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六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写的是什么?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曾经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过去的辉煌历史并不代表现在的辉煌。5世纪后的几千年,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的科技一直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技却停滞不前。15、6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形成,欧洲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但突飞猛进,超过中国,领先世界。从那以后,中国的科学发展基本上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最后西方列强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和火药直接打到中国。清朝时,中国被迫割地赔款,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人都知道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谈论它们。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还有什么其他伟大的发明值得夸耀吗?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发明层出不穷,数不胜数。比如:蒸汽机、电、电灯、电脑、汽车、飞机、互联网等等。尤其是美国人和欧洲人做出的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数不胜数。你看到他们为自己国家的伟大发明沾沾自喜,喜欢到处宣扬吗?他们的伟大发明是不是屈指可数,就这四个?了解自己国家的辉煌历史固然重要,但执着于过去会导致停滞、自满和麻痹。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不应该只有这四项,而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增加。所以,四大发明的正确名称应该是古代四大发明。

起源

虽然中华文明的许多重要成果都以“四大”“五大”命名,如四大美女、四大古典小说、四书五经等,但四大发明的概念源于西方学者,后为中国人所接受。

这些发明的重要性可能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他在1962中写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世界经历了无数次变化,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教派或个人对人类事务有如此大的影响。”培根是政治家和哲学家,不是科学家或考古学家。因此,他很可能不知道这些发明的起源。他没有提到它们是中国古代的发明,而是认为它们是西方的产物。然而,他的作品确实展示了这些技术对中世纪世界的重要性。

现在所指的四大发明,最早是由公元19世纪的传教士、汉学家约瑟夫·埃德肯提出的。埃德肯在比较中国和日本时,建议学者们要知道,日本没有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那么重要的发明。这份发明清单后来由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制定。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来判断方向的简单工具。原名新浪。主要部件是可以在轴上自由旋转的磁针(俗称磁铁)。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南极,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它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游和军事。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到了磁铁矿,并开始了解它的磁性。人们首先发现了磁铁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发现了磁铁的指向性。经过多次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就迅速应用于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航海。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比《孟茜笔谈》稍晚的《周萍客谈》中记载:“船师通地理,但夜观星宿,昼观太阳,暗观罗盘。”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录。指出指南针只有在日月星辰都看不见的时候才使用,说明指南针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并不熟练。20多年后,许婧的《玄鹤峰李志高图经》也有类似记载:“只望群星,若阴郁,用导浮针拍击南北。”在元朝,指南针成为海上导航最重要的工具。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我都用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编制了使用罗经导航的不同航行地点的罗经针位连接图,称之为“针路”当船舶行驶到某一地点时,针位的方向和沿途的路线都被明确标示出来,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在观察和研究磁现象的过程中,古代先民进一步了解了磁性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其中一个宫门是用磁铁做的。如果一个刺客拿着剑经过,他会立刻被卫兵抓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晋书·马龙传》记载,马龙率部西进甘肃、陕西,在敌人必经的羊肠小道两侧堆积磁铁。当穿着真甲的敌兵经过时,被牢牢吸住,动弹不得。马龙的士兵穿着犀牛甲,磁铁对他们没有影响,可以自由行动。敌人以为法宝不战而退。东汉时期的《异物志》中记载,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中含有磁铁,磁铁经常吸引“被铁叶遮挡”的船只,使其难以出航。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磁铁性质的知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也在焦植的诗中用了“磁石吸铁,黄金不相连”。句子。可以看出他也了解磁铁的性质。梁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录》中提出了磁测法。他指出,优秀的磁铁产于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这样磁铁上就能首尾相连挂几根针。磁性更强的磁铁可以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可以装下一两斤刀。陶弘景不仅指出了磁性有强有弱,还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测量记录。

我们的祖先对磁铁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圆规主要是风水师用来给房子和坟墓拍照的,也用来导航等东西。正是后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指南针可以排在古代四大发明之列。我国古籍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始于宋代(1119)糜竺的《周萍刻谭》。书中写道:“一个船师懂地理,但他晚上看星星,白天看太阳,晚上看罗盘。”此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可见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普及得相当快。这项发明后来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指南针又称罗盘,是中国古代利用磁铁手指的极性发明的一种导向仪器。所以介绍新浪必须从磁铁开始。

磁铁通常被称为“磁石”,它将许多铁屑紧紧地吸引在一起,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吸引着她的孩子一样,所以人们称之为“磁石”。

