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林彪的评价

我们都很熟悉粟裕,因为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确实很耀眼。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粟裕指挥正确,灵活勇敢,所以能打大胜仗。”正因为如此,粟裕成为十大开国大将之首。林彪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18岁参加革命,跟随毛主席北伐,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誉为“常胜将军”、“天才战术家”,也正因为如此,林彪成为了建国十大元帅之一。林彪和粟裕都有在敌情变化时提出新的作战计划的经历,但毛主席对这两件事的处理大相径庭,对林彪和粟裕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看看当时的真实情况。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国民党军队总数达到470万,是* * * *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3倍。另外,国民党既有海军又有空军,这是解放军的盲点,陆军的重型装备也遥遥领先。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蒋介石得意不已,声称仅用三个月就能瓦解解放军。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向国民党军队下达了全面作战指令,意图以精良的武器、庞大的兵力和充足的物资支援碾压解放军,意图迅速瓦解解放军军队。

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每一次战斗都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战争的前八个月,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但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不少,两军差距迅速缩小。可以说,国民党军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士气也萎靡不振。于是战略方针由以前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意图通过进攻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边区等重点地区来扭转战局。

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军与解放军的战斗迅速升温,但国民党军表现不佳,只能不断调整军备,试图夺回优势。这种情况虽然没有影响大局,但也给我军造成了一些困扰。其中,粟裕和林彪领导的两个野战军所经历的两次战役是比较典型的,也正是在这两次战役中,他们都遇到了敌情,临时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但是毛主席对这两个事情的处理是非常不同的,对林彪和粟裕的态度也是非常不同的!

1948年8月,华东野战军分别取得兖州战役和豫东战役的胜利,捷报传来,形势进一步明朗,大大缩短了夺取山东解放区的进程。这时候,65438+万大军防守济南就提上了日程。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军委提出以“攻经济困”为战略指导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集中全部兵力,采取攻经济困分工合作。二十天至六十天是战役的黄金时间,在此期间应攻占济南,消灭援军之一。

华东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把现有的军队一分为二,即进攻和援助。“攻击群”由、许、谭震林指挥,由六个半纵队、大部分特种部队纵队和地方部队组成,共654.38+0.4万人。“大源”团由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指挥,其部队由八个半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和地方部队组成,共约654.38+0.8万人。沿济南南部运河布设,计划在此伏击徐州、鲁西南来的国民党军援军。9月9日,攻击群吹响了济南外围的战斗号角。

8月,华东野战军的路线被防守济南的国民党军军长王观察到,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判断华东野战军的下一个作战目标一定是济南。情况很紧急。他一方面积极做好攻防准备,一方面要求蒋介石调兵到济南。国民党国防部计划让83师空运赶赴济南,可惜83师被徐州命令前往金乡、鱼台增援。因此,在5438+05年6月,蒋介石不得不临时将赶赴济南的部队改为国民党军第74师,因为第74师仍在丰县,华东野战军继续用重炮猛烈攻击济南机场。结果济南空军抵挡不住,不得不全部撤回,空运停止。到目前为止,74师只输送到济南的7个连,2000多人。

华东野战军作为进攻方,并不知道已经有国民党军的将领看到了他们的行军路线,但是国军的变化被粟裕察觉了。9月11日,粟裕根据各种可靠消息得出如下预测:国民党军第83师1旅将秘密空运济南,紧急增援国军。由于济南驻军的增加,敌我平衡被打破,目前的作战计划需要调整。粟裕立即致电攻击群三大指挥员,还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电报的大意是希望三位指挥员命令济南市委查明情况,安排无线电台传递信息,重新研究在此情况下进攻济南的作战方案。此外,粟裕本人在电报中阐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想出的几个方案,等待中央军委指示。这些计划大致意味着:

第一,适当出击,为未来打算。按照原定计划,攻击群两个团的大部分兵力将对机场进行攻击,速战速决,同时向纵深发展,摸清敌情、防御能力和设防程度,再决定是继续攻击还是调兵来援。

第二,修建明朝栈道,潜入陈仓。根据现有情况,继续做好充分准备,用一个兵团的大源团进攻徐州东南郊外围,再用豫皖苏、江淮的部队和第一、第八纵的部队进攻徐蚌、徐海、上兰段作为配合,造成进攻徐州的假象,吸引敌人对徐州的注意,以攻徐州的虚掩护进攻济南。

