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烧了圆明园:英国人放火法国人看。

在中国,曾经有很多作家、编剧犯下“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搞笑笔误。好在我们国家毕竟还有历史学者,力挽狂澜,板着脸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辩护。

但在我看来,即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说法,也还是不准确的...

谁放火烧了圆明园?

100多年来,中国稍微有点近代史知识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这种说法,原则上似乎没什么错。但如果深入史料,从细节入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还是过于笼统。

我从各种史料中读到的事实是,火烧圆明园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英国侵略者”。在持续了两天的熊熊大火中,法国侵略者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京,盟军误以为咸丰帝住在圆明园(其实咸丰帝是在热河承德避难)。这就是英法联军屠杀圆明园的原始动机——活捉清朝皇帝。

在进军圆明园的过程中,法国侵略者最先到达圆明园,开始抢劫园内财物,而英国侵略者在此期间迷了路,晚到了一天。

清末曾长期为官的美国侯爵认为,是法国侵略者带头洗劫了圆明园。此后,是英国侵略者放火焚烧了圆明园,而法国侵略者并没有实际参与纵火。

马尔斯在他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这样说:

"...最后,厄尔金伯爵(英国全权代表)想破坏圆明园宫殿的建筑,并把它看作是一些囚犯受到虐待的地方,并作为计划损害(大清)皇帝人格尊严的一种方式...但(法军的)格雷戈里安男爵认为这只是一种对农村地方和别墅的破坏,没有抵抗能力,他宁愿破坏北京的宫殿。因为那是最高权力所在...蒙(法军)将军看到圆明园被自己的军队洗劫一空,认为破坏圆明园是破坏文化的暴行,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他拒绝合作进行这种破坏,而格兰特将军(英国军队)反对这是背信弃义...于是,他(格兰特)着手执行埃尔金伯爵(英国全权代表)。此订单于2008年6月10日发出...在格兰特将军(英国)指挥下的军队放火焚烧了200多栋建筑...法国人洗劫了宫殿,英国人毁了它……”

综上所述,玛氏的说法有以下含义:

1.法军洗劫了圆明园的财物,英军则提出要烧毁。

2.法军不同意火烧圆明园。法军说:要烧就烧故宫。

英军坚持火烧圆明园,但法军反对,拒绝参与。

英军一意孤行,命令自己的部队独自焚烧圆明园。

我们来听听瑞士学者埃里克·林马尔的看法:

“……最后,在10月8日18日,英国指挥官詹姆斯·布鲁斯,埃尔金第八伯爵——第七伯爵的儿子,臭名昭著的希腊大理石收藏家——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随后的两天里,成群的士兵被派往各处,放火焚烧各个宫殿和其他建筑……”

Erik Ringmar的这段叙述翻译成中文,意思如下:

"...最后,在(1860) 10年6月18日,英军总司令埃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成群结队的士兵被派往花园的各个地方,放火焚烧各种宫殿、塔楼、亭台楼阁和其他建筑...

瑞士学者埃里克·林马尔(Erik Ringmar)是从他的著作《自由主义的野蛮与东方的崇高:欧洲人对皇帝颐和园的破坏》中这样说的,可以翻译为《自由主义者的野蛮与东方人的庄严:欧洲人破坏圆明园的故事》。

可见瑞士学者ErikRingmar的说法也很明确:英军放火烧了圆明园,法军没有参与。

此外,民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也认为是英国侵略者烧毁了圆明园。

在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附录中,有一章叫《评清稿:邦交史》,其中有以下文字: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广总督叶被捕,文人从热河撤退,英国人烧圆明园,* * *只占西藏谈判的四分之一...后来,巴夏礼试图帮助法国翻译与载垣争论,而且措辞粗鲁。载垣鼓励它,但密谋伤害它。第二天早上,英法翻译官回到营地,报告说他们遇到了桑格林沁的骑兵。26名英国人被捕,13人为法人。经过20天的囚禁和虐待,一半的英国人被放了回来,只有5个是法人。后来火烧圆明园的人被报复了。写外交关系的史册,如果这是你为什么要保密你的话..."

蒋廷黻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如下: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广总督叶被捕,咸丰帝暂避承德,热河,英国人火烧圆明园,这些事情实际上只占西藏牵连的四分之一...当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在辩论中努力协助法国翻译和(伊)王子载垣时,他发表了粗鲁的言论。载垣表面上答应了巴夏礼,但暗地里计划谋杀他们。第二天早上,英法翻译官在回营途中被(清军)僧沁的骑兵逮捕,英军谈判代表26人被捕,法军谈判代表13人被捕。这些人被僧众关押了20天,并受到虐待。其中,英国谈判代表只有一半幸存,而法国谈判代表只有5人幸存。后来英国人放火烧了圆明园,就是对这一事件的报复。写清史草稿?外交关系,为什么要隐藏这一段?……"

可见民国时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也说过同样的话:英国人(或英国人)烧毁圆明园,根本没有法国人(或军人)的事。

我们来看看法国诗人雨果(Victor-Marie Hugo)在他的《给巴特勒船长的回信》中:

"...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抢劫财物,另一个放了火...将受到历史惩罚的两个强盗,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英国人……”

(雨果的信引自伯纳德?布里斯《1860:圆明园之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1,第383页。)

显然雨果的说法是一样的:法军劫掠,英军放火。分工明确,毫不含糊。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人,法国人只是劫掠财物,没有参与放火。

无独有偶,“火烧圆明园”事件的亲历者——法军成员阿曼德?吕还认为,被英国侵略者放火的圆明园,不是被法军放火的。

我们要读阿曼德吗?吕的证言:

