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侏罗世以来的地质演化

显然,上述构造单元在晚侏罗世以前属于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发育区。但大约在190Ma前,太平洋板块形成,并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晚侏罗世,其作用明显加强,板块作用逐渐成为亚洲大陆东缘地质发展的主宰。伴随板块运动而发展起来的燕山运动,使稳定的东北大陆复活,打破了原有的构造格局,开始了沿海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时期。在整个这一地质历史时期,其特点是:在不同的地质背景下,出现了类似的同向(NNE)构造态势,既统一又独立,又相互制约。这一时期,松辽-结雅地堑及其相邻盆地(三江-阿穆尔地堑)开始下沉,地幔拱起,两侧山地强烈褶皱伴有挤压推覆,岩浆活动加剧,出现断裂。

晚白垩世,约85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库拉海脊的强烈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断层复活和裂谷形成。随着板块作用弧后扩张的不断发展,上述盆地和断层逐渐发展为地堑和裂谷。目前东北地区公认的裂谷有松辽-结雅地堑、伊通-依兰裂谷、敦化-密山裂谷和三江-阿穆尔地堑。这些方向相同的平行裂谷,包括相邻的断陷盆地,统称为东北大陆裂谷系(图1-4和图1-5)。

图1-4东北地区裂谷系和莫霍面厚度图

(1)裂谷系统概述

东北大陆裂谷系是一个整体,其形成和演化如下。

1.松辽-结雅地堑

位于大兴安岭东部和辽西山区,小兴安岭西部、东部山区和辽东山区,长约1400km,东西宽20 ~ 350 km。以松嫩盆地为主体,向北通过孙吴地堑与俄罗斯的洁雅盆地相连,向南通过松辽流域与下辽河盆地相连。南端与华北裂谷系中的渤海湾-中原裂谷相连。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发生强烈坳陷,接受厚度6 ~ 7 km的河流和湖泊沉积。晚白垩世末至古新世发生了大量火山喷发(60 ~ 86 ma前),表明地堑已经开裂。这一地质事件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库拉海脊强烈扩张的同时(80 ~ 85 Ma前)。49 ~ 27ma前,双辽和下辽河有强烈的火山喷发,表明地堑活动加剧,裂谷发展到高潮。新近纪以来,火山活动基本平息,表明裂谷开始收缩闭合。第四纪早中期,松嫩平原以孙吴-安达深大断裂为界,东部强烈收缩隆升,西部断陷接受厚度约200米的第四纪沉积物。

图1-5东北大陆裂谷系演化过程图

(刘嘉琦,1985)

2.伊通-依兰裂谷

位于松辽-结雅地堑东部,白垩纪开始活动,但仍与松辽-结雅地堑相连。至中新世早期,独立成谷,14 ~ 13ma前,火山喷发达到高峰,含超镁铁质包体的碱性玄武质岩浆自南向北溢出裂谷。证明裂谷活动极其强烈,裂谷最深。此后11 ~ 7 Ma前,喷发玄武岩一般不含深部包裹体,表明裂谷活动趋于减弱。之后没有火山爆发,裂谷关闭。

3.敦化-密山裂谷

位于伊通-依兰裂谷东侧,约45Ma前开始移动。裂谷存在的直接证据是这一时期有一次小规模的玄武岩喷发。一直到16 ~ 14ma和11 ~ 7ma前,有两次裂谷活动高峰,但后者含有更多的深部包裹体,表明裂谷活动时间往回走了。第四纪仍有强烈的火山喷发,证明裂谷仍有活动。

4.三江-阿穆尔地堑

它由俄罗斯的三江平原和阿穆尔平原组成。它呈北东向延伸,西部为向北延伸的伊通-依兰裂谷,东部为敦化-密山裂谷。裂谷存在的证据如下:

(1)三江盆地和阿穆尔盆地形成一条向东北延伸的巨型坳陷带。总面积为89,000平方公里。也是地幔隆起带(莫霍面深度32 ~ 32~33km)。两侧隆起带莫霍面深度为35 ~ 37 km。

(2)盆地两侧受岩石圈断裂控制,是张性引起的正断层。

(3)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地震。

(4)盆地内有厚层的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

(5)具有较高的重磁异常。

由于三江-阿穆尔地堑是中国东北裂谷系的一员,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裂谷系的制约。

晚侏罗世末开始活动,接受了近2000 ~ 2500 m的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物。由于后期日本海的强烈扩张(后述),裂谷的发展受到限制,直到日本盆地开始萎缩,三江-阿穆尔地堑复活,约13 ~ 10 Ma前,大量玄武岩溢出。三江平原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均有该期玄武岩钻遇。一般被新近系富锦组覆盖,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含有大量深部包裹体。说明裂谷发展在此期间达到高潮,之后活动性减弱。第四纪时,玄武岩浆仍有溢出,证明裂谷仍有间歇性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该区东南部的兴凯湖盆地(虎林盆地)火山活动十分强烈,主要在第四纪。如果和南边的长白山联系起来看,会形成一条平行于敦化-密山裂谷的东北火山带。长白山火山喷发很强烈,最早开始于渐新世(28.4Ma前),中新世喷发规模相对较小。上新世-早更新世(4.2-2.0 Ma前)火山活动达到高峰,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至1702年仍有强烈喷发。这样,如果分布在长白山、东宁、兴凯湖的晚新生代火山岩与一些断陷盆地相关联,就可能存在发育中的裂谷。

