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跨文化交流?
新世纪跨文化传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这个崭新的世纪,世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会越来越频繁,这对各国的本土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世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在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会不断增强。就我国而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比较滞后。如何迎接死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今天,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强权政治使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将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还通过文化交流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对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本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和传统,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我们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报效祖国、报效理想的坚定信念,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有“为公谋私”的伟大思想,有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既有强烈的伦理道德,又有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既有孔子学、问、思、辨、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又有近代形成的科学民主精神.....这才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真谛。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团结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广泛开展社会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公民,这都离不开文化的教化、激励和引导功能。
经济全球化以来,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风格也大量涌入中国。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有利于丰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但也应该看到,一些宣扬西方个人主义的道德伦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涌入,无疑会对我们本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崇洋媚外之风泛滥,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拜金主义像瘟疫一样吞噬着人们的良知,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2.对中国本土文化主导地位的冲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其主导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甚至被扭曲和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由于国外的一些文化产品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成果,其产品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和知识性,具有制作成本低、价格低廉的优势,能够满足人们了解和欣赏外国文化的欲望,因此受到广大文化消费者的欢迎,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以电影为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产品出口额,“仅在欧洲就达到300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业”。(1)仅《泰坦尼克号》一部就赚了6543.8+08亿美元。笔者从浙江电影公司了解到,2000年浙江省投放市场的进口影片有22部。除了四部在香港拍摄的电影,其余18部都是美国电影。其中,碟片续集占据了2000年进口片票房前10;《恐龙》、《黑客帝国》等8部美国电影,票房均超过200万元。《泰坦尼克号》1998在浙江上映时,观众高达206.5万,票房收入达3654.8万元。2000年,浙江春情电影世界上映了22部进口电影,票房收入8136497元,甚至超过了今年上映的其他107部国产电影的总和。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巨大,占据了巨大的经济份额。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国电影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不仅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和艺术,还受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影响。久而久之,一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费者自然会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台湾学者郑先生说,电视是“大众传媒中最具穿透力的武器”,他还引用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的观点:“电视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而且是创造现代人心灵和改变整个生活状况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1)这段话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电影对中国广大观众的巨大影响和渗透。
3.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碰撞的影响
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的现代格局:一方面,全球文化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后一种趋势是对前一种趋势的反击和回应。自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诞生以来,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在所谓的“西方文明中心论”面前,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甚至面临着被西方文明覆盖,完全丧失自身文化个性,迷失在席卷全球的西方文化洪流中的危险。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产业和现代传媒帝国的冲击,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和自觉意识在加强,各种文明都在强化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特色,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抵制西方文化的全面同化。世界文化战争的警告不再危言耸听。民族文化相对封闭、相互隔绝的观念早已不合时宜,甚至地域文化的概念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的碰撞中,我们的本土文化如何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更好地寻求自我保存和自我完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给中国本土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会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跨文化交流为本土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将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增强。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起源、成熟、衰落和过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取代另一种文化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具有“不可交流”的对抗性,所以整个世界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文化场”。当不同模式和价值观的文化相遇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不能畅通无阻,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历史证明,文化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任何文化只有通过开放、比较和竞争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正好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对于我们的本土文化来说,它主要提供了以下两个机会:
首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睁大眼睛看世界的机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不代表它是完美的,不需要发展;相反,由于中国文化长期植根于农业社会和封建专制的土壤中,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往往是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暴力碰撞(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来完成的。西方文化也有很多优秀的方面,不仅仅是“狼”。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仍然离不开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经济全球化正好为这种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操作平台。我们可以抓住它带来的开放环境,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不仅要“取中国之遗产,融新机”,而且要“采外国之良规,发挥其所长”,从而创新发展本土文化,壮大民族文化。
第二,为我们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清朝的固步自封,近代鸦片战争后的帝国主义入侵和西方文化霸权,以及多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对新中国的敌视或片面宣传,许多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这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推广极为不利。经济全球化正好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
三、面对挑战和机遇,中国本土文化应采取的对策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世界生存和发展权利的竞争,以及如何赢得更加有利的国际地位的竞争。在手段上,不仅是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也是经济和不同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自然国力(面积、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统一。)、社会国力(主要是政治国力、军事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等。)、物质国力(主要是经济国力)和精神国力(以思想文化为代表)。但是,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来自文化的挑战首先应该用文化的手段来回应。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战略的研究,理清思路,制定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21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关系到国际文化力量的调整、新型国际文化关系的重建和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振兴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没有放过任何发展机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种挑战。
