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于中国的历史记载有哪些?
刘安善访禅,善与僧人交朋友。有一天,他尝了和尚做的豆腐,觉得味道很新。他决定深入研究制作豆腐的方法和技术。
成立豆腐生产车间,培养专业豆腐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设备和工艺逐渐得到改进,提高了豆腐的品质。与此同时,豆腐制作技术被传授给他人,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豆腐的制作技术在唐代传入日本,后又传到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豆腐的原料是大豆,因为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所以豆制食品最早是在中国创造的。
大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油作物。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国家,至少有4000年的栽培历史。
黑豆叫黑豆,可以入药,可以充饥,可以做发酵豆。黄色可以做成豆腐、油或豆瓣酱;其他颜色可用于油炸熟食。
大豆因其营养价值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间之肉”、“绿色之乳”,因此在数百种天然食品中最受推崇。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这一点。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以盐还轩辕。轩辕是修德的军队,统御五气,鞠躬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铺到下铺,就是糯米。
可见轩辕黄帝已经栽了。“穗”是大豆。
据考证,殷商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如粟、黍、麦、糠、稻、米等,都曾见于甲骨文中。商代就有甲骨文,农作物的记载非常有限。粟、黍、豆、麦、稻、桑这几个词被确定下来,是当时人们主要依赖的农作物。
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出土的炭化大豆,经鉴定约有2600年历史。是东周实物,也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大豆。
春秋时期,茭白被列为五谷或九谷之一。战国是时期,黍稷并称为五谷九谷之首。当豆叶被用作蔬菜时,它们被称为“唐火”。
大豆在粮食供给中的地位是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的。秦汉以后,旱作技术提高,大豆退居次要地位,但人们仍然重视。《氾胜之书》记载:“请数一数你家有几种大豆”,强调各种大豆的重要性。
宋朝为了防备南方饥荒,在江南、镜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粟、麦、黍、豆。促进大豆种植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东北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据《大金国志》记载,当时的女真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以豆为酱”了。清朝初期,大量移民移居东北,使东北成为大豆主产区,生产并向国内外销售大豆。
在大豆的利用上,汉代以前,大豆主要作为食物。从汉代开始用大豆制作副食品的记载开始增多。豆制品主要有豆豉、酱、醋。
《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当时大同已经有商人从事豆豉,其财富“千倍以上”,说明用大豆制成的咸豆豉是一种常见的食品。
《齐·姚敏书》在《食货》中也引用了“千年酿黄豆苦酒”的方法。苦酒就是醋,也就是说最迟在公元6世纪,大豆就已经被用作制醋的原料了。
豆芽出现于汉代,有时称为“黄卷”,可入药。后来,新鲜的豆芽被用作蔬菜。西汉淮南王刘安也发明了豆腐。
大豆榨油的记载始于北宋。豆饼和豆渣是豆腐和榨油的副产品,是重要的肥料和饲料。豆饼在清初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到清末已遍布全国,并有相当数量的豆饼出口。
大豆不仅可以食用,也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在中国古代,大豆的根瘤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并反映在象形文字中艡艡".
《说文解字》记载:“嘎,豆如豆。”
清代文献学家王允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指出,“嘎”字中间的“一”代表地面,上下运行的“二”代表大豆植株,“一”上面代表茎,“一”下面代表根。
根周围的“八”字形为“如点”,象征细根上有许多豆的“马铃薯”,即根瘤。同时也说明“豆根有薯,丰年强,衰年虚”,公认根瘤的多少与大豆的丰歉有关。
可以说,早在3000年前,创造“Ga”这个词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观察到大豆有根瘤。
此外,《氾胜之书》提出“豆生布叶,豆有膏”,明知大豆在其苗期营养丰富,却“无药可救”,即不宜过度栽培。清代齐敏的四术也说豆“自有膏润”,中耕中“唯豆宜远,近则伤根润”。
这些记载清楚地表明,在中国古代,就知道大豆本身有营养,而且与豆根关系密切。
对大豆根瘤的认识,使大豆很早就与其他作物轮作、间作、混种、套种。根据《齐敏征》的记载,可以看出,最迟在公元6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经存在大豆和谷子、小麦、谷子等常见的豆粮轮作制。
陈芳的农书也总结说,南方稻后种豆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此后,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变得更加普遍。
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间作、混作、套种,以豆促粮,是我国古代土地利用与土地耕作相结合,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