"...世界第八大奇迹(指圆明园),我们(指法军)刚把它洗劫一空,英国人刚把它点着了。圆明园,历经几代人的杰作,是我见过最美的东西,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法国这个人事“阿曼德?吕证言引自伯纳德·布里扎伊《1860:圆明园之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1版,第285 ~ 286页。)

我们来看看当时法军的随军翻译埃利森在译者注中是怎么说的——埃利森也认为是英国侵略者不顾法军反对,独自放火烧了圆明园。

"...(英法两军)各派三人组成一个六人委员会,负责按各自价值或艺术价值分配物品(赃物)...以至于海淀的中国人(大清国)都越过了围墙,进入了公园(圆明园)...贪婪突然在他们(海淀村民)身上萌发了爱国(意为怀念明朝)的种子,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对方。据说上帝想让清朝灭亡...海淀的农民和无产者与帮助侵略军的中国(大清国)苦力暗中勾结,在园中入宫...人们不时喊着“救火”。他们匆忙赶到那里,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他们使用丝绸...工作表...扑灭烧到稀有木质壁板的火焰...英国人不顾盟友(指法军)的克制,单独派出一个纵队,有条不紊地烧毁了圆明园里剩下的一切...宫殿被烧了,寺庙、珍宝馆和图书馆的柜子也被烧了...全都变成了黑色的灰烬...

法国学者伯纳德?布里塞在他的《1860:圆明园的灾难》一书中,也参考并引用了法国陆军翻译埃利森的证词,内容如下:

"...附近海甸村(大清)的村民,还有法军(大清)招募的一些苦力,已经搭起梯子,爬墙进去,开始简单地抢。他们放火烧了几个大厅,所以他们开始引起恐慌...这样,英国人和法国人...大批冲进圆明园的,不只是他们,还有那些中国(。

可以看出,侵华法军对埃利森声明的翻译要点如下:

1.海淀村大清的居民和法国军队洗劫了圆明园。

2.海淀村大清居民放火焚烧圆明园,法军进行灭火。

法军反对火烧圆明园,英军却独自放火。

法军指挥官蒙托邦对英军放火焚烧圆明园非常不满。

我们来看看当时侵华的法国士兵德凯卢勒的说法:

"...(英国)抢劫持续了一整天...在撤离前,英国人放火焚烧了他们去过的宫殿和周围的花园。他们还说今天晚上的夜景一定很美...晚上,正如英国人事先说的那样...一道红光照亮了鞑靼山的支脉...一场大火不时升起。

(侵华日军德·凯鲁勒的证言,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367-368页,明清故宫博物院档案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版。)

侵华日军德·凯鲁勒说:真正的大规模火烧圆明园是英军干的,法军只是旁观者。

法国学者伯纳德?布里斯对放火烧园的英军主力做了非常细致的考证,也收录在《1860:圆明园之祸》一书中。他是这样说的:

"...65438+10月18...英国人到处张贴告示,宣布(英国)格兰特将军下令摧毁圆明园,以报复虐待英国俘虏。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切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第60步枪团和第15旁遮普团,连同约3500人的骑兵旅,向圆明园进发...成群结队的士兵,举着火把,在圆明园各处放火。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用雪松建造的,这种材料很容易点燃...查尔斯船长,工程师?戈登前几天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现在他又回来放火了...连续两天,烟雾形成的乌云一直漂浮在过去繁荣富裕的家乡上空...法国人拒绝和他们(英国人)一起烧圆明园……”

可以看到放火烧圆明园的外国士兵,他们的编号,人数,和将领的名字...都很清楚——他们都是英国侵略者。

那么,法军是不是根本没有放过火?恐怕不行。让我们听一听英国人员和目击者斯温霍的证词:

"...法国人毁圆明园的时候,烧了皇帝的寝宫,退出四合院,搬到安定门外的一个村子里……”

(此处Swinhoe的证言,参见明清故宫博物院档案部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丛书·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3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1979。)

斯温霍的证词证明,在之前的劫掠中,法军放火焚烧了咸丰帝的寝宫,但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纵火。

几天前,法军小范围放火。在英国方面,有另一个证人。他就是英国陆军的中校·吴士礼。

中校·吴士礼在同一卷资料中这样说:

"...我们的盟友(指法国军队)抢劫和烧毁了许多宫殿,但反过来抗议我们...他们认为圆明园的彻底毁灭仅仅是哥特人的野蛮行径。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的高卢盟军(指法国军队)洗劫了那里所有的财宝...这个评价并没有闪现在他们敏锐的头脑里……”

今天的材料到此为止。其实有很多相关的资料。

根据上述史料和各种说法,请允许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如下概括:

1.1860 10 10月5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帝住在圆明园,于是进军圆明园。

2.1860 10 10月6日,法军首先到达,占领了北京郊区的圆明园。

3.此时海淀村大清居民翻墙进入圆明园开始抢劫,法军也几乎同时展开抢劫。这一时期,大清国居民和海淀村的法国人小规模纵火焚烧圆明园。但这些小规模的火灾都得到了控制,没有对整个圆明园造成实质性的破坏。

4.1860 10 10月7日,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劫掠财物的行列。

10月8日,英国和谈代表巴夏礼等人被释放。英军后来得知,一些英国谈判代表被清军打死了。

6.英军决定报复,提出烧毁圆明园。法国军队反对并拒绝参与纵火。

7.1860 18年10月18日,英军一意孤行,擅自决定烧毁圆明园,开始了大规模的纵火行动。

8.1860 10 06月19日,圆明园被英国侵略者焚毁。

换句话说,最终火烧圆明园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英国侵略者”。

我觉得这种说法更接近当时的历史事实。

摘自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冯学荣《中国历史侧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