第三,左右夹击,机动。我们还是按计划进攻济南,吸引敌人增援,分割大源集团,从徐州西北和东北进攻徐州。支援济南的敌人无奈退回徐州,并在此路线作战,不断消灭回徐部队。视情况我军会挑衅部分兵马停止援助,或者一边回徐州一边攻打济南。

在电报中,粟裕对他提出的三个方案没有表现出任何偏爱。我们只能从这三个计划的安排顺序来推测,他本人更倾向于“坚持原计划”。

9月20日20时左右,毛泽东接到粟裕的电报后,认为按原计划进行手术较为妥当。13凌晨,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回复粟裕,起诉攻击群三名指挥官。总的来说,他认为第二个方案不合适。刘智有三个主力兵团,分别驻扎在商丘、新安、蚌埠,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供帮助。他们不仅可以反击,而且有足够的兵力北上帮助经济。而我军分散在各部,只能被迫召回,士兵很难达到援外的目的。一个或三个计划是在原计划的基础上,细节可以根据敌人的增援情况临时改变。即使83师到达济南,仍有很大希望夺取机场,歼灭经济城外围之敌一部。不如按计划向济南发起进攻,同时做好增援准备。只要机场及其附近的敌人能消灭两个旅左右,就说明济南的敌人没有增加。除非完全没有把握攻占机场,歼灭济南城外两个旅,否则只能放弃经济进攻计划,另作打算。但你也可以尝试攻击一两次,即使攻击无效,也没什么大损失。

13日上午,粟裕致电中央军委:

毛泽东、中央军委和粟裕等华野* * *不断互通电报,商讨改进事宜。在准备“攻济济济困”具体部署的同时,济南战役的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无独有偶,因为对立力量的变化和调动,我们也必须调整战斗人员。除了华东野战军不断调整对国军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也是如此。9月1948,12,锦州附近的几个独立师首先开战。与此同时,围绕四平、长春的纵队相继南下,分割包围锦州、锦西、易县,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大幕。中央军委和东北野战军在往返电报中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磋商,林彪终于下定决心,南下进攻锦州,把国民党军封在东北,从而歼灭对方。9月1948,10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和东北地区国军部署,林彪、罗荣桓制定了进攻计划。

辽沈战役打响以来,东北野战军大批部队南下,但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设在双城,远离前线,显然不适应此时的形势。9月21,65438,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给中央军委发电报“锦州正式打起来,我们就向锦州方向移动”。9月30日,林彪、罗荣桓等前线指挥所人员秘密返回哈尔滨,再经多地南下。此时锦州机场已被封锁,国民党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援军只能通过海上运输,而解放军海上力量是空白,不掌握制海权就无法牵制国军。因此,林彪担心傅的部队会从海上来到葫芦岛。所以10月1日,他和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大致意思:

锦州是敌人的重点和弱点。进攻锦州时,敌人一定会全力增援。据预测,援军将是沈阳之敌、海上之敌、山海关之敌,长春之敌也将趁机突围,使此役转为敌我决战,我们或许能一举收复整个东北。而我军对付敌人的锦西援军和山海关援军,不仅人数少,而且力量弱。建议杨兵团的大部队向唐山、滦县路线之敌进攻。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判断国民党军将从沈阳、海上、山海关拼命增援,他们对战局发展最终结果的估计也很准确。但由于绥远战事紧张,他们实在难以要求杨兵团开赴汤山、滦县。10年6月2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电报,阐明两点,大致意思:

一、敌五个步兵师、四个骑兵旅正在绥东寻找杨成武,意图进攻。杨部虽不能直抵绥东,但完全可以策应杨成武于平章行集。如果奏效,可以钳制或歼灭现在防守平章段的许多敌人,使通州十六军的另外两个师暂时不能东进。

第二,鼓励林彪自行消灭玉瑾段可能出现的北援之敌,最重要的是迅速击落锦州,力争十天左右攻占该城。

65438+10月1,东北野战军攻克易县。不幸的是,战斗结束时,炮兵指挥员朱锐在战斗中踩上了一颗地雷,不幸身亡。好消息是超过65,438,000名守军被消灭。

65438年10月2日下午,林彪得到国民党海运四个师到葫芦岛的情报。林彪是个容易犹豫的人。得知信息后,他非常着急。他想了又想,如果国民党真的把四个师海运到葫芦岛,那进攻金的部队被沈阳、晋西、葫芦岛之敌袭击怎么办?几经思考后,他下令暂停。

林彪指挥作战的风格是谨慎、稳健。很多时候这种稳重的作风让部队打起来滴水不漏,不容易落入敌人的圈套。但偶尔这种过于保守的风格也会让战斗失去时机,甚至影响更大的局面。总是把敌人估计得更强,把困难估计得更大,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他担心他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之前没打下四平是因为低估了敌人。郑家屯和四平的影子在他脑海里不停地来来去去。他又犹豫了。到底是跌还是不跌?

