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杭锦旗是匈奴的游牧之地。1973年,杭锦旗洪巴拉、阿鲁柴登发现春秋晚期、战国晚期匈奴墓葬,出土各种动物图案的金银饰品和铁器,即当时匈奴遗物。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统一中国,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当时匈奴还在河套游牧,经常入侵秦朝的北境。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迫使其北退七百余里,河套地区由秦统领。秦朝在河套北部设九原郡,杭锦旗当时属于九原郡。秦朝廷将内陆户迁到河套地区生活生产,充实了边防。秦末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回迁居民散居,匈奴退回河套地区。
汉初与匈奴和解,双方和平相处。汉武帝强盛时,开始主动与匈奴作战。公元前127年,卫青将军率军西征,击败匈奴,收复河套。汉武帝接受朱的建议,下决心把河套地区作为抵御匈奴的“繁华之地”来管理,动用65438+万余人,花费“数亿”在杭锦旗沙日昭地区重建朔方城为朔方郡。现在旗还给朔方郡。朔方县、四尼镇库布齐沙漠北部的广木县、沙日召地区的朔方县、巴拉海地区的霍野县、浩外柴达木地区的大城县、毛不拉昆堆沟下游地区的曲苏县、虎丘县、胜利乡的修都县等几个县。沃野县也有盐官。
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改朔方郡为勾践郡。东汉光武五年(公元29年),割据者房鹿在匈奴的支持下,在婺源称帝,占领朔方、云中等郡。建安七年(公元31),在房鹿设立的朔方郡知府向东汉投降。
东汉初年,朔方县直属并州,县迁至林荣县,杭锦旗仍属朔方县。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隶属东汉,定居朔方等郡,助汉防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但仍无力维持有效统治,减少了朔方等郡数。杭锦旗已恢复为匈奴、鲜卑、乌桓、羌族的游牧地。
晋十六国时期,杭锦旗先后隶属于、后赵、前秦、后秦、西延、大夏等国。
太炎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泰安二年(公元456年),设杭锦旗东北名郡,统领虎丘、曲水两县。汉光木县和林荣县的古城现在仍然存在,它们被称为甘草城和河格镇城。当时东胡人的后裔,在大漠南北,刚柔并济。北魏为了保卫都城,防止其向南推进,在北部边境设置了六个军事据点,称为“六镇”。其中,沃野镇位于杭锦旗北部的巴拉海地区(北魏中期迁至韩硕老城,北魏晚期迁至婺源北)。隋朝时,杭锦旗的北部和西北部分属九原县和婺源县的永丰县。
公元618年,建立唐朝,隋朝郡县改周,杭锦旗为丰州。丰州城位于格更昭苏木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古称库杰沙),是当时北方的交通枢纽。丰州有汉族人口一万人左右,还有大量的土居和土古浑人。北宋初年,居住在丰州的民族有藏才部、土居人、土古浑人。其首领王·,被宋朝封为“丰州守史”。他与宋朝交往甚多,经常向宋朝献马卖马。他带领各族人民,多次与契丹作战,后又数次与西夏军对峙,均不屈不挠。王还修建了旧凤州城。后来,丰州最终被西夏兼并。宋代丰州迁至金府谷以北。丰州古城被废弃了。
元代,杭锦旗隶属陕西延安路和甘肃武池海道。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1424年),退守漠北的元军反复进行“犁扫窑洞”,沿边境设置了许多军卫生所。鄂尔多斯地区当时由东胜左右警卫队管辖。后来明朝在长城沿线陆续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鄂尔多斯地区隶属于“九边”之一的榆林镇(今陕西榆林)。从16世纪60年代开始,隶属于蒙古鞑靼部的各部相继入驻鄂尔多斯。为了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全,明朝在鄂尔多斯多次对蒙古各部用兵,称之为“剿”、“搜”、“重集”。然而徒劳无功,根本无法达到目的,所以需要建造一个长度超过65,438+0,000英里的侧墙。从此就靠着侧墙守着。
公元1510年,巴图孟克大燕可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以利于治理和恢复万户的组织。此时鄂尔多斯的一万户是右翼三万户的骨干,驻扎在河套。1551年,鄂尔多斯周日将其部分为九部,分予九子,第三子“魏达玛据右翼达拉特,与莫日更巴罕二世”。清太宗九年(公元1635年),清军渡过黄河,赤丹汗之子鄂哲,鄂尔多斯部献千户于清军。农助大臣与清军订立盟约,承认是清朝的附庸。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鄂尔多斯的札木合等人起兵反清,大臣顾、青山丹、小札木合没有参加。受到清朝的表彰,被封为爵士。当年,清朝在鄂尔多斯立旗,卫达玛的第四代传人杰姆苏被任命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又称杭锦旗)的首任札札克。鄂尔多斯旗属内扎萨克,属伊克昭盟。各旗的扎萨克轮流担任领队和副领队。除了力帆医院之外,它还受到隋元成将军、陕西省神木县主任和宁夏主任的监督和控制。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划定各旗界限。杭锦旗北界吴家河,包括杭锦后旗大部分地区、婺源县、乌拉特前旗和何琳部分地区,面积约8.37万平方英里。清朝中期,一些汉人零星地在封底播种。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实行“旗堂并置”,解析婺源堂,管理后期垦荒事务和汉人事务。9月1949,绥远省和平解放。65438年2月,成立杭锦旗临时人民政府(后改为杭锦旗人民自治政府、杭锦旗人民政府)。9月,1951,陶利民中心区(由陶利民办事处改建)撤销,所辖地区按历史隶属关系分别划归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同年,中国* * *伊克昭盟派人参加后陶地区土改,杭锦旗后陶地区大部分划归米仓县(9月改为杭锦后旗1953)。到8月1953,杭锦旗后设置的辖区全部划入杭锦后旗、何琳县、安北县、婺源县。至此,历史遗留的“旗县并存”问题得以解决。绥远省六月废,1954,杭锦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
1956年,达拉特旗第13区的二格丹湾和芒哈图乡划入金航旗。此后杭锦旗建立,疆域变化不大。
1997年,杭锦旗面积1.1.9万平方公里,人口1.3万,其中蒙古族占1.9%。辖3个镇,12个苏木8个乡:锡尼镇、巴拉贡镇、都贵塔拉镇、巴音乌苏苏木、尧斯图苏木、伊合乌苏苏木、浩饶柴达木苏木、巴音布拉格苏木、胡和木渎苏木、赛音乌苏苏木、吐古日格苏木、沙日昭苏木、阿里斯朗图苏木、格更昭苏木。旗政府驻在四尼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