磁铁吸引铁是因为每个磁铁两端的磁极不同,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巨大的天然磁铁。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也有不同的磁极。地球北极为负,地球南极为正。根据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的原理,取一根可以自由旋转的磁针。无论你站在地球的哪个位置,它的正极永远指向北方,负极永远指引着你。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铁的特性,制作了一种指示南北的工具——司南。但是,战国时期的新浪是什么样子,无法考证。教科书插图《中国历史》“新浪”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汉代新浪模型”绘制的。这个模型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和地下出土的汉代遗址实物制作的。遗址用青铜制作,内圆外圆,中央圆面打磨得非常光滑,保证勺体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中圆外围依次排列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共二十四个方位。遗址中央的小勺子是用一整块天然磁铁磨出来的,磁铁的阳极磨成了新浪的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形,非常光滑。使用时,先将站点放平,再将新浪放在站点中间,用手移动勺柄使其旋转。当司南停下来的时候,勺柄所指的方向是南方。这种勺子形状的新浪一直使用到八世纪。

到了宋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制作人造磁铁的技术,还制作了导盲鱼。圆规鱼被切成鱼形薄钢板,长两寸,宽五分。鱼的腹部部分凹陷,这样鱼就能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然后把鱼和天然磁铁放在一起。由于磁铁的吸引力,钢板通过磁感应也具有磁性。这种人工磁转移方式做出来的罗盘鱼,比用新浪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罗盘鱼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别方向。经过长期的改进,人们把钢针在天然磁铁上摩擦,钢针也有了磁性。这种人工透磁的钢针,可以说是正规的指南针。沈括在《孟茜笔谈》中提到,他对指南针的使用做过四次实验,即水浮法、悬挂法、钉法和碗唇法。“水浮漂”就是把指南针放在盛有水的碗里,让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挂缕法”是在磁针中间涂些蜡,上面粘一根丝线,将丝线挂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指针静止时,钢针会指示南北。“钉法”是将钢针放在指甲表面,轻轻转动。因为指甲光滑,磁针也能像新浪一样起到导向作用。“碗唇法”是将磁针放在碗的光滑边缘,转动磁性物体,会起到和钉法一样的导向作用。经过仔细观察和实验,沈括还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不是正南正北,而是略偏西北和东南。这个发现科学上叫做磁偏角。而且,指南针还能给别人很好的方向感。

火药

它由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制成。当时人们把这三样东西当药来治病,所以取名“火药”,意为“火药”。火药

自秦汉以来,炼金术士就用硫磺、硝石等物质炼丹,并从偶然的爆炸中获得灵感。经过多次实践,他们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期,魏国一位聪明的技师马军,用纸包火药,做了一场娱乐用的“爆炸战”,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人们用投石机点燃火药包,扔出去烧死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在箭杆头部附近包裹球形火药,点燃导火索,用弓箭射出去,烧死敌人。还有火药,毒药,加上一些浸出,桐油等。,捣碎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燃后用弓箭射死敌人,成了“万人敌”。宋代时,人们将火药装入竹筒中,在火药后面绑上微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硝酸盐,使管内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其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枚火药火箭。后来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是用竹子制成的原始管状火器,它们是现代枪支的祖先。

造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创造者

东汉元年、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作丝织水晶经验的基础上,以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为原料,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叫做“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不是纸的发明者。

造纸术在7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它在8世纪中叶传播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直到公元12世纪,欧洲才开始效仿中国,建立工厂造纸。

活字印刷

木制活字

始于隋代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由蒙古人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先驱,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就是用刀在一块木头上刻出一个凸出的反写,然后上墨印在纸上。每印一本新书,板子都要从头刻,非常慢。刻错了就要重新刻,辛苦可想而知。

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北宋刻家毕升用细而粘的泥土做成长方形的长柱,上面刻上字,放入窑中用力烧制,形成活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把字按顺序排好,放在铁架上做成印刷板,再放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打印后取下活字,下次再用。这种改进的印刷被称为凸版印刷。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和现代印刷术的原理是一样的,让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机械师王镇发明了适合汉字复杂特点的木制活字和比较简单的转盘排版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改进了活字印刷。唐朝的印刷版画传到了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达拉尼经》,随后流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联酋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造文字,毕升开创的活字印刷术风靡欧洲。

印刷是从原图或图纸制作印刷品的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耶和华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术是将图文刻在木板上,用墨水印刷。现在木刻水印画中仍在使用这种方法,统称为“木刻印刷”(又称“木刻印刷”)。木刻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篆刻和后来出现的拓片、碑刻。造纸术、制墨术等生产技术出现后,逐渐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关于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目前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觉得起源于东汉,起源于洛阳,盛行于隋唐。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唐宪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张纸粘合而成。卷首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卷末有“四月十五日,咸通九日,王(王+杰)为二位亲属作施舍”题词。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于1899。1907被英国人斯坦盗走,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孟茜谈》中写过一篇名为《活板门》的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活板门印刷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