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博会,关于城市化,关于环境发展

1.行业概述

1.1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自1993以来,CAGR的旅游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达到9.6%和16.4%。2003年和2004年数据的异常表现,是2003年非典的冲击和非典之后的报复性反弹造成的。到2005年,旅游市场游客总量达到6543.8+0.363亿,行业总收入7663.63亿。

1.1.1国内游市场稳步增长。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市场中,国内旅游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从1993年到2005年,国内游客的CAGR分别达到9.5%和16.3%。

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镇居民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1%;农村人口716万人,比上年增长11.4%。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69%。

1.1.2入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由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组成,其中港澳台游客占比近80%。入境旅游人数自1993年以来增长9.1%,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增速达到16.5%,略高于国内旅游市场增速。2005年,入境旅游市场规模达到654.38+0.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54.38+0.3%。其中,港澳台市场约6543.8+亿人次,增长8.6%,国外市场约2亿人次,增长6543.8+09.6%。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市场规模居世界第四位。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入境旅游市场增速下降,同比增幅仅为2.86%,其中港澳台市场增速仅为1.9%,外国游客增速也降至7.76%。旅游外汇收入14.68亿,同比增长4.1%。

我们认为,2006年入境旅游市场下滑的原因,一方面很可能是因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发生了禽流感由禽到人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与港澳市场的成熟和缓慢增长有关。

1.1.3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

出境旅游是增长最快的旅游市场。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8.6%。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游客输出国,也是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3126300人,比上年增长7.5%。其中,因公出国588.63万人,比上年增长0.2%;因个人原因出国2514万人,比上年增长9.4%,占出境总人数的81.0%。据估计,2006年旅客人数将达到3400万。

1.1.4商旅在高端旅游市场占主导地位。

商务旅游市场是包含在上述三大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特定的子市场,包括国内商务旅游和国际商务旅游。商务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复性高、计划性强、消费能力强、在目的地停留时间长等特点,占据了旅游客源的高端市场。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一份文件,中国每年在国际商务旅游上的花费超过357亿元,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的17%。目前,因公出国(境)人数,包括公务和出差,已占出国(境)人数的53.3%;商务会议占入境游客的39.9%;中国国内商务旅游支出高达6543.8+0700亿美元,约占整个国内旅游市场的30.5%,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商旅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京沪粤三大经济圈。北京2003年,北京* * *接待游客1.2亿人次,其中商务游客41.2%,超过休闲度假旅游,位居第一,商务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贵。

1.2三个子行业状况

1.2.1旅行社竞争激烈,延续低毛利局面。

旅行社数量和行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987年,中国有1245家旅行社。从1995开始,旅行社行业进入数量增长阶段,旅行社数量平均每年增加1000家。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6846家,同比增加1507家,增长9.82%。

根据16245旅行社提供的有效数据统计,2005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为111659亿元,同比增长9.70%。

外国旅行社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以合资或独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国旅行社总数为22家。根据《设立外商控股和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也禁止从事出境旅游业务,只能从事国内和入境旅游业务。

行业集中度低。以BTG、中旅、中青旅为代表的三大社的市场份额在1980年为79.6%,193年首次超过25%,现在不到15%。与此同时,康辉旅行社、上海春秋旅行社、上海锦江国际旅行社等一批新兴旅行社快速成长,在全球范围内,百强旅行社收入占旅行社收入的50%。

整体市场化率趋于下降。市场化率是指旅行社组织接待的游客数量/游客总数,反映游客接受旅行社服务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和相关数据,2005年11月黄金周只有20%左右的游客参加,多达80%的游客选择了其他方式旅游。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群体倡导个性化的旅行方式。从近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客源市场化率呈下降趋势。

竞争激烈,延续低毛利局面。由于旅行社进入门槛低,竞争尤为激烈,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近年来,行业利润率逐渐趋近于零,与发达国家的6%相差甚远。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旅行社行业年检结果显示,去年旅游业务净利润率仅为0.11%,全国16000家旅行社中有近13000家的评级全部低于“平均水平”,全国近八成的旅行社处于不盈利或亏损状态。

