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流行病史
中国东南部的疾病爆发和流行
根据329种地方志和东南296个县的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疫情为234年(其中明代137,清代197),占明清543年的43%。除明代文健、洪熙、泰昌等短命朝代外,其他朝代均无疫情记录。这一统计数据远高于《明史》、《清史稿》中对东南地区疫情年份的记录。《明史》对东南地区疫情年数的记载为8年,《清史稿》为43年,共计51年,仅为地方志记载的21.79%。这说明正史有很多疏漏,也说明,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的严重程度还体现在患疫县的数量上。明代有691郡(含复刻,下同),最高为56郡,分别出现在万历十六年(1,588)和崇祯十四年(1,646,5438+0)。清代848郡受灾,最多的道光元年(1821)达到46郡。明清时期有1539个县。至于受灾县数,明史记载为21个县,另有两个记载,一个是“成化十一年八月,福建大疫,波及江西”,另一个是“万历十六年五月,山东、陕西、山西、浙江发生严重旱灾”。这些记录是说全省都有疫情,还是其中有?《清史稿》记载为86郡。此外,还有“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江南发生大瘟疫”的记载,是指江南全境发生大瘟疫,还是江南局部地方发生大瘟疫,这和明史上的记载一样模棱两可。如果明确郡数的话,正史记载明清东南有107个郡,比地方志记载的1/10少。
历史上,流行病一般称为流行病,严重的流行病称为大流行。那么什么样的疫情严重呢?东南部发生过几次瘟疫?这些一直缺乏定义和统计。但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有的是以疫死人数为依据,如“康熙五十七年福建永定,卒千余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江苏沛县,“万历三十一年,夏秋疫死数千人”,(同治徐州府,卷五)江西安邑。(安义县同治志,卷16)福建南平,“嘉靖二十四年,亡者数万”,(康熙南平县志,卷四)安徽潮县,“崇祯十四年,亡者万余”,(道光巢县志,卷七)浙江缙云。(光绪《抚州县志》卷84)安徽凤阳“嘉靖三年,大疫,逾半人死”,(光绪《凤阳县志》卷15)霍邱“乾隆五十一年,夏大疫,十人有六人死,甚至全家亡,无人照顾”,(同治(民国高淳县志)卷12)根据这些记载,所谓
据初步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共有818个县,占总疫数的53.18%。这也可以从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的严重程度看出来。
流行病类型调查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有哪几种疫病?这在正史中一般是没有记载的,只是在地方志中偶尔记载了一些病名和症状,但数量不多且零星。根据这些零星的记载,进行初步的调查,以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文中提到的疫名并不是明清时期发生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全部疫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霍乱。
《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土郁,民疾霍乱”,“太阴满霍乱”。中国古代的霍乱一般指夏秋季的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现代医学的说法不同。现代医学中的霍乱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霍乱。这种病在我国东南地区被称为筋动霍乱,或者也叫吊足霍乱(也叫钓足霍乱)、蜗牛霍乱、经络霍乱、鬼肉盗等。据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十五)记载,其症状为“霍乱呕吐腹泻,腘绳突然收缩,早晚猝死,名悬于足,痢疾。”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卷五十七曰:“病人上吐下泻,肌肉忽消,俗称鬼盗肉。”这些记载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中霍乱的特征,表明明清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的疾病和疫情中已经存在霍乱。
东南霍乱最早出现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二:“嘉庆二十五年,瘟疫大流行,霍乱综合征始。”《民国象山县志》卷二十九记载:“嘉庆二十五年,秋疫,尤石浦,腿筋抽搐而死。”《光绪乐清县志》卷13、《光绪慈溪县志》卷55也记载了当年当地的霍乱,说明上海、浙江沿海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的霍乱疫区。这与现代学术界认为霍乱是嘉庆二十五年由海路传入中国的观点完全一致。(注:陈邦贤:几种急性传染病的特殊史料,中华医学史杂志第4期1953。)
道光元年(1821),霍乱传入福建省。民国16年《连江县志》卷三说:“道光元年,秋收七月至八月,有大疫,死于霍乱者甚多,为福建省自然。”《民国莆田县志》卷三也说:“道光元年七八月,全省霍乱流行。”今年霍乱流行的地方是上海的南汇和嘉定;江苏的昆山、太仓、常州;浙江的嘉善、平湖、湖州、婺城、太平、安徽的萧县成为东南首个霍乱疫情。光绪中后期,东南再次爆发霍乱,疫区是上海的嘉定和宝山。江苏的常州、杨珊、高邮和安徽的芜湖。霍乱在晚清成为中国东南部传播最广、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2)瘟疫。
鼠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恶性核病:“患恶性核病者,突然核重如梅,核小如豆,皮肤干燥疼痛,故走来走去,突然起身...如果不立即治疗,他们会中毒、无聊、寒冷,也就是会杀人。”这是对中国古代黑死病最生动的描述。
一些东南鼠疫地方志记载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民国同安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大疫,鼠首死,感染者肿,痨呕血甚盛。”其描述与《黄帝内经》中的记载完全一致。但是,中国东南地区最早的鼠疫记载不是光绪二十一年,而是光绪二十年。地区不是福建同安,是金门。民国《金门县志》(卷12)对此有明确记载:“光绪二十年,后埔头、后水头、沙尾等乡镇突然发生鼠疫,蔓延迅速,死亡数百人,为金门空前。二十一年,瘟疫传至各乡,后埔最多。”后来就传遍了福建。同年,除同安县外,莆田也发生了瘟疫。《民国莆田县志》卷三记载:“瘟疫始于光绪二十一年。最开始是被枫亭梨园的孩子传染了,背死了。没过几天,河边就有十几个人染上了这种病,这种病传遍了全城,死了一百多人,还感染了农村。”很明显,莆田的瘟疫是从外地传入的。
