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峥城镇建制的演变

根据秦泗水县和隋彭城县的版图,季峥位于彭城县和刘闲县之间,靠近刘闲县。

元末明初,季峥被称为郑家集,与周边的王庄、周庄、罗庄、苗壮等自然村相连,属于古延寿四乡。原季峥古寺,据《老县志》记载,“季峥清泉寺建于元至正三年”;“法住庙堂,道光旧志在四乡,同治府志在正甲集”。封建统治者和士兵以及土匪都在这里修建防洪堤和堤防,是当地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老县志》记载:“正基斋,城西北五十里,建于咸丰十年。隶属四个乡,辖84个村。”季峥古城用城墙围起来,四周有四个城门和四座吊桥,四周有八个炮台,墙外有护城河,城内有东、西门。这座城市很坚固,戒备森严。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市集内,有庙,有庙,有庙,有庙,有庙,各有特色。有许多河流、桥梁和寺庙可以取胜。素有“四门八堡”、“九桥十八庙”之称。在城市的最高点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据古书记载,相传汉朝始祖刘邦把马拴起来避雨。虽然它干枯了,但它依然青翠欲滴,这是季峥历史最早的见证。季峥是徐西北的宗教文化圣地,也是区域政治活动中心。曾是翟、魏、县、区、乡等历代政权驻地。

清嘉庆十年(1805),季峥正处于西路汛期;咸丰十年(1860),季峥建码头,后设集市;

民国九年(1920),改魏为乡;民国十六年(1927),季峥设区公所;1949年2月,在季峥(历山省藤县区)成立通北县政府。

1953年4月,撤销通北县政权,恢复通山县建制。季峥为铜山县二区,后改为季峥区(划归江苏徐州地区,县府迁至徐州奎山);1957,撤区并乡后,季峥成为乡;1958年8月,官社合一,季峥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政治体制改革,季峥设乡;1987年4月,季峥被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是铜山县最早的两个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