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力机车和高铁的发展?风雨历程
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大约六岁。但是他曾经跟我妈说:这孩子眼睛还行。你应该训练他,以后读书给他听。于是我妈一直供我读书,我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电力机车专业,1960。当时我们是五年制的。1965毕业后,分配到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那时候,我在读研。我刚本科毕业。我当时还是个小哥哥,不像我59年毕业的大哥哥。但我抓住了一个机会,研究新技术可控硅(也叫晶闸管)在电力机车上的应用。?
第一,楼的级间调压很精彩,是第一个机车无级调节。
美国出了可控硅1957,58年前才开始商用。SCR在中国普及的时候,已经是60年代中后期了。到60年代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电力机车都采用了可控硅控制,特别是发达国家。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从世界水平来看,SCR的应用差距不是很大。我们的500安培组件已于8月1973日成功加载和应用。这是12 500安培可控硅装置,我主持的,控制电力机车的牵引,控制4200千瓦的机车。原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调压开关拍摄的问题。但由于级间调压平滑,调压开关与晶闸管的结合产生了解决电力机车问题的新方法。这就变成了各级之间的平滑电压调节。有什么好处?因为当时和国外研究的电力机车一样,都是两级桥。两级调制,第一是功率因数低,第二是高次谐波对通信和信号干扰严重。然后我们用级间调压等效八级桥。一是高功率因数,二是低通信干扰。这些方面我们都有优势。根据我国国情,电力电子技术起步较晚,相当于为我国发展电力机车走出了一条路。
韶山3是怎么来的?1973年8月5日级间调压成功后,铁道部于6月5438+0975日召开鉴定会。鉴定会后开始推广,1976年在电力机车厂召开质量研讨会,提高电力机车质量。这时,全路的专家教授提出采用级间平滑调压的方案。这个计划是中国自己的路。我自己也参与了这件事,所以我可以放心地说。因为在我看来,这款韶山3车型是我们两个阶段之间平滑调压的产物。作为一个交通大学毕业的普通工程师,作为楼家的亲人,我觉得这件事是值得株洲所骄傲的,是值得我自己骄傲的,是值得我们交大校友骄傲的,是值得楼家骄傲的。
有一点分享给你,我们会在奋斗的路上遇到贵人。铁道部机车车辆司司长徐国强研究了级间电压调整后。他从第一台电力机车开始参与组织研究。他是个老前辈,比我们大20岁左右。73年我们研究成功级间调压,75年这位领导来参加鉴定。我在鉴定会上介绍情况,他记下了我的名字,后来被推广应用。
1988年6月5日召开韶山4型电力机车鉴定会时,这位老同志在会上说,如果当初不是建修部队干了这个干了那个,我们就不敢下韶山3型和韶山4型设计任务书了。我不敢想。为什么?因为你得有样车证明。那他为什么说现在可以下车了?因为株洲研制出了这种样车,叫韶山1 031,每天运行在祖国唯一的宝成电气化铁路上,他们加了31机车,觉得这种车很好,很先进,简单可靠,符合中国国情。为此,我国研制了一种级间平滑调压的电力机车,将调压开关和可控硅相控相结合。我称之为级间平滑稳压。6月1988下午,老先生夸我。事实上,他是通过说出我的名字来称赞株洲所的举措的。所有这些创新都是团队合作。如果我们想追根溯源,我们应该从毛泽东总统开始。1957年毛主席访问苏联,带来了我们铁道研究所的一位机车主任周晓,他提出要引进苏联电力机车。然后我们向苏联专家学习造这款车,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但经过分步调压,我们解决了机车三大难题中的最后一个难题,走上了一条中国自己的路。
二是准高机车配备电脑,为铁路提速立下汗马功劳
徐国强的演讲给我们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正好需要内燃机微机控制,主任就当我在资料室编辑了专著韶山1型电力机车,代表株洲所参与了牵引动力技术政策的研究。在当时,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相当于为研究所开拓创新了新技术,拓展了疆域。他会组织一个以我为首的内燃机车微机组,找我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同志来把关。电力机车的控制装置我还是有一些经验的,可以应用到内燃机车上。内燃机车以七厂东风11型内燃机车为主,是八五重点研究计划。这个车是准高速内燃机车,我们部长(傅志焕)前四次都提到了。当时中国还没有高速铁路。如果要建高速铁路,首先要造时速160公里的车。这种时速160 km的准高速机车首次应用于广深线。广深铁路电气化之前,最早是内燃机车。我们在广深线、京秦线、沈山线、沪宁线做了提速试验。在提速过程中,我们四次遇到铁道部前线总指挥傅志寰。我们安装了微机控制装置,为中国铁路高速内燃机车配备了一台“电脑”。这个装置还是用的不错的,后来在内燃机车上全面推广。那么提速后,首先是东风11型内燃机车,其次是东风8B货运内燃机车,每年生产200台左右。此时,株洲所之后的铁路产品不仅仅是微机控制装置,还有整流装置、空调装置、压缩机电机等。,株洲所的产品应用到内燃机车上,牢牢占据了全国内燃机车的半壁江山,实现了株洲所早年多次试图进入内燃机车市场的梦想,对我们内燃机车电传动技术也是一个更大的提升。
然后我觉得我很自豪能和美国的GE公司进行交流内燃机车的讨论,我代表中国线控组组长。虽然我是株洲电力机车的科研人员,但我们在内燃机车领域也有一席之地,这是株洲所的光荣,也是楼氏家族的光荣。在这次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美国人已经在机车上采用了大屏幕彩色液晶显示屏。后来我把铁道部和株洲所提出的建议做了汇报,研究所批准我组织实施这个显示装置的研制。这种显示装置不仅用于内燃机车,也用于电力机车。1998中,内燃机车也采用了液晶显示屏,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东风11机车的一大亮点。原来我们电力机车用等离子显示屏,也是可以的,但是耗电量大,彩色液晶更好。同时发现了美国主动式速度传感器的固有缺点,将速度变送器由主动式改为被动式。这个东西为空转保护创造了条件。多年来我一直在解决铁路提速中机车冲动、停电、空转保护失灵的问题。后来同事说,出了问题找到老楼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心里会发热。?
三、弘扬楼精神,为电力机车和高铁发展史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我院建院60周年和国庆70周年之际,由我发起,CRRC株机所召开了两次座谈会。我在座谈会上做了两次发言,主要是关于电力机车的。我做了“电力机车发展里程碑”的演讲,在一台内燃机车上,我做了“电力无级史无前例,内燃机车发展新篇章”的演讲。交通大学校友会株洲分会和中华楼氏联谊会都来向你表示祝贺。尊敬的娄顾问在阅读文章后,对电力机车发展的里程碑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并倡导发扬娄式“敬业奉献、创业创新”的精神。
小时候,我们老家的农具上写着“齐国东楼”“xx楼的故事”等字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楼氏家族的印记。长大后,我牢牢记住要为卢家增光添彩!1973我在国内首创电力机车无级调速。1978填补了中国高铁的信息空白,90年代为准高铁参与铁路提速提供“电脑”,为打造国家高铁名片做出了贡献。这就是我们卢氏家族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具体体现!现在我老了,我将继续以我的微薄之力和亲身经历,为电力机车和高铁的发展提供一些史料,希望得到楼氏亲属、楼氏企业家和领导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建筑修复能力
2019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