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历史
虽然提前知道永定河已经干涸,但是卢沟桥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但是当古老的卢沟桥突然站在我的视线里,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是什么桥?桥下没有流水,河床上长满了杂草。古色古香的石桥上,弹痕随处可见。曾经象征着石桥骄傲的石狮,满目疮痍,却依然顽强地将头伸向蓝天。抚摸着石狮,我走不动了。卢沟桥上连绵不断的篝火,虽然轰鸣的枪声已经被和平的翅膀带走,战争的阴云也在尘封的岁月里化作记忆深处淡淡的回眸,但“卢沟桥事件”至今让我难忘。
00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边的中国警备区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以缺一兵一卒为借口,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古城,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后进攻宛平古城和桥东的卢沟桥,企图夺取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
00卢沟桥一夜之间成了风雨飘摇的小船。中国,那么大,一夜之间也颤抖了。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中央就发布了号召全国抗战的宣言:“武装保卫北平、天津、华北!保卫国家的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新进攻!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在中国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抗日将士团结如一敌人,发出“愿我们与卢沟桥同生共死,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誓言。卢沟桥的炮火拉开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和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一座桥就像一段历史,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卢沟桥在历史风云变幻中见证了世界的沧桑。作为中国纪念抗日战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5月6日,卢沟桥迎来了一位老人。由于天气和霜冻,老人在凹凸不平的桥面上慢慢地走着。在桥中央,他突然双膝跪倒,面朝西南,默默地低下了头。他跪下来为他在60多年前的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向中国人民道歉。这个人就是本多龙太郎,一个日本侵华老兵,或者说他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或者说他一生都在受着良心的煎熬。91岁,本笃龙太郎选择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地方卢沟桥道歉。
00“日本人侵略中国,该道歉的就道歉,该赔偿的就赔偿。希望日本青年能和中国青年和平相处。作为一个90岁的老人,一个有罪的人,我希望中日之间永远不要再发生战争。”孤独的辩护者本多龙太郎跪下后说。他的下跪不禁让人感慨良多。
是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但没有一次像上个世纪起源于卢沟桥的那场战争那么惨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伤亡3500万,损失6000亿美元。然而,一些患有历史健忘症的日本政客和右翼分子却厚颜无耻地称日本为“受害者”,并叫嚣“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反日运动”。分明是双手沾满中国和亚洲人民鲜血的战犯。明明给伤亡3500万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偏偏他却否认东京审判,不顾受害国人民的愤慨,一再祭拜那些邪恶的灵魂。日本官员的态度让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感到寒冷。幸运的是,有本多龙太郎的觉醒。虽然他的觉醒只代表他自己,但这是灵魂对灵魂的审问,是灵魂对灵魂的追问,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在本多龙太郎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苏,在卢沟桥的弹孔桥上,我们看到了那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的人的卑鄙和无耻。《卢沟桥》这本没有文字的历史教科书,在每一砖一石中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不畏* * *的感人故事,英雄先烈的爱国歌曲在飘荡。
00,但历史的阴云永远不会散去。身体上的痛苦已经痊愈,但记忆上的痛苦永远不会痊愈。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60周年。再次走在这座风雨飘摇的桥上,心中的爱与恨像咆哮的河流滚滚而来。我知道卢沟桥作为桥梁的意义在今天已经结束了。然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再是一座简单意义上的桥梁,而是承载着一种难以忘怀的民族情感。
有人说,没有水的桥是没有生命的桥。卢沟桥是个例外。它跨越历史的长河和烈士鲜血浇灌的桥梁,永远回荡着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铿锵脚步声。卢沟桥,一座通向战争与和平祭坛的桥。它在平静地向游客讲述那段悲惨时光的同时,一遍又一遍地唤起中国人民对历史的追忆,以及他们为祖国和平大业勇往直前的执着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