州市文物保护局拿到一张光绪八年(1882)的城巷图。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条小巷都是沿着一条河而建的。在另一张民国二十六年(1937)绘制的地图上,市区河网已经完全消失。换句话说,至少在120年前,整个温州城还是一座河网密布的“水城”。整个河网将温州城的各个角落紧密相连。这条河是温州的交通要道。当时生活在温州各地的人都是靠船撑着,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河网到达市内任何一个地方,也可以通过内河到瓯江去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如果河网没有被破坏,我们温州城可以媲美苏州和威尼斯。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有河的地方就有池塘。河网对温州城市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的。直到今天,温州老地名中仍有丁字桥、一桥、南塘街等许多与河、桥、塘有关的地名。

此外,榕树还与新河街七十二条半胡同的历史息息相关。当时新河两岸种了很多榕树。小巷和新河相连的地方基本都种了榕树。在古代,没有门牌号,榕树是人们认可的标志。“你住在哪里?”“我住在新河街从北到南第三棵大榕树下。”现在,新河街唯一的一棵老榕树,被很多老温州人视为新河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