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简历

王国维(1877—1927)

王国维,原名郭振,字靖安,又名于波,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影响,将西方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美学,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后攻词学、戏剧,后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先驱。不止于此,他一生无师自通,成家立业,成绩斐然,贡献卓著,在教育、哲学、文学、戏剧、美学、史学、古代文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想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

第一,家庭出身

王家祖籍开封。《宋史》载有、王的先祖,及其远祖、、王冰、王勋等战功卓著的人物。其中,桂王、王冰、王勋死于国难,尤其是王冰死于靖康元年,为抵御游牧民族,守城御敌而在太原殉难。他是一位杰出的抗金民族英雄。王冰的孙子王陵随宋高宗南征,攻打安化王爵,封他为第一盐官,在此定居八百余年。王国维的父亲王乃玉是宋安化郡王的孙子。海宁的老安化王庙始于明朝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间毁于火,后重建并迁至城东。如今,这座古庙已不复存在。王氏家族在海宁因抗金星王兵、攻前骑士、给第一盐官王陵而久受当地人敬仰。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写下了《补宗谱·忠烈公传》。

二、学术活动及主要经历

王国维,1877至1877年2月3日(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市严观镇双仁巷。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老家度过的,直到他从1899到上海学习农业社会和东方文学社会。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凌女士去世了。他和姐姐余云的生活主要由姑姑和奶奶照顾,而他的学习生活主要受父亲王乃玉的影响。王乃玉,本名翟斋,早年在一家茶漆店读书学习。闲暇之余,他潜心书画、篆刻、诗词古文,学识渊博,勤于钻研,尤其是书画理论。他写了八卷旅行目录,一卷古代货币检查和其他手稿,几卷诗歌和绘画。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从小聪明好学。65438年至0883年,七岁时随潘子贵(毛昌饰)、陈寿天先生在邻校学习,接受老师的启蒙教育。在父亲王乃瑜的指导下,他博览群书,涉猎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初步接触到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改革思想,逐渐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892年,王国维入国学,排名第六十。同年,他去行营府尝试但失败了。1893去杭盈科再试,1894去杭州考仁崇文书院。自从考上州立大学后,他并没有把主要精力花在备考上,而是从广泛阅读中产生了对历史、校勘、考证、新学的兴趣。1894甲午战争后,西方文化科学大量输入中国,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新学的愿望。虽然他因家境贫寒而无法负担留学费用,但他仍然关心时事,研究外国政治书籍、盛世危言、时代新闻、格致汇编等。到了1897,在陈家当老师的时候,他对在老家做家教很不放心,于是父亲托人推荐他出国留学,希望能出国留学。

1898年正月,王国维在父亲王乃愚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上海求学的航程。他从水路到达上海,进入时事博物馆。2月,加入罗振宇经营的东方文学社。当时师从《时务报》改良派贾,又师从东方文学社日本籍教师藤田哈风、四冈左之。除了学习日语,他还学习了英语和数学。王国维对1989年国防改革中六君子之死深感委屈。“他挠头问真相,相当大方”(据王乃瑜日记)。1900年春,王国维在罗振宇的支持和藤田、天岗两位日本老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6月和1900年2月到东京物理学校。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从东京返回上海,五月回国养病。8月后去五常农校当翻译。王国维的编辑工作始于王在东方文学社时期,后留学日本,在《罗振玉》上发表了大量的《教育世界》译本,并成为该刊的主编和代理主编。他通过编纂和自己的论述,引进了大量近代西方学者和外国在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从1898(22岁的时候)到上海,从1906到30岁。除在董文学社和杜东日本留学外,他还在南通师范学校和江苏师范学校任教。此时他主要进攻哲学,学习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结合先秦诸子和宋代理学,进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他翻译的心理学和逻辑学名著具有开创性。他把这个时期称为“学遍天下”的“自主学习”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静安诗稿》、《任剑词》等。此外,王国维曾任教育部总务司和教育部图书编译局。三十岁后转行文学。他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进行了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与此同时,王国维还研究美学和词学,撰写了著名的《人间词话》,研究了中国戏曲史,撰写了《曲录》等多部作品,为完成宋元戏曲考级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1911)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一家随罗振玉前往日本,在那里生活了四年多。在罗振宇的帮助下,我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研究方向转向了经典和小学。他和罗振宇的邻居平时互相学习,来回研讨学习,帮助罗氏整理大云图书馆的书籍,得以窥见其馆藏的彝器拓片等石制品,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术能力之快。他在《州朝金文记述》的序言中说:“东渡之后,我向谋士(指罗氏)请教古文字的研究问题,因为我要把我所收藏的拓片全部看完。”他对甲骨文的治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我专门研究新发现的史料,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代史,从古器物到古书、服饰、建筑,所以涉猎很广,写了很多。此外,戏曲研究也有重大突破,《宋元戏曲考》一书被誉为“戏曲史研究中具有总结性的巨著”。王国维在日本期间,感受到时局的动荡和清朝的灭亡。结合他的生活经历,出了一些诗,编了诗集。这期间,他的生活相当稳定,在学术上也比较有成就。他在这里说“生活是最简单的,而学习却改变了很多。”书很多,是人生的皇冠。“因为生计问题,同乡邹安邀请他回上海,为英国人哈童编学术系列杂志。他不想和全家住在罗振宇,于是1916回国。在哈尔滨,他是《广仓学窘》和《学术丛书》的主编,仓盛睿智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甲骨文和商周史的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参与编纂《浙江通志》,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汝藻编纂《吴城吴江密云楼藏书》。辛亥以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被编入《关林》,包括《译林》八卷、《石林》十卷和《杂林》二卷,对后世影响很大。