举棋不定,65438年10月2日22时,林彪带着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起草了一份紧急电报,以三个人的名义发给中央军委。这封电报是由林彪口述,并由时任林彪秘书的谭云鹤记录的。当然,起草完后也交给了罗荣桓和刘亚楼。林彪认为进攻锦州时,完全解决战斗用的时间太少,因为战斗还没有结束,敌军就要集中向锦州推进。很难说两军是如何相遇的。阻止他们并不容易。他们很可能在锦州遭遇守敌。毕竟两地太近了。如果能很快攻下锦州,不如打锦州,因为来回跑的部队会耽误时间,让他们太累。长春之敌被我军围困数月,其间歼灭5000余人,向我投降18000余人。长春守军只有八万人左右,士气非常低落。但是,我军一直在休整。目前攻长春的话,成功的把握比较大,但是要推迟15到20天。是攻锦州还是攻长春,林彪一直拿不定主意,于是向中央军委请示。

林彪此时想离开锦州去长春,但改变这个决定不是他想改变的。这是一件大事,必须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因此,在中央批准之前,我们还是要听从锦州的部署,作战部队也要按照这个决定行动。所以林彪发出这个电报后,仍然没有改变原计划。此时,林彪的火车停留在郑家屯以西。如果他进攻锦州,火车会按照原来的轨道行驶。如果打到长春,他就得倒车开回来。林彪几经辗转,最后列车继续向西,开往锦州。

65438年10月3日上午,罗荣桓经过不断思考,仍认为锦州应打,打算向林彪建议,与刘亚楼一起按计划打锦州。林彪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他们达成协议:按计划进攻锦州。随后,林彪叫秘书转告机要处,停止向中央发这封电报。但是已经晚了,电报是凌晨4点多发的。

罗荣桓建议立即照着最后一封信,再给军委发电报,表示锦州的决议还在打。林彪同意了,于是三人一起商量,起草了电报。电报清楚地表明,三人坚持原计划,觉得经过一些充分的准备后,歼灭敌人,转回长春,还是太费时间。此外,还详细阐述了我军的军事布置。此外,电报还提到了以下假设和预测:

最后带着这些顾虑,电报向中央军委请示怎么办。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联合电报于3日上午9时发出,3日20时由中央军委广播电台收到。毛泽东是在4日1: 30看到这封电报的。事实上,毛泽东在接到林彪的电报后非常生气,他对从另一个方向进攻长春犹豫不决。他担心林彪擅自行动,东北关国民党军的计划可能失败,于是在3日发了两个电报,严厉批评林彪打长春的错误设想。3日17的电报分为两段。毛泽东在第一段中说:

在电报的第二段,毛泽东这样批评东北野战军的指挥班子:

毛泽东仍担心林彪在上述电报上签字后会改变主意。此时林彪在千里之外,根本不可能抬起脸来。影响他的唯一方法是发一封电报。于是,3日19时,毛泽东又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东北局:

接到这两个批判电报后,4日9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向东北局报告,强调主张或进攻锦州的原定计划。

在毛泽东发出上述第二封紧急电报五个小时后,他收到了林罗刘的电报,重申了进攻锦州的决心。他这才松了一口气,在4日早上6点发了一份电报,说:

济南战役初期,东北野战军总司令林彪和华东野战军总司令粟裕都面临着战前敌人具体军事部署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情况有些相似。他们向中央军委汇报了这个情况,得到了中央军委不同的回应。对于林彪的东北野战军,中央军委连续发了几个电报,用非常严厉的语言,要求林彪坚持原攻锦州的计划,毫不犹豫地回去攻长春,尽快把指挥所移到战前,以便速战速决,后变。对于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则更为温和。对于粟裕在给陈清的电报中提出的三个方案,首先指出以一兵团攻徐州东南郊不可行,故可维持原方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从攻打锦州到攻打长春,是对原计划的巨大改变,可谓天壤之别,而粟裕的计划只是对原计划的微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就是毛泽东对林彪和粟裕态度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