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镇的民族情况

汉族是兴文县的主要民族。是中原华夏民族与兴文其他民族、古代地方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据2004年统计,全县人口4377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是兴文县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县。兴文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和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一起,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宜宾而努力奋斗。

苗族是兴文县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4.8万,集中在兴文5个苗族乡和其他乡镇。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主要生活在海拔600-1600米的丘陵和低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兴文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擅长采花、刺绣、蜡染、服装制作、音乐舞蹈(芦笙舞),在县内外享有盛誉。土葬,通用汉语,说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语族苗语支,属于藏语三大方言中的川滇黔(西部)方言。主要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踩山节,也叫花山节。其祖先为躲避战乱、饥荒和狩猎,从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地区迁来。兴文县有五个苗族乡。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独掌人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兴文县的古代土著民族。宋明时期主要居住在荣县(今兴文县)。因为他的首领住在九思,所以他被称为九思人。《元史》说是夜郎国西南的野种,所有的坝上都是棕榈,十个有九个种。明嘉靖《四川宗志》、《南叙县志》说也是“夷”、“苗”、“夷”。明朝洪武至万历期间,都督满为反抗官员压迫,多次造反,以九思山、凌霄城、都督寨为据点,数次攻占叙南六郡。明朝多次派兵镇压。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大举征讨,14万兵,终于平息。从此,杜章曼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中。独掌蛮是一个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认为铜鼓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鼓声大了,千头牛就好办了。如果鼓是700或800,他们可以僭取国王的称号,鼓山,聚集人群。据《明史》记载,明军在都章满缴获铜鼓200多面。兴文、珙县出土的10多件铜鼓,多为杜章满所留。除铜鼓外,杜章满文化遗存还包括悬棺葬、洞穴葬、九思山城遗址和凌霄城遗址。兴文县建武县崇宝寺也有5块石碑,记载和歌颂明朝镇压杜章满的事迹。它们是研究独掌蛮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兴文县的古代土著民族。先秦时期主要生活在步道(今宜宾地区)一带。“伯”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吕春秋·世钧》:称唐朝,离开水西,为野人。《说文解字》:哎,做个蛮子。从人,荆棘之声。《水经注·河注》引自《地理风俗注》:博是彝族中最仁者,有仁道,故字随人。西汉时设郡县,把渤海国人聚居的地方定为道地(汉制,郡有蛮族道学),后属犍为郡,归犍为郡管辖。博导以出产荔枝、生姜、糯米闻名于世,这些都是博导人种植的。《县志》上说:伊稀有一个荔枝园。童童,野蛮人中最有智慧的人。古代所谓的“富家公子”多以荔枝为主,园中种下万株,收获150株。《齐·姚敏书》注:前卫道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它生长在稻田里。说明博是一个农业民族,擅长种植荔枝和水稻。东汉应劭指出,伯之道是之国。唐代李继孚的《元和郡图》、杜佑的《通典》、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都有类似的表述。《史记》、《华阳国志》多次提到姑娘们,把买卖姑娘列为巴蜀致富的原因之一。史籍中的研究也提到,旧首都有女仆。说明秦汉时期的伯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但随着渤路、五池路、南一路的开通,大量汉人迁入渤路地区,渤人开始南迁。东晋两汉时期,辽人从云贵高原大规模入蜀,进入渤海国地区,与汉、渤杂居。从此,一千多年来,廖波人和汉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兴文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明朝洪武至万历期间,博人及其仆从频繁发动起义反抗官员压迫,明朝多次派重兵镇压,直至明万历二年(1574)。从此,兴文博人再也没有见过历史。明顾严武《天下郡国病志》云:汝有姓,以白练之。衣服还是绿蓝两色,后领有纹身。裤子是过膝的,条纹腰带也是为了缠绕而织的。尽量穿双刀,而且要擅长。这个女人把头发挽成一个发髻,并用发夹装饰。衬衫正反面绣有华丽的刺绣,长裙打褶,膝盖以下也纹有刺绣。线缠蓝紫,草出穿。结婚是为了富贵,丧亲是为了邻居聚在一起,敲锣打鼓,一直玩到晚上,男女混杂。它有自己的书籍和占卜,和中国不一样。根据旧记录和考古调查;安葬方式有悬棺葬和悬崖葬。对此,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回族兴文县的少数民族之一。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只有2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23人。主要分布在县城的镇上。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6个蒙古族。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7个藏族。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满族只有5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四个彝族。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三个羌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只有两个壮族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布依族只有1。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只有两个拉祜族。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白族只有1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土家族只有1。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纳西族只有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