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崛起的典故
元代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间活动的记载更多了。人们也称这一天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燕京岁时年谱》说:“二月二日......今天人们呼唤龙抬头。日食时吃饼的叫龙麟饼,吃面的叫龙须面。别在闺房里缝了,免得伤了龙的眼。”这个时候不仅女人要吃饼和面,女人也不能操作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了民国时期当地二月二的民俗,称:“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早上用扁担敲梁,就是敲龙头,表示龙刺落地,盖近休克期。农民早餐吃的是粗米粉做的糕点和馒头。所以女人天天给孩子剃头,掩盖了龙抬头的意思。”这是辽宁的民俗。早上要用长杆敲房梁,叫醒龙。同时,我也做一些面食吃。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已经基本淡出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但也要认识到“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比如古人对龙的崇拜,古代天文学对“龙抬头”的唯物解释,仍然有研究价值。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传统节日之一,称为“龙抬头”,又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各人剃头。旧时淮安有句话叫“人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该理发了。二月二日,龙抬头,是个吉利的日子。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二月二刮胡子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凡子剃头”也是这个道理。为了吉利,在理发中间加了“龙”字,称为“剃龙头”,以区别于其他时间的理发,也有女生选择这一天打耳洞。另外,家长选择这一天送孩子去读书。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旧社会,正月里,新娘不回来,媳妇不出户,正月里没房。同时还有一种迷信说法是“嫁出去的女儿正月不能看父母的灯,父母的灯害死公公”,所以正月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允许回父母家的。一个多月了,姑娘想妈妈,妈妈也想她,所以2月2日,不仅是正月,也是个吉利的日子,于是各家都带着女儿回了父母家。“二月二,照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一天,农历新年祭祀剩下的蜡烛被点燃,照亮横梁和墙壁,以驱逐害虫。另外,这一天,孩子们用筷子把瓢敲干,说:“二月二,敲瓢叉,九只老鼠瞎。”用筷子敲小酒杯,说“二月二,敲小酒杯,十窝老鼠空”驱赶老鼠,杀死老鼠。用白纸写一个“二月二日,虫蚁直上地面”的清单,其中“虫蚁直上地面”要倒过来,然后贴在桌子或床腿上,避开虫蚁。“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蓝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蓝灰画大小不一的圆圈,象征大圆遇上小圆,祈求丰收,是另一种民俗。2月2日,一些人在除夕吃锅巴,妇女被禁止使用针线活。据说龙抬头的时候会被缝伤眼睛。2月2日,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为“土地生日”。为了给土地公“暖寿”,一些地方有举行“土地会”的习俗:家家集资为土地神祝寿,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放鞭炮,建国后逐渐淡化。
[编辑本段]2月2日的美食习俗
普通人吃面,春饼,爆米花,猪头肉等。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食物,但大多数都与龙有关。一般食物的名称都加上“龙”的称谓。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麟”;吃面叫吃“龙须肉”;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桂圆”
吃春饼叫“吃龙麟”。一个比手掌还大的春饼,就像一块龙鳞。春饼比较硬,包含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都用刀切成细丝,拌几样家常菜炒,比如韭菜炒肉丝,菠菜炒肉丝,绿豆芽醋,素炒粉条,摊鸡蛋等。,并卷成春饼,蘸上葱丝和麻油面酱,真的很好吃,很爽口。吃春饼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烤好的春饼放进蒸笼,边吃边拿。又热又开心。
有一个关于在二月初二吃爆米花的传说。相传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玉帝下令三年不准下雨在地上。然而,掌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一场大雨偷偷降临。玉帝得知后,把掌管天河的玉龙埋在一座山下。山脚下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龙王下雨违反天道,应受世人世世代代的惩罚。要想重登峰塔,除非金豆开花。”为了拯救龙王,人们到处寻找盛开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翻动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种玉米就像金黄的豆子,一炒就开花了。不是金豆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爆米花,在院子里立案烧香,供奉“开花金豆”给龙王和玉帝看。龙王知道人民在救它,就大声对玉帝喊:“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到天下家家户户院子里的金豆花都开了,就要发消息把龙王召回天庭,继续给人间送云送雨。从此,人们形成了一种习俗。二月初二,人们爆爆米花,炒黄豆。
还有一种说法是二月二吃猪头肉。自古以来,猪、牛、羊一直被用来祭祀神灵,后来简化为三兽之首,猪头就是其中之一。据宋代《丘迟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王忠岭平定巴蜀后非常饥饿,所以他闯入了一个小村庄的寺庙,但他遇到了一个喝醉的和尚。王忠岭大怒,想砍了它,但他不知道和尚害怕了。王忠岭非常吃惊,向他要食物。不久和尚呈上一盘“蒸猪头”,并为此题诗一首:“和尚说,蒸的时候,芭蕉叶已包好,熟了用杏桨浇。红的,清新淡雅,叫金气喘吁吁,熟的,软的,真的是如玉。如果没有毛根比较,毡根就吃藤。”王忠岭吃了蒸猪头,听了风趣独特的“猪头诗”非常高兴,于是封和尚为“紫衣大师”。看来猪头真的是一道美味,也是转危为安,突飞猛进的吉祥象征。现在有一道名菜叫“烤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浸泡、制酱、煮十几个小时等十二个步骤,就可以上桌了。“烤猪脸”有三种,一种是原味吃;二是蘸酱吃;三是卷煎饼吃。每种吃法都有不同的味道。“烤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味道鲜美,给现代人带来美容健脑的功效。“二月二”吃现代的“猪肉面”,回忆古代的餐饮历史,真的是一次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农历二月初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流行的习俗,有吃芥菜饭不会生疥疮的说法。旧社会老百姓生活贫困,健康意识淡薄。此外,有许多皮肤病(如疥疮)患者,他们很容易被感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和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蔬菜,可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体皮肤有好处。所以有“吃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民情,去了浙南一个农民家里。他发现年轻时读过很多诗书的张曼因为家境贫寒不能进京赶考,只能在家苦读。张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了一顿便饭。就在他准备做饭的时候,张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了,也没有吃的了。张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叫他老婆先准备火,从后门出去到园子里剥一把又青又嫩的芥菜,加点调料,煮一锅白里透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习惯吃山珍海味,到了中午,他已经饿了。他闻到这香喷喷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他甚至问怎么煮这种里面是白的绿色米饭。张的妻子回答说:“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从此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