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陶瓷史;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大,分布广。它确实是壮观的。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遗址。白色和彩色的瓷器碎片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地上,像一块块白玉镶嵌在大地上,把翠绿葱郁的山川和村庄点缀得更加美丽。全县发现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窑址238处,全县18个乡镇有古窑址。其中“曲斗宫德化窑址”(包括宋至明代的浔中、龙浔、三坂、盖德四个乡镇的窑址)于1988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到了晚唐时期,德化三班和司宾的制瓷业已经开始发展。晚唐五代出现了陶瓷专著《陶瓷法》、《绘制梅岭图》。[24]

宋元时期

随着泉州港商业系统工程海外贸易的发展,德化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瓷器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时期,以碗邦伦窑为代表的德化窑,有了色轮制、成型、接胎的技术。隆尧烧制大量青瓷、青瓷、白瓷,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烧制少量黑釉茶碗。装饰方法以雕、划、印为主,瓷器表面以莲瓣、牡丹、云水、芭蕉叶、花束枝头,以及竹、菊瓣、葵花纹、麦穗、卷草等装饰图案装饰。这些产品出现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发展迅速,烧制的白瓷体积大、胎体薄、釉色润泽、白度高、透明度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鸡笼窑”,介于龙窑和班窑之间,容易控制燃烧的火焰。从宋代开始,旧的还原烧结技术进入了采用氧化烧结新技术的阶段。1976号发掘的曲斗宫宋元窑址,坡度57.1米,窑室17间,出土生产工具800余件,成品、残瓷样品6790件。此窑的发现,特别是大量外销瓷的发掘,对研究当时的烧制规模、烧制技术、窑炉发展、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填补了以往德化龙窑的空白。

戴明

德化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举世闻名,被誉为“东方艺术”、“世界瑰宝”。独具特色的“象牙白”(简白瓷),被誉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国际瓷中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教和佛教人物的瓷雕,造型逼真,风格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技术成就的顶峰。到了明代,德化窑也有了新的创新。最初全国出现了半倒焰类窑,燃烧量大,节省燃料,燃烧火焰容易控制。这种窑流传到国外,对国际瓷窑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了清代,德化釉下彩青花瓷争奇斗艳,青花瓷取代了白坚的主力地位。青花花样繁多,图案绘画内容广泛,有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风俗、动物花卉、山水风景、宗教装饰等。画面明亮、清幽淡雅,笔法简约粗犷,构图简约舒展,充满生活气息,表现出民窑色彩或清丽淡雅或富贵华丽的网状,开创了德化窑彩瓷的新时代。它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清代新兴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品。

晚清以后

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和外敌入侵,中国城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衰落。但苏、徐友宜等少数民间艺人在艰难时世中坚持制瓷,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其作品仍得到高度评价。1915年,苏首次塑造瓷梅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后来,徐友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分别在英国、日本、南京举办的国际和国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徐友宜的瓷雕《五百罗汉》为仙游龙脊寺特别打造,造型各异,动作传神,也是中国瓷坛第一宝。

新中国成立后

德化瓷业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县的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9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传统瓷雕、西部工业瓷、日用瓷三大陶瓷产品体系。一批著名的陶瓷企业也应运而生,如眉佳集团,观复集团,顺美集团等!这也使得许多大企业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1993期间,李鹏董事长题写了“德化名瓷,中国之珠”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德化陶瓷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充分发挥山、水、矿、瓷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大关发展战略,成功走出了一条山区经济发展之路。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1996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后,2003年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陶瓷”。现已形成以瓷雕为主,茶具、餐具为主的陶瓷县。现在德化瓷雕名扬天下,德化茶具产量占全国70%左右,对中国茶文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