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能从哔哩哔哩一路火到大银幕?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只有三集的纪录片。2065 438+06 65438+10月7日在CCTV 9首播,但当时反响并不大,很少有人关注这部纪录片。
然而,时隔一个月后,这部纪录片在一家以年轻用户为主的著名视频弹幕网站毕丽毕丽(又名哔哩哔哩)上走红,点击量超过200万次。现在还在上升,今年会拍成电影版,12月上映。
很多人应该都去过故宫,看过故宫展出的一些稀世珍宝,赞叹它们的精致,惊讶于古人的智慧。下图是康熙65,438+06个儿子和32个孙子在他60岁生日时赠送的长寿屏。看起来真的很漂亮。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精美的文物刚出土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又脏又黑或者残缺不全,比如纪录片里的那些,出土的唐代三色马掉了尾巴,少了一大块漆。雕出来的佛脸上有个大洞,手指也断了。
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需要修复后才能展示,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文物都应该用高科技科学仪器修复,那你就错了。这些都是由一群修复者修复的,经过繁琐枯燥的人工修复,完全可以焕然一新,重新展示。而且修复文物不仅仅是恢复文物原貌那么简单。修复者不仅要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还要发挥想象力修复缺失的部分,所以说他们是魔术师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部纪录片中,最受欢迎的制表师王锦被哔哩哔哩粉丝称为“男神”。39年来,他从未换过工作或搬家。他负责修理钟表的工作。修理钟表是一件重复的事情。有时候刚修好的地方第二天就坏了,因为天气的变化。故宫里有几千个钟表,一个人就算用尽生命也修不好。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王师傅就是其中之一。每次他们出现,都会有一群粉丝喊着表白。
木工组的修理工屈师傅在雕刻一尊在国内几乎绝迹的辽金木雕佛像时,漫不经心地说:中国古代人讲究物,就是从自身看事物,从事物看自身。就像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气质有关。所以有些人雕刻佛像是带着狡黠的笑容或者淫荡的笑容。也有愁眉苦脸的。
看,对于修复者来说,文物其实和人是一样的。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作品。
在他们眼里,文物不是无生命的,它们是人。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很吸引人,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匠心”。我们在参观故宫的时候,对文物跳过一瞥,背后的修复者可能需要多年的心血,这是我们以前从来不知道的。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修复者如何修复文物的故事。制作团队和导演虽然年轻,但在拍摄手法、配音、后期剪辑等方面也存在各种不足。但就是这样一部粗糙的纪录片,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群可以“放心”的人。仔细看的话,会觉得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发光。
在故宫做修复工作的修复人员日复一日重复着类似的工作,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五点下班。没有什么高科技,故宫禁止吸烟。我每天都和浆糊、树漆、石灰打交道。纺织组的女修复师不能化妆、喷香水、涂指甲,怕修复时脆弱的文物受到影响。
这些修复者其实很普通。每天上班后,故宫的大门一关,外界的一切喧嚣和噪音都与他们无关。大家都一心一意的专心工作,似乎离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很远。修复重点文物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从早到晚让成千上万的珍宝脱胎换骨。这些他们认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任务,其实意味着传承,也代表了几千年的文化和积淀。正是有了这些平凡却隐秘的修复者,他们甘于寂寞,磨练技艺,我们和后人才能有幸一睹古人的杰作,传承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虽然《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纪录片,但认真来说,这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些在特殊环境下从事特殊工作的普通人,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修复者与文物之间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没有特别高大上的主题,没有所谓的思想升华,也没有一开始就和你一起等待的感情。反观如今的国产电视剧,当出现手撕鬼子、宫斗宅斗、婆媳撕逼、二胎风波等各种戏码时,下班后花上两三个小时看这部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你会感到身心舒畅,不禁感慨,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此外,导演团队也为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做出了贡献。据说制作组花了五年时间做实地调研,去故宫看修复师的作品,熟悉人。仅调查材料就写了654.38+万字。为了拍摄这些工匠,摄制组在故宫待了四个月,甚至和修复者一起吃饭回家。力求还原大师们从工作到生活的日常。最后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故宫里的每一个师傅都技艺高超,但他们在纪录片里都没有严肃难接近的面孔。就算他们对待文物,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胆小。相反,它们满是云淡风轻,却又莫名其妙地让人安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就像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和邻居一样,我们在路上随处可见。
比如影片中陶瓷组的妹子周一闭馆的时候,会在太和殿空荡荡的大厅里骑自行车。旁白是:最后一个这样做的人是100多年前的溥仪...闲暇时,修复者们还会一起玩枣或者喂猫。
这种反差让大家瞬间觉得,这些从事神圣工作的修复者,并不都是严肃的老学究,他们也是离我们很近的普通人。
现在新媒体时代,光生产观众想看的东西是不够的,还要让观众愿意分享,愿意免费安利。?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中国美食以轻松快捷的叙事节奏和精美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中国、中国人民积累的丰富经验,多变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已经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同样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节目通过传统文化走红。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它的内涵,它的内涵,是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所欠缺的。互联网+的传统文化,也渐渐变得像泡面、白开水一样香了起来。我们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纪录片很有人情味。修复者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热爱,赋予了文物以温度和灵魂,让文物不再冰冷。传统文化节目的流行也是一种启发,提醒我们如何看待民族文化,如何珍惜、欣赏、保护民族文化。
愿这样美好的纪录片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