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输血可以救命的?

说到血型和输血,人类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人类起初认为红血丝是一样的,甚至认为人血和动物血可以通用。战争中很多士兵因失血过多而死,所以用羊血输给伤员,结局可想而知。后来只输入了人血,但发现有的伤员靠输血得救,有的伤员出现输血反应,加速死亡。

(注:下面是1682,应该是1628)

血型是由奥地利医生和化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1868~1943)首先发现的,他于1909年提出了ABO系统,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维也纳工作期间,他发现如果给动物注射不同种类的血液,红细胞会很快分解。后来,他发现如果将一个人的血液加入另一个人的血清中,红细胞会迅速聚集。这些现象使他产生了对血型进行分类的想法,但直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临床医生才意识到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研究在治疗伤员时的重要性。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第二大贡献是在他死后才完全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如何用血型来鉴定父母,尤其是MN系统,是他和美国血清学家李伟(Philip Levine,1900 ~)共同发现的。比如婴儿是MN,母亲是M,父亲永远不可能是M;同样,如果婴儿是MN,母亲是n,父亲也不可能是n,目前法院对于血缘关系的认定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ABO血型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是人类中最常见、最早发现的血型。ABO血型发现后,从1927开始,人们先后发现了MN血型、Q血型、E血型、T血型、Rh血型等几十种血型系统。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除了人类,就连猴子、猩猩、大象、狗等高等动物也有血型,甚至乌龟、青蛙也能找到血型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血型的研究不仅与医学、生物化学有关,而且与人的思维、性格、气质、行为,乃至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血型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一些人类学家已经把血型的研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进行了探索。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可以看到古,他的儿子可以看到帅,以及铃木义正、铃木贤治和古言种子基地。他们以血型为主导,从人的性格、气质、爱情、婚姻、子女关系、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内,基本没有系统的血型研究,只有一部分翻译的资料大致了解了国外的血型研究动态。由于我国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生活环境与国外有较大差异,所以国外的一些血型研究成果只能作为参考。虽然血型研究的结果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毕竟是科学的、现实的,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调整个人心理、发挥自己专长、少走弯路时应该掌握的课程。血型的研究成果正在吸引千千成千上万人的强烈关注:血型知识正在帮助人们坦率地分析自己和评价彼此。一种新型知识的普及绝不会一帆风顺。现代社会,很多人固执地拒绝新事物,而那些活跃幼稚的人,却被新事物惊呆了,兴奋了。尤其是在人生观世界观的知识更新上,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的时代没有太大区别。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面对生活、知识和新事物的窗户,这对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大有裨益。

1682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后,人类开始尝试输血。

1667年,法国哲学家丹尼斯和外科医生赫默里异想天开地给一个病人输了250毫升的羔羊血。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输血,但结果当然是不成功的。后来又有人重复实验,但都没有成功,病人死亡的悲剧发生了,于是输血的尝试慢慢停止了。

一个世纪后,输血试验再次被尝试。1829年,布伦德尔完成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然而,后来的实验结果仍然令人失望。大多数患者死亡,只有少数患者康复。原因是什么?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在试验中发现,自体的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不会凝集,而不同个体采集的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在试管中会凝集,不会凝集。虽然很多人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但只有Randstein解释了这一现象。红细胞上有两种特殊结构,单独存在,同时存在。血清中具有这种特定结构的抗体-凝集素,如果遇到红细胞上的特定结构,就会产生凝集反应,在给人输血时遇到这种情况就危险了。于是,兰德斯坦成了血型的发现者。然后,他得出结论,人的血型是可以遗传的。他的理论为输血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医学家奥登堡根据兰德斯坦的研究成果,首次将凝集反应应用于输血前的配血试验。只有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不凝集的人才能进行输血,大获成功,救了一大批伤员。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输血的安全性逐渐提高。到20世纪20年代末,输血的医疗措施已经在欧洲和北美普及。1930年,兰德斯坦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