1.2.2酒店行业景气度上升,投资提速,行业格局面临结构调整。

行业景气度上升。酒店客房入住率达到60%时达到盈亏平衡点。由于供过于求,酒店客房入住率在90年代中后期一直保持在60%以下。进入2000年后,客房入住率稳步上升,并有进一步改善的趋势。2005年,我国星级酒店入住率约为63%,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入住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投资加速,供应迅速增加。星级饭店数量从2000年的6029家增加到2005年的约12000家,CAGR达到12.5%。客房数增至654.38+0.4万套,CAGR达到654.38+05.5%。

客房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客房入住率相对稳定,保持在60%左右。星级酒店营业额从2000年的603.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461亿元,CAGR达到1.5%。

竞争格局面临结构调整。过去几年,酒店业呈现出“星级越高,效益越好”的特点,外资酒店的经营状况好于内资酒店。在此背景下,酒店业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经济型连锁”、“品牌化、专业酒店管理公司”等经营模式成为行业热点。

“经济型”连锁酒店高速发展。自1997年中国第一个实体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诞生以来,中国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5年底,中国住宿市场共有50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拥有600多家酒店和5万间客房。

目前,在十大经济型酒店中,已经出现了拥有近万间客房的锦江之星和拥有超过100家酒店的如家快捷酒店。2005年,市场十大经济型品牌的平均增长率为74%,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0%。可以说,经济型酒店在中国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2005年,中国经济型酒店平均入住率达到89%,居所有酒店业态之首。平均房价为154元,平均Revpar(每间可贷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为138元,基本接近同期三星级酒店的平均Revpar水平。

高出租率和相对较低的投资给经济型酒店带来了诱人的回报。

据估算,单体酒店如果是租赁房产,投资回报率一般在20%以上,明显高于普通酒店。

目前中国的经济型酒店相当于美国六、八十年代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经济型酒店数量不断增加,产品形式丰富,连锁经营开始取代传统的分散经营,成熟的酒店被兼并整合为单体酒店,经济型酒店开始走向国际化。

高星级酒店投资加快,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快速扩张。

2005年,北京有45家五星级酒店,2008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55家左右。上海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将从目前的63家增加到2065,438+00家。北京的五星级酒店中,80%是由国外品牌酒店集团管理的,上海的五星级酒店中,75%是由国外品牌酒店集团管理的。此外,国际酒店集团开始从中国一线大都市向二线城市扩张,自行布局,抢占市场;一些国际酒店代表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实施“全品牌战略”,覆盖从超豪华到经济型的各个级别的酒店,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份额。2004年,中国五星级酒店平均入住率为66.6%。2005年上海市场平均房价上涨13%,达到1198人民币,入住率77.5%,Revpar 929人民币。截至2006年上半年,北京高端酒店市场的入住率为72.97%,下降了0.55%,但日均房价上涨了9.03%,达到887元,使得Revpar的收入达到647元,同比上涨8.21%。

1.2.3景区具有独家资源优势,涨价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5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5438+10月,中国旅游景区约有2万个,且呈增加趋势。到2006年,中国将有80多个景点达到4A的水平。

景区盈利模式比较单一的现状还在持续。提高门票价格成为大部分旅游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门票收入在旅游景区总收入中的比重过高。拓宽收入渠道,完善配套设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2.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2.1旅游业供求因素的特殊性

旅游业的发展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影响旅游业的供求因素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支付能力,而且相关产业和社会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保障、政府的旅游产业政策、旅游设施提供者对行业景气程度的心理预期等。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气象条件、旅游意识或观念等因素。

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都需要相互适应才能达到相互平衡。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不断产生的旅游需求导致旅游供给在数量、质量和效益上不断增长或提高。旅游供给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的旅游需求,使得旅游需求日益发展和演变。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供给能力是既定的,而旅游需求受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2.2对外部环境高度敏感

旅游业对外部社会环境高度敏感。经济衰退、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旅行和目的地的安全、气候、传染病流行和其他突发事件对旅游业有很大影响。

1979-2005年,受1982年全球经济萧条、1989年国内政局动荡和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速分别在82年、89年和03年大幅下降。

3.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旅游业也是世界上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一直以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速度稳步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国际游客6543.8+0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国际游客和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7%,远高于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长率。在这个大趋势下,未来2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会更加乐观。