(2)裂谷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演化

综上所述,晚侏罗世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而在东亚发育的裂谷系(东北大陆裂谷系和华北大陆裂谷系)经历了拉张、坳陷和挤压;伸展、断裂和收缩的交替演化过程。随着岛弧扩张的不断发展,岛弧逐渐远离大陆,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南方向移动,导致大陆板块俯冲作用减弱。岛弧实际上起到了屏蔽大陆的作用,而裂谷本身已经出露,裂谷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加强,控制了该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

1.松辽裂谷的形成机制和演化。

东亚裂谷系的延伸方向与大陆边缘平行,换言之,与板块俯冲带的走向一致。这不是一个耦合的地质现象。表明地幔上涌的动力来源(图1-6)。当太平洋板块的贝尼奥夫带俯冲到上地幔时,一方面对上地幔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温度的上升,俯冲带的前端被熔融,熔融的岩浆低于地幔,不可避免地向上移动,驱动地幔拱起。随着板块的不断俯冲,地幔上涌处容易释放强烈的压应力,加剧地幔上涌。这样就把上地幔的高热能和隆升压力引入了地壳。因为地壳是结晶的刚性岩石,受到来自深部的垂直挤压后,产生水平拉应力,使地壳破裂或使旧断层复活。张力继续发展,凹陷盆地逐渐形成。松辽—揭阳平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伸展盆地。由于莫霍面的起伏和上地幔物质的不均匀性,松辽-结雅地堑由三个相对独立的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结雅盆地、松嫩盆地和下辽河盆地)组成。随着俯冲带前端的不断熔融,岩石圈深部的热运动不断进行,低密度、高热能的地幔物质不断流向莫霍面的隆起,最终导致地幔破裂。这一时期大约相当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即85 ~ 70 Ma前。

图1-6三江平原构造示意图

在上地幔破裂之前,地壳一直处于膨胀、压缩和高热流状态。它的水平运动是由深拱挤压造成的。这是裂谷形成的早期阶段,可称为拉张、坳陷和挤压阶段(图1-7a)。

地幔破裂发生后,上地幔大量物质急剧上涌,造成底部裂解和侧向扩张,使以前的整体挤压转化为整体拉伸。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基性玄武质岩浆沿上地幔断裂带溢流,盆地裂谷作用加剧,形成裂谷。由于上地幔有大量岩浆,不断消耗内部能量,压力和温度降低,地幔物质溢出减少,导致上地幔收缩,所以裂谷闭合。就像松辽-结雅地堑在45Ma左右,裂谷达到顶峰后收缩。这一时期是裂谷发展的成熟阶段,可称为伸展、裂陷和收缩阶段(图1-7b)。

2.其他断裂的形成和演化

这里提到的其他裂谷包括伊通-依兰裂谷、敦化-密山裂谷和三江-阿穆尔地堑。它们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并不完全受板块俯冲的控制,而主要受西部裂谷(西部的松辽-结雅地堑和东部的日本盆地)的拉张和收缩控制。因此,有必要简要描述一下日本海盆的形成过程。

图1-7盆地形成模型图

关于日本盆地的成因众说纷纭,但共识是分裂成因论。即在弧后扩张作用下,由大陆边缘解体形成。其裂解时间约在45Ma前,裂解高峰约在25Ma前,约在10Ma开始收缩,并趋于稳定。第四纪进一步收缩,引起两岸火山喷发。无疑,日本盆地的收缩必然会给双方带来强烈的紧张。

以松辽-结雅地堑为主体的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正逐渐向大陆边缘扩展。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时间依次倒退。松辽-结雅地堑约在85Ma前开裂,40-45 ma达到高峰,25Ma开始萎缩。伊通-依兰裂谷在晚白垩世活动,在14 ~ 13 Ma前达到高峰,之后转为收缩。敦化-密山裂谷在45Ma前开始活动,在11 ~ 7 ma前达到高峰。它在第四纪时仍然活跃。可以看出,松辽-结雅地堑开裂时伊通-依兰裂谷开始活动,松辽-结雅裂谷达到顶峰时依兰-伊通裂谷开始开裂。这时,敦化-密山裂谷开始移动。当伊通-依兰裂谷达到开裂高峰时,敦化-密山裂谷开始开裂。伊通-依兰裂谷活动减弱,敦化-密山裂谷裂解达到高峰。然而,三江-阿姆山地堑是个例外。它几乎与松辽-结雅地堑同时开始运动,但它的张开时间较晚,大约与敦化-密山裂谷同时。这是因为三江-阿穆尔地堑受到了日本盆地(45-25ma前)的强烈裂解和扩张挤压。日本盆地的强烈收缩(约100 Ma前)导致三江-阿穆尔地堑开裂。

上述事实表明,松辽-结雅地堑和日本盆地是东北大陆裂谷系中的主要裂谷,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与板块俯冲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裂谷(伊通-依兰)(敦化-密山和三江-阿穆尔地堑)的形成机制和演化不完全受板块运动控制,更重要的是受两侧裂谷作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