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一生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雍正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雍正的勤奋不仅是历代皇帝,即使是现代,也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在12的八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只有在他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一年。而且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仅写在数万份奏折上的批语,就达10多万字。雍正帝勤政的精神和治理国家的成就,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典范。
乾隆即位时国库5000万两白银以上,而13年前雍正即位时,清朝全部资产不足700万两。
中国学者杨说:“康熙宽宏大量,心胸宽广。要不是雍正的拨乱反正,清朝早就衰落了。”有“一朝雍正,无官不清”之说。
但为什么雍正在很多人心中的评价不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民间文学和小说野史对雍正帝特别不厚道。说他改圣旨篡位,甚至说他死后不久就被吕四娘刺死,被宫女吊死,被曹雪芹和朱相昱毒死等等。(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关于他的死因又有了新的版本——台湾省作家莱文认为是“服用壮阳兴奋剂,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最后死于暴风雨”。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春药不是伟哥,而是权力——封建专制帝王的最高绝对权力。)
他的苛政、多疑、不厚道是他性格的弱点,很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层。同时,也正是由于他的严格统治和超常努力,才使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这也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他的大胆改革,更是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末梢神经。
雍正无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态度坚决,目光锐利,精力充沛。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就失去了个性。相反,他也给自己的帝国和时代打上了这种人格的烙印。与历史上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无疑更有魅力,但同时也更容易引起争议,受到打击。因为他的个性,与文化传统对所谓“守成之王”的要求相去甚远。
要知道,我们这种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本质上是不喜欢个性的。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它小心翼翼地允许极少数人保持自己的个性,比如开国领袖、末世忠臣、江湖豪杰、山中隐士等等。甚至对于这些人,我们的文化更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敬而远之的距离,甚至在他们失败后才表示同情(比如项羽、海瑞)。如果成功了,必然会留下骂名(比如曹操和武则天)。只有一种成功的人是不被骂的,那就是王朝持续时间长的开国国王(如果持续时间短,也应该被骂,比如秦始皇)。人们热情地赞美自己的伟大才华,是“千古帝王”,却希望后人不要有如此鲜明的个性。这些所谓的“守成之君”最好谨慎一点,遵循中庸之道。处理政务的原则,要么是“圣人之遗”,要么是“祖宗之业”。你不需要创意,更不需要什么改革,这样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世界就太平了。
雍正显然不符合这样的标准。所以他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反而让很多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圣父留下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你在雍正乱搞什么?你能折腾出多少气候?甚至有人不认同雍正的劝谏和点心。皇帝不是宰相。他为什么要这么在意?真正的圣贤、明君,应该是“挂衣而治天下”。他们没见过像雍正这样亲力亲为、任劳任怨的皇帝,也不这么认为。
这不能不让雍正感到委屈。雍正为了自己的帝国,真的很努力,努力了十三年,做了别人三十年也做不完的事。
雍正,他注定不被理解。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性格和习惯与传统要求格格不入,还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且是为了加强皇帝一个人的中央集权。当一个人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固执和别人就有了距离和隔膜,这是完全无法避免的。他的权力越集中,就越疏远别人。换句话说,他越成功,就越孤独。最终的结果,是背叛。
所以,雍正要在征服帝国的同时征服民心,要在征服帝国的同时统治天下,就不可能是胜利者。他只能觉得委屈和窝囊。或者如楼主所说,只能“遗忘”了。
雍正,或胤禛,爱新觉罗,生于1678,卒于1735,享年58岁。
雍正出生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爆发,世界在此之前三十八年(即公元1640年)就已经进入近代史阶段。雍正死后一百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进入近代。当年雍正再怎么努力,都是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