1923年春,当时溥仪的小朝廷要在国内选一个学识渊博的秀才,王国维被推荐进京担任荀皇帝的孙子溥仪的南书房。按照清朝的惯例,在南书房工作过的人,应该大多是翰林以上学识渊博的名人。王国维虽然只是布衣出身,但凭着他的学识,他同时与杨、、文素在南书房工作。幸运的是,他看到了大内隐藏的东西,并检查了景阳宫的书籍。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走南书房”的工作。于是,仰慕他学识的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他为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却不肯当院长,只教书。教授《古史新证》、《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朱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他以渊博的学识、淳朴的学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简朴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己的学术也更加精炼和学术化。他在古代历史和地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钦佩和尊敬。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御藻轩昆明湖投水自尽,终年50岁。14年8月葬于清华校区东一里刘村七室原址。清华大学有一座王国维的纪念碑,至今还存在。1960 1清华大学把他的棺材搬到北京福田公墓进行基建。1985年8月,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由著名碑刻专家、弟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嘉祥执笔,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北京市文物局非常重视王国维墓的修复工作,于1985年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了修复。王国维故居位于观潮胜地浙江海宁严观镇,也于1985年修复。被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中外学者和游客参观。

王国维嫁到莫家,天生聪明贤惠。莫死后,继位潘石,生了、慈铭、,又生了东明、宋明、(初殇)。

第三,学术贡献和著述

王国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他通晓日、英、法三国语言,在哲学、文学、戏曲史、古代甲骨文、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石刻、汉唐史、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版本目录学等学科的研究上有很大贡献。他精通一门学科,造诣很深,能以自己的见解做出超越前人和时代的成就。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享有国际声誉。”“他的确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大学者,博采众长,成为专家。”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许多著述、考证、校对、后记、专著等等,都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是符合历史实际、为中外学术界所推崇的“不变论”。王国维学术研究第一、三集序。

王国维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历史,这在学术界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他在甲骨文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注重用新材料、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综合比较。甲骨卜辞与其他史料的互参,在历史地理、古代祭祀、制度、古文字辨析、甲骨断代、甲骨缀合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他在殷王氏家族的考证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殷墟卜辞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是对商代史研究的最大贡献,这不仅是王国维学术研究的最大成就,也是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根据甲骨文和古代文献对地名的考证,编著了《殷墟甲骨文所见地名考证》,并用文献和碑文撰写了《三代地理笔记》、《鬼方坤一考证》、《谈自约至八运》、《谈商》、《谈毫》、《谈庚》、《谈殷》。他还对殷代的祭祀仪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撰写了关于殷礼仪的论文。他提出的一些重要论点,至今仍然准确,很难得。他对殷代礼制的研究成果,对启发后人研究殷代文化制度有很大帮助。《论殷制度》一书用甲骨文和古代文献相互印证,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制度的演变。他的研究方法是由他开创的“双重证据法”,成为后世挖掘和证明古史的科学方法,至今仍有其重要意义。

在历史研究方面,王国维不仅是中国应用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和解释中国古代史的开山鼻祖,而且以“通晓汉代历史大事”而著称。他与罗振玉合编《流沙朱坚》,从事汉晋简牍的考证工作。在对秦汉史的研究中,他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对汉郡的考证和对西樵古地理的考证。在唐史研究中,他第一个以唐代为据考证唐史,在职官制度、均田制等历史事件上有新的突破。著名的韦庄的《福琴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长的韵文叙事诗。因其禁忌,流传于世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王国维参考《北梦物语》和互查残迹后,才得以复传。他还补充了唐史,填补了唐人两部著作的空白。

王国维在匈奴史研究中,根据古器物和古文字的考证,研究了各民族名称的历史演变及其相互关系。他是近代国内史学界第一个研究匈奴起源的学者,也是第一个对匈奴的民族起源提出自己看法的人,指出殷代鬼党是匈奴的祖先。他从古器物和古文字中查出,其族源来自鬼党、坤逸、夷。他对匈奴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代表作《鬼方堃夷官考》、《西胡考》、《西胡姬考》广泛收集了中鼎夷器上的古代文献和铭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古代游牧部落的历史,对研究匈奴的起源、官职、文化制度及其与汉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在学术界仍有深远影响,成为后人借鉴的宝贵文献。

