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体系,主张关心、爱护和尊重人,实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被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文主义在反对封建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最晚适用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它是一种个体本位的观点,主张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都追求自己的目标,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作人,而不是作为做人的工具。它的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在反封建中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法国第一部宪法《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序言,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宣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越阶级和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它所追求的社会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中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它逐渐失去了进步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以实现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为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道主义,而是反对抽象的人道主义。

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文主义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产生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和理论,是在15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人道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语humanistas(人文主义),在古罗马时期,它被引申为一种具有人道主义的、能够促进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制度。15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进步的历史作用。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虽然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的旗帜,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带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色彩。

真正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吸收和发展其合理内容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而且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目标,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条件。在中国,对人道主义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坚持和发扬的是革命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道主义的精髓,突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桎梏,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天赋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据这一理论,新兴的资产阶级无情地批判了把肉欲和世俗生活视为罪恶的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有享受世间一切幸福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追求生活幸福、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的进步思想广为传播。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进步作用,使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思想武器。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大多数人道主义者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提出或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理论,要求现实中的一切都要符合人的理性。这种理性的人文主义直接打击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封建专制,为即将胜利的资本主义制度绘制了蓝图,从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法国大革命胜利后,作为法国第一部宪法序言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胜利的记录。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早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经发现了人道主义本身的矛盾,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些矛盾的根源,他们所提倡的人道主义恰恰是为了维护这种制度,所以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本身是不可能找到真正解决矛盾的办法的。从理论上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考察人的时候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当作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使其陷入抽象的人性论,有超阶级、超时代的错觉。但是,追求自由和享受权利以及公正的社会制度在这种抽象的人性理论中并不抽象。他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虚伪。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公开抛弃人道主义旗帜的理论也相应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法西斯集团推行各种非人化的政策,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反人道本质。然而,世界上有大量正直的人,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他们仍然信奉传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并从这一原则出发,抨击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反人类罪行,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人道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如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实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往往假装赞美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用现代的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征、未来和利益。虽然这些学派的代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持有相互冲突的立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自称为人文主义者,或者至少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人性、人格、人与科技、实现人性的理念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学派及其代表提出了自己拯救人类的思想。萨特认为超越性和主体性是实现人性的手段。在他看来,人要成为人,需要超越自我,寻求更高的人生目的。超越的方向总是指向未来,“投资未来”的选择是由个体的主体性决定的,人性只有在一系列自由选择中才能实现。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超越的目的是上帝,人类真正存在的道路是天启宗教和哲学。恢复人性有赖于爱的力量、理性的开放和与超验存在交流的欲望。

马里旦试图用神道作为实现人性的手段,鼓励人们用精神性的东西和宗教信仰来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社会环境。他指出,基督教的人生哲学指导着享有人权和尊严的基督教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同种族和文化传统的人们共同努力完成世界上的人道主义事业。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部分思想家都把爱作为实现人性的杠杆。弗洛姆认为,人类的痛苦是因为缺乏爱。爱的缺失虽然不能导致肉体死亡,但却是驱使人走向坟墓的根源。但是,生命意志深深植根于人体,作为生物本能,表现在肉体和精神上。这是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爱的基础。马尔库塞想象在一个不受拘束的文明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情欲化,人的自由和幸福在这里得到充分实现。施密特认为人性可以通过爱来实现。因为爱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取决于爱一个人或一件事。而且,爱情改善了人的状况,提供了人生的意义,使人得以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中,我国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定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调整伦理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之一。它要求社会关心和同情个人和人,尊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革命人道主义”的继续和发展。“革命人道主义”是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真诚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使个人和社会的基本利益相一致。这种人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对最大多数人的权利、利益和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了最大多数人对共同利益的关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但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自发实现的。这就要求大力加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社会主义人文主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从根本上说,人与人之间的人道主义关系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整个社会生活包括几个层次和许多方面,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人道主义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客观经济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科学文化发展规律,也不是支配一切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诉求人性,乞求剥削者和压迫者的怜悯和同情,反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暴力。充其量只能抗议社会不公或者寻求一些暂时的满足和安慰,而不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所以,在最积极的意义上,它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唯物主义揭示为基础,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前提,以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条件,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为基础,是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