有一种说法是福建鼠疫是光绪十六年(1890)从广东雷琼传入的。《中华民国德化县志》(卷10)说:“此疫(鼠疫)16年生于广东雷琼,波及全国各市,每年死亡数万人。”有学者认为,19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曾发生过鼠疫流行。(注:曹、李玉尚:《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收录于《中国经济史中的天人关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107-108、105页。所以福建的鼠疫完全有可能是从广东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近代福建的鼠疫是从香港经海路传入的,时间为1894。这种说法与《民国金门县志》中的说法一致,哪个是哪个不得而知。
自光绪二十年福建发生鼠疫以来,一直在福建蔓延,光绪二十一年在同安、莆田、金门等地蔓延。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年在厦门;26年又在德化发生了。据说德化的瘟疫是永春传入的。(中华民国德化县志(卷10))长泰二十九年;近30年来,龙岩等地发生过鼠疫,除宣彤发生过3年的安徽颍上鼠疫外,其他地方均无鼠疫记载。
(3)天花。
天花,古称疮痂,又称痤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三国时期的《肘后》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年纪大了,头上、脸上、身上就会有斑疮,一会儿觉得像火疮,里面都是白瓤。如果不马上治疗,施术者几天后就会死亡。治完之后疮会紫黑,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死。此恶气也。”
明清时期,天花在我国东南地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一般称为痘疫,部分地区如福建也称痘疹。据记载,明清时期天花在22个县流行了至少20年,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危害强度也相当大。民国《象山县志》有卷二十九:“五十年大旱,(象山)痘疫,十幼伤七”;同治《凤城县志》卷二十八:“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凤城)有痘疫,无小儿受伤”;民国四十三年《福宁赋志》:“嘉靖元年,(福宁)患痘,数千人死。两年也一样。万历二十八年,秋冬,天花成灾。乾隆二十二年,霞浦、福安、宁德青春痘为代表作”;《民国万载县志》(卷1) 2:“嘉庆十一年,五月夏,发生痘疫,死亡多人。十六年,夏痘疫,死者相面。”
我国在宋代就发明了疫苗接种法。医宗(乾隆四年)金鉴记载:“尝验痘籽之法,取痘粒之浆而种之者,穿痘衣而种之者,鼻孔吸入痘痂碎屑而种之者,谓之干苗,鼻孔吸入痘痂湿屑而种之者,谓之水苗。以上四种相比,水苗最好,旱苗次之,痘衣不考,痘浆太狠。所以古法独用水苗,稳妥有保障。”可见中国在1739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天花的经验。
(4)疟疾。
疟疾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礼记·月令》已经说了“寒热不节,人多疟”。明清时期江南叫疟,江西叫疟。最早的记载是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光绪的《吉安府志》(卷五十三):“嘉靖四十年,永宁尽毁,亡数千人。”万历年间,我国东南地区曾发生大规模疫情。五年(1577)在江西永新、永宁、福安等地广泛传播,造成永宁、富宁“死人不算”,永新“死人不能胜纪”的严重后果。(光绪《吉安府志》卷五十三;同治福安县志(卷1);同治《永新县志》(卷二十六)三十一年流行于浙江嘉兴,包括嘉兴、修水、桐乡三县。嘉兴疟疾的流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疟疾流行,腹胀致死。”(光绪《嘉兴赋志》卷35)疟疾一般没有腹胀症状,反复发作才会出现脾肿大。疑似腹部肿大是脾脏肿大。
(5)痢疾。
古代痢疾在明代的《经岳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痢疾是指所谓的肠郁,古今方药因其滞泻而又称为滞。其下者或红或白,或脓或血,有痛、不痛、急、呕吐、恶心胀满、打呼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症状一般属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可见,痢疾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据地方志记载,痢疾也是明清时期我国东南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之一。如江苏吴县,崇祯十四年四月至冬季,碧湖染痢疾,死者十七岁。(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五)浙江萧山“康熙二十二年,春夏大疫,死者枕。”(康熙《萧山县志》卷九)江西万载“嘉庆十二年,秋痢盛行,上乡死者尤多。”(《民国万载县志》卷1二)后果也很严重。
(6)猩红热。
猩红热在古代被称为咽喉脓肿,其症状在古代医书中记载为“冬春季发病,不分年龄,在世界各地均有传染性。发病时身强体热,口干舌燥,()肌红如锦,咽喉肿痛。”明清时期也流行于东南地区。民国《嘉定郡续编》(卷三)为“光绪二十七年冬,喉结流行”,南汇郡续编(卷二十二)为“光绪二十八年春,二月至九月,喉结为佳作”。据地方志记载,该病仅在光绪年间在上海流行。
(7)麻疹。
麻疹,俗称痱子,是儿童急性传染病。《民国泰宁县志》卷三记载“光绪十三年,城乡麻疯病流行,幼童数百人受伤。”据上海地方志记载,有一种病叫红斑。根据保山县卷17,所谓红斑很可能是麻疹。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嘉定、宝山等地一度流行麻疹。
(8)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人或哺乳动物引起的疾病。患血吸虫病的人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健康。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严重,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尸体惨遭蹂躏,致使农村荒芜荒凉,出现了“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腹水大如鼓)、“棺材田”等诸多悲惨景象。
1950,江苏省高邮县市新民乡农民下水到游螺洲滩劳动。其中,4019人患急性血吸虫病,1335人死亡,45个家庭死亡,留下91个孤儿,呈现出“家家有鬼唱”的悲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