王国维对蒙古史和元史的研究,重在对相关史料的考证,以历史文献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精辟的考证,研究历史上蒙古人的存在和发展。他对历史上蒙古人发展的考证,并不局限于元史。他认为蒙古人的崛起与契丹、女真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把蒙古史与元史、辽史、金史结合起来研究。他研究元代历史,记录了唐宋以来的七种古代游记,每种都收集了两个以上的版本进行校对。他一边校对史籍,一边研究蒙古统治者与汉族的经济文化关系,研究蒙古人的早期发展演变。他考察史料,撰写专论,著有《耶律文巩峥年谱》、《蒙古鞑靼人记录札记》、《黑鞑靼人事件札记》、《元朝秘史主要成因札记》、《蒙古史札记》、《鞑靼人札记》(附鞑靼年表)、《殷代古志札记》、《元史札记》。

王国维还长期致力于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镜注》的研究和整理。他掌握了宋代朱的残本及明清以来的主要版本和抄本。他不仅对《水镜注》本身进行了认真的校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版本、手稿、源流、完整性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使他能够研究和解释古代器物和古代地理。

王国维早年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他年轻时学过哲学。他认为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是“伟大的形而上学、严格的逻辑和纯粹的美学”,严复的实证主义是“值得信赖的人不可爱”。作为科学家,王国维倾向于实证主义,但他系统地介绍了叔本华的哲学。近代以来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在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这种矛盾反映在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中,表现为他对思辨哲学(他称之为“纯粹哲学”)的冷淡热爱和对客观知识的尊重的实证精神。他能够以实证主义的精神对“概念世界”进行反思,从哲学的角度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他在分析和批判传统哲学范畴以及有意识地运用实证方法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蔡元培曾说:“王对叔本华、尼采学说的介绍,固然十分凝练,对哲学的观察,也非同时代人可比。”(中国近五十年的哲学)王国维攻治哲学的部分成果已收入《静安文集》及续篇,另有32篇论文在教育界发表,其中《普通哲学》2篇,《65,438+00中国哲学》(全部论文)《西方哲学》20篇(论文6,传记65,438+04)。

王国维重视美学和文学,而不是哲学。他曾说:“一个作家胜过一百个政治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介绍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拜伦、史蒂文森、歌德、席勒、H、托尔斯泰等外国伟大作家。他还研究中国文学,写了著名的《人间词话》。他的“境界说”等美学和文学理论融合了中西美学和文学思想,影响深远。他的“大学三境界,大事业”内涵深刻,至今广为传诵。《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重要论文,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红楼梦的各种问题,在红楼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和突破性的意义。他的诗歌创作也有独特的风格。他的《人间诗》115擅长抒情,风格多样,哲理深刻,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敏感,清晰隽永,是他将美学和文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晶。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元末戏曲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无疑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双壁。它不仅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前所未有的,而且是一个权威的成果,并一直领先后研究。”王国维将自己深厚的学术渊源和中国文学修养与西方先进的戏剧文学理论和科学细致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首次揭开了中国戏剧艺术的起源和形成,勾勒出宋元戏剧发展史的轮廓,为戏剧史研究积累了系统的资料,将戏剧艺术上升到了历史科学的范畴,为元杂剧和南戏赢得了应有的文学史地位。他撰写了8部中国古典戏曲史研究专著,研究成果举世瞩目。

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从维护新学、西学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教育改革,促进西方思想的引进,振兴中华的愿望。他对教育目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提出了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在我国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的教育命题,还提出了“完全知识”的论述和师范教育、高等教育的论述,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论文以及教育学和教材的翻译主要发表在《教育世界》上。

王国维在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年在该系图书馆工作时,积极引进国外新兴学科(即逻辑学)和心理学,在英文百科全书中编纂了《世界图书馆简史》,收藏于该系档案馆。他在介绍图书馆历史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图书馆学的介绍以及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美国和英国的图书馆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和图书管理法。在晚清中国,王国维积极介绍外国图书馆概况。其译本虽在30年代出版,但内部流传,有一定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它也是一部重要的图书馆学学术译著,促进了当时的图书馆事业。王国维的《藏书楼集》、《茶塔山文集》、《净业堂文集序》、《传书楼集》等著作,记述了北宋至明代及明末清内阁藏书概况和私人藏书沿革,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史的珍贵文献。王国维对目录学有深入的研究,读过该校历史上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他还编著了目录学著作,亲自编制目录和索引,并编纂了以前出版的五代宋本、两广古刊本、传书堂藏珍本等文本,填补了版本演变研究的一大空白。他还勇于创新和创造。他整理古籍,审定书目190多种。他整理的书籍全部成为善本,大部分被北京图书馆特藏部收藏,供后人收藏。

王国维生前写了60多种作品。他在世界上编辑出版了《静安文集》和《关林》。他去世后,有其他出版物,如遗书,全集和书信集。现代人整理出版的遗作种类繁多。

作为一代大学者,王国维一生对知识的研究是无止境的。他不关心政治圈子,以此为生,结交有权有势的人,崇尚荣华富贵,自得其乐。他深居简出,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朋友虽不多,但与同时代的学术界人士交往广泛,除罗振玉、苗、沈外,书信往来密切。学习是他一生的工作和事业,他以其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占有独特的地位。1987初夏,王国维逝世60周年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王国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台湾省也召开了纪念王国维逝世6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4,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在海宁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我们继承和发展他的学术遗产,将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