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让游戏不再“香”,人造肉还能崛起吗?

#人造肉在中国上市#

今年,这场来势凶猛的肺炎病毒疫情让国人警醒:“游戏”不香!

再加上去年非洲猪瘟病毒肆虐,国内猪肉价格飙升,“人造肉”似乎有取代空气中“猪”的潜力。

2月25日,被誉为“中国人造肉第一股”的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双塔食品与知名“人造肉”企业超越肉类签订85%豌豆蛋白销售合同。豌豆蛋白是“人造肉”的主要原料之一。此前,双塔食品通过经销商间接向Beyond Meat供应豌豆蛋白。

值得一提的是,自2月12以来,双塔食品股价一路飙升。截至26日收盘,累计涨幅近58%,收于12.46元/股。

什么是人造肉?

人造肉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食品原料,因其安全性强、易消化、对动物福利和环境的副作用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介绍,根据原料不同,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造肉。第一类是传统的“素肉”,即传统的“素肉”产品;第二类是“植物人造肉”,以大豆、豌豆为提纯的植物蛋白,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在观感和口感上模仿真肉;第三类属于“细胞培养肉”,即从动物体内提取肌肉组织,然后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这项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

所以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各种“人造肉”产品主要是前两类。

一场关于人造肉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汉堡王在美国7000家门店推出不含动物蛋白的“人造肉汉堡”,肯德基开始尝试销售含人造肉的“素食炸鸡”,中国首款“人造肉月饼”也在去年中秋节惊艳亮相。

淘宝官网的产品简介显示,这款“植物蛋白肉月饼”由上海东方老大房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配料包括小麦粉、豌豆分离蛋白、椰子油、橄榄油和饮用水。

如下图,这款人造肉月饼主打“0抗生素、0激素、0胆固醇、0动物成分”的理念。

争夺资本,人造肉真的“香”吗?

与国内人造肉市场相比,国外人造肉市场更大。

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人造肉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大部分人造肉企业集中在美国,但未来几年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美元,2022年将超过60亿美元。同时,人造肉之所以能迅速走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背后明星资本的加持。

在人造肉的赛道上,大牌投资者云集,包括来自比尔盖茨、小理子、李嘉诚、麦当劳、可口可乐和Twitter的高管。

目前国内市场刚刚起步。“人造肉一定规模的初创企业不会超过10家。”中国植物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闫学说。“但它发展很快。基本上每两周就能看到1或者两个新公司出现,一些大的食品公司正在向蔬菜肉类转型。”

除了上面提到的双塔,金字火腿在2065 438+09 6月表示,公司植物肉制品准备已久,产品标准已备案,生产许可证已通过审查,已开始生产,现于金字火腿天猫旗舰店预售。该产品由金字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技术合作生产。

2019 165438+10月15,茶叶品牌“乃雪茶”周一与国内某供应商星域合作,在深圳销售人造肉汉堡,日销量超150。

海鑫食品表示,公司部分产品使用大豆蛋白原料,属于大豆蛋白肉范畴。与传统的天然肉类相比,人造肉产品在营养、疾病预防、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公司关注并跟踪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将积极研究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应用。

安井食品表示,近年来公司一直在投入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原料大豆蛋白的研究和创新,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只松鼠说,市面上有两种人造肉。第一种人造肉,也叫大豆蛋白肉,是用大豆提取的蛋白质制成的。公司的素食肉干和素食牛肉粒就属于这一类。

草本风味透露,公司于2019年6月确定人造肉系列研发项目,首款产品“熏香肠”于今年6月上市。同时,百草味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百草味将与杜邦合作推出第二款人造肉制品——香辣牛肉风味产品。未来,百草味食品研究所将负责人造肉食品的研发,杜邦将负责人造肉的技术和原料。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人造肉企业会崛起得更快,因为中国比欧美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美国植物性的应用比较简单,主要是汉堡和火腿,而中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和不同的菜系,应用场景多,创业机会也多。”

挑战:市场培育和技术壁垒是最大的问题。

面对越来越沸腾的人造肉市场,还是有很多人冷静的看着。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口号,但我认为赛道或者行业还没有形成。这可能是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没有具有投资价值的创业公司。”道孚滋食品创始人张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即使是成立十年的人造肉代表公司Beyond Meat,至今也是亏损的:2017年收入3260万美元,亏损3040万美元;2018年收入8790万美元,亏损2990万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关键问题是消费市场的接受度。人造肉能否像常规食品一样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取决于消费者的真实消费意愿。

兴业证券数据显示,我国肉制品消费市场70%是热鲜肉和冷冻肉,包括各种蹄、爪、筋、头、皮、筋、内脏。而“人造肉”主要包括牛排、香肠、肉丸等。,国内消费者接受度较低。

例如,百草味公关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财经媒体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推出人造肉产品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品尝新品。未来如果国内消费者偏向此类产品,人造肉产品的开发力度将会增强。但就真实情况而言,选择真正肉制品的国内消费者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特别是国内的“植物人造肉”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与国外大规模的R&D投资相比。曾推出“人造肉”月饼的珍肉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如果国外人造肉的口感能打90分,珍肉的“人造肉”只能打70分。

事实上,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上,“植物人造肉”通过添加可以和真肉一样,饱和脂肪含量可控。价格方面,“植物人造肉”由于前期科研推广投入较高,价格相对较高,但量产后成本必然下降。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是最大的痛点:“如果营养价值差不多,口感一般,我为什么要多花钱买人造肉?”

对此,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人造肉还处于概念炒作阶段,消费者从认知到购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朱也认为:“虽然双塔想用Beyond Meat试水‘人造肉’,但国内的‘人造肉’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企业不具备生产“人造肉”的能力,行业还有待发展。"

具体来说,人造肉行业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技术壁垒。现阶段国内研发技术仍然不足,需要更多的国外力量;第二,行业也需要一个权威的标准,要杜绝鱼龙混杂的品牌出现,甚至是以素食为主的企业,这是未来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

2065438+2009年8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检测了35种含有大豆或大豆相关成分的预包装“人造肉”,涉及鸿福大佛宫、维神行、、顺祥、牌、四川素食、星期六、MS等品牌。通过对样品的遗传成分、防腐剂、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发现有12个产品含有动物基因或动物源性成分,其中4个产品的包装标签或声称与检测结果不符。

从长远来看,技术门槛、成本高、产能有限、消费观念、口味偏好等问题都是人造肉企业需要突破的壁垒。“但大约5年后,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消费端都会发展得更加成熟。从长远来看,‘人造肉’行业潜力巨大。”朱认为。

请对#人造肉在中国上市#这个话题留下你的有趣评论!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