3.1巨大的上升空间——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虽然中国旅游业在过去20年中有了很大发展,但反映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指标与国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旅游业刚刚进入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新阶段,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出行率低。2005年,中国居民的国内旅行率仅为92.7%,而欧美国家的平均旅行率已经达到300%。中国旅游出行率从2000年的57%提高到现在的水平,CAGR五年达到10.3。如果保持这一速度,到2065年,我国旅游出行率将翻一番,438+02,旅游人次将超过25亿。

人均旅游成本低。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均支出为54.5美元,为人均GDP的3.21%。2003年,美国和法国的人均支出分别为1.685美元和831美元,均占GDP的5%以上。

停留时间短,过夜费用低。在中国所有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的比例相对较低,约为40%(城市居民为60%,农村居民仅为24%),人均一年过夜旅游次数仅为0.27次,仅为美国的9%,法国的10%,西班牙的28%。

2005年,中国出境游达到31万人次,居世界第三。入境过夜游客达4680万人次,居世界第四位。截至2005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有117个。世界旅游和旅行理事会近日在上海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2007年至2016年,中国旅游业将实现8.7%的实际年增长率,十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

3.2 .经济快速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繁荣程度密切相关。从中国近十年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旅游业收入随着GDP的增长而快速增长,除了2003年非典的影响,增长率一直高于GDP。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另外,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65438美元+0,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是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在此期间,人们的出行需求迅速释放,国内旅游将成为主要需求。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出境旅游将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5438美元+0.700,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超过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0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2400美元(不考虑人民币升值)。未来5-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会给商业旅游业带来繁荣。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商务和会议旅游占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39.9%,国内商务旅游占整个国内旅游市场的30.5%,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根据国际会议协会的预测,“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议和会奖旅游的首要目的地”。

3.3件大事成为加速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2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计划》预测,到2008年,北京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440万人次,外省市旅游人数将达到6543.8亿人次。据上海有关部门预测,2010上海世博会国内参观人数将达到4800万。旅游市场的繁荣会显著提升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景气度。例如,北京市旅游局宣布112星级酒店成为BOCOG的签约酒店,签约价格比平时至少高出60%。同时,还准备将河北的56家酒店纳入2008年奥运会的接待范围。

上述盛会的举办也将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旅游设施,使其日益完善、丰富和多样化,以满足中国旅游消费升级的需要。

3.4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居世界首位,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多彩的城市风光、宏伟的建筑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优势。根据国际品牌咨询公司FutureBrand发布的“2006年国家品牌指数排名(CBI)”,中国在未来五年最有可能成为的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中排名第一。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中国旅游业的全面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5年底,中国的运输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都将通公路。届时,公路、水路、铁路、民航运输能力将分别比2005年增长41.5%、23.8%、30%和100%。

3.5有利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旅游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的直接受益者。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旅游业被列为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创造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点产业之一。

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将促进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关于带薪休假的具体办法》有望在近期实施,以改变长期存在的带薪休假制度现状,大大增加人们的出游欲望,缓解黄金周集中出游的弊端。

社会稳定和政府支持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旅游业对外部环境极其敏感。目前,恐怖主义和战争在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发生。然而,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因为它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4.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4.1旅游市场——消费升级是主导旅游消费本身发展的规律:旅游消费会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包括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2003-2020年我国人均消费将以年均10.8%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新的消费高峰即将到来。居民消费将注重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旅游业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之一。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正由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旅游消费正呈现个性化趋势。旅游的文化内涵会越来越丰富,旅游消费水平会不断提高。度假、休闲、特色旅游将日益成为主流。

4.2三个子行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是发展方向。

4.2.1旅行社: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国内旅行社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从规模来看,发达国家旅行社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美国运通和日本GTP去年的营业额分别为27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国际旅行社去年的营业额仅为6543.8+03亿元人民币,不到前者的1%。从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来看,国际旅游市场是批发-零售关系。不同的旅行社分工明确,分为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有的旅行社从事专业化经营。少数实力较强的大型旅游批发商从事产品开发、宣传推广,零售业务主要由小合作社完成。而国内旅行社小而全,分工体系混乱。