战斗。在分析中国本土文化面临的众多冲击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优势。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五千年的文明,丰富的文化建设基础。只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胜的信心,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员配备:
第一,面对经济全球化,要摆脱“狭隘民族主义”,要以理性科学的精神积极参与文化全球交流活动,取长补短,而不是关起门来消极逃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直在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56个民族培育了中华文化的奇葩。然而,尽管如此,我们的本土文化并不完美,我们需要也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经过不断的筛选和融化,丰富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比如汉唐时期对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明清时期对西方一些文化的吸收,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改变我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的先辈刻苦学习一切救国救民的有益真理,五四运动走向了民主和科学。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中国复兴发展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巨大变化举世瞩目。今天,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我们应该向世界敞开大门,吸收一切先进的外国元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或改善我们落后的部分。
第二,反对“全盘西化”,对外国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华文化凝聚着全球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实屏障。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秀成分。当然也有损害民族生命力的劣根性,如皇权统治的政治、暴力(包括文化暴力,如文字狱)、宗法、迷信等等,这些都与封建专制主义有关。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们的本土文化,我们必须善于消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且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无法完全彻底地控制——文化交流会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自然无法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对话,加强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使我们的本土文化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发展,进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化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组成。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原始和自然特征,也是世界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正是在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这种交流和不可避免的相互交融和冲突中,世界文化被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历史上,古希腊文明在欧洲、亚洲和非洲传播。汉唐盛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对东亚、南亚、西亚等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世纪后,中国文化通过天主教传教士的媒介传播到欧洲。当时,《论语》、《周易》和许多中国文化经典被翻译成西方语言,在欧洲传播。同样,印度佛教的传播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以其先进的物质文明影响了世界。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人类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在新经济时代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本土文化,我们必须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或者说我们不仅要输入文化,还要输出文化,即在这个问题上同时采取“带走主义”和“送走主义”。中国现在对外贸易“顺差”,文化交流“逆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入世,是中国文化扭转“逆差”、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机遇。
第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被视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享受资源,开拓视野,进而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一方面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勇气拥抱和接纳互联网这颗科技之星,另一方面要积极抵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蚀,努力建设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世界性的网络,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互联网上有足够多来自中国的信息,从而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就像中文对于国外用户来说是一个障碍一样,互联网上泛滥的英文信息对于国内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也是一个障碍。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网民都是经济能力强、学历高、懂英语的人。虽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发展迅速,但与中国的人口基数相比,他们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没有国内用户的充分参与,就不可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必须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加快建立中国历史文化遗址,全面反映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大量准确的学术资料,为读者提供通俗易懂的内容,以促进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除了中文,历史文化遗址也应该有英文版本,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向外国用户展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帮助外国观众了解真实的中国,特别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
第五,开拓创新,努力把本土文化培育成代表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与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以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相结合。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弘扬和超越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把中国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拥有广阔的视野,我们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为世界的变化无穷而无所适从。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性,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国进步文化的融合,积极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发展完善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中国古代在有限外交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印度佛教,在东亚广泛传播,在18世纪的欧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数次受到西方文化的被动冲击。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他的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并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大思路。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的本土文化应该努力学习外来的进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进程。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保持本土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代表前进的方向。
4.展望:昨天我们是世界文明古国,明天我们也是
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原生于广袤的大地,至少绵延五千年并不断发展壮大,植根于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依托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正逐步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具有独特而巨大的优势。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开放的外部条件和充足的技术手段。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及时调整战略,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护文化,从民族自强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拓展和发展文化,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文化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更新发展和现代崛起。另外,要尽量把我们的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把精神产品和现代传媒手段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以其高附加值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广大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方向,坚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基本出发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就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建设一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新文化。我们,一个拥有世界文明的东方古国,必将永葆青春,在新的千年成为世界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