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春节的历史文化知识
早在原始社会,庄浪河和大通河两岸就有人居住。
秦朝以前被羌、匈奴占领。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21),骠骑霍去病率军出陇西,“渡黄河筑堡”,正式纳入汉帝国版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历代统治者都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县政府。
尤其是戊戌变法以来,发生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事迹和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
永登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
永登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前有黄河,后有黑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庄浪河、大通河流经境内,与两河(大通河、庄浪河)形成“三江”(八宝川、庄浪川、秦王川)。
永登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黄河上游文化格局中的一朵奇葩。
改革开放前永登文化概述
解放前,永登的文化设施很少。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建立人民教育博物馆,内设体育馆、娱乐室、人民茶园。所存全部为四藏2120册,其他书刊630余本。
然而,在永登,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秦腔、龙灯、竹马、旱船、狮子、亭子、跳鼓、高跷、木偶、皮影戏、秧歌等多种流行艺术形式,出现了袁天麟、苗兰亭、苗高成等一批著名秦腔演员。
1950年,永登人民用这些艺术形式,载歌载舞,庆祝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1951年10月,永登县文化馆成立。
1956 10,该县举行了第一次民间音乐舞蹈集会,有80多场演出。
1956 11年6月,永登县秦剧团成立,演出了等多个节目。
1958至1959,* * *县秦剧团、和门河银行参加省话剧演出和省文艺演出。
1959年2月,永登县第一家电影院建成。
次年,永登县剧院建成。
1964年,撤销永登县秦腔剧团,成立县乡村文化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用纪录片《送文化上山》介绍了该团队在农村的活动。1972年5月,甘肃省举行业余文艺汇演,县农村文化队编创的歌剧《习水战歌》参加演出,由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
1978县文工团成立,演出了《火的驹子》等多个节目,在省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璀璨的文物古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永登就有人类了。马家窑文化是史前文明,是黄河中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永登是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和珍贵文物。
目前已公布保护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保护单位94处。
县博物馆现有文物3000余件(套),是永登历史文化瑰宝的收藏,是永登历史的见证。
这些文物包括不同时期的陶器、石器、字画、青铜器、铁器、金银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丝绸等。
彩陶在这些文物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在永登县出土了举世闻名的彩陶大王和彩陶鼓,是中华文明花园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乐山坪、蒋家坪、团庄等古文化遗址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
多彩的民间文化
永登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多民族、多地域和悠久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永登是太平鼓的故乡。永登社火表演历史悠久。铁瑞子、轧灯、太平鼓,久负盛名。它是民间文化的精品。全县有65438000多支社会消防队伍。每年的春节、元宵和社火表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节日增添了许多趣味和喜庆的气氛。永登社火队多次到兰州给市民拜年,给永登送去了这美好的民俗。
2001,永登太平鼓赴无锡参加中国鼓王大会,获得“中国鼓王”称号。
2003年春节,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中国家园图》完成仪式上,名扬天下,展现了龙源儿女要在太平追求富强的英雄气概。复制的巨型彩陶鼓也是鼓文化中的瑰宝。
永登的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也广为流传,丰富多彩,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观赏有趣。
明清时期,红城子的元宵节很有名,有“红灯节”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洪城灯会、青龙山公园灯会发展迅速,规模宏大,制作精细,文化品位高。从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典故到谚语、生肖、制作、书法都有进步,吸引了大批观众欣赏。青龙山公园灯会已成为春节期间全县群众的文化盛宴。永登的皮影戏和秦腔表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才辈出。古典歌曲很多,广为流传。县文化馆对这一民间文化瑰宝进行了抢救和整理,整理出《永登曲艺音乐集成》、《永登民族民间乐器音乐集成》、《永登民间故事集成》四本书,以及其他珍贵的民间文化藏品。永登花、山歌、苦水等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地域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