产业整合是旅行社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立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不同的旅行社会根据自身优势在各自领域进行横向分工,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和旅游市场实现专业化管理。同时,大型旅行社和中小型旅行社在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更加明确,零售和批发业务的分化将更加明显,改变旅行社业务小而全的现状。

大型旅行社会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依靠广泛的零售商店降低旅游产品的价格;同时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通过综合管理确保节省客户开支,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和机构委托经营旅游业务。同时,旅游集团的品牌形象对其业务发展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旅游业国际一体化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竞争最终将成为整个旅游价值链的竞争。

有实力的旅行社会通过垂直整合节约成本,加强市场控制。纵向一体化包括通过“前向一体化”加强对旅游产品销售网络的控制,前向一体化的形式是购买或合并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零售商和中间商;还包括通过旅游饭店、车队、旅游景点的“后向一体化”收购兼并,控制旅游产品的要素市场,形成旅游产品的供应和生产一体化。

通过信息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建立连锁化、网络化的营销网络,将是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4.2.2酒店:集团化、连锁化是趋势,行业运营会进一步分化。

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是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方向。在国际酒店市场上,无论高端还是经济型酒店,一些知名的酒店品牌都主导着市场,并依靠其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获取超额利润。2002年,美国本土前五大酒店的客房集中度达到56%,而2005年,中国酒店业龙头锦江集团的客房数量为2.9万间,仅占2%的市场份额。未来,酒店业通过规模化、网络化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将是大势所趋。

由知名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委托、资本运作的高星级酒店将成为主要运营模式,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品牌酒店将占据高星级酒店市场的主导地位。

经济型连锁酒店将主导中档酒店市场,传统中低星级酒店将被迫转型或被兼并。直营或特许经营将成为其主要扩张模式。现有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过于集中在商旅细分市场,过度竞争促使经济型酒店的设施设备向中档酒店靠近;未来将在观光、休闲、度假等细分市场引入经济型酒店的运营模式。客源市场更加细化,酒店客源定位趋于专业化,产品更有针对性。主题酒店(会议酒店和度假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将以其鲜明的形象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酒店业可能会面临逃离序列的情况,运营会进一步分化。基于奥运会和世博会旅游市场上升的预期,酒店业的大规模投资将导致客房供过于求的可能性。据上海市旅游局最新统计,2006年上海市星级酒店累计平均入住率为63.64%,比去年同期下降1.1%。2005年星级酒店平均入住率为65.64%,比2004年下降了3.41%。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品牌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竞争力将凸显,能够维持自身的利润率,而其他类型酒店的经营状况将恶化。

4.2.3景区:产品服务创新和深层次资源开发是长期发展的动力。

通过产品组合,形成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加大景区资源的深度开发,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民俗有机结合,将景区与所在城区有机结合,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的趋势,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改变旅游目的地重复进入价值低的现状。

通过建立和控制旅游目的地产业链,形成共赢的产业链和多重商业价值整合,从单一收取高票价转变为过程盈利。比如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目前全国各地都没有地方特色。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而我国仅为21.8%。围绕景区主业进行粗放式扩张的运营模式将成为景区公司的发展方向,比如华侨城景区加地产的运营模式。

4.3 .人民币升值不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目前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如下:

因为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境游价格比过去便宜,会促进出境游市场的繁荣,而且由于出境游市场利润率高,对经营国际业务的国内旅行社更有利。

国内旅游市场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为一些原计划在国内旅游的游客改为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市场由于价格上涨,增加了外国游客的旅行成本。

但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本币汇率走强,但事实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影响了旅游业的竞争力。再次,根据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出境游市场增长迅速,而国内游和入境游市场并未受到明显冲击。最后,中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全世界都很便宜。根据WTTC编制的全国旅游竞争力指数,中国旅游业的价格竞争力指数很高:2004年,中国排名16。价格竞争力强,一定程度的升值对国内旅游影响不大。

5.行业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评估

5.1投资策略

在旅游行业处于景气周期,并将受益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背景下,我们看好三类公司:

1.成长能力强,在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如:CYTS晋江华侨城。

2.有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公司。如晋江、CYTS、华侨城等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