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历史的时候听说了很多关于李鸿章的事情。我只知道他经常代表清政府签订合同,但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上李鸿章真实的一面。李鸿章“发迹”后,他的六个兄弟在老家安徽大规模买地,建起了“大的几百亩,小的几百亩”的庄园式大宅。这些宅邸四周都是沟渠,内部建有高墙,周围建有花园、菜园、花园,内部挖有内沟。其中一些还有碉堡、堡垒、内外花园、图书馆和秘密走廊,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关于李家拥有的土地,据曾在李家工作过的唐说,李家在鼎盛时期拥有257万亩土地。李富采取“建万亩仓”的方式,将土地委托给亲戚朋友直接管理。据知,仅在合肥、芜湖、肥西、武威、六安、霍山、庐江、舒城等地建立的“粮仓”就有几十个。李鸿章名下的土地一年能收5万石。据合肥东乡租户统计,李占据了当地三分之二的土地,约50万亩,和的儿子是更大的地产大亨。这样一个极其腐败的封建官僚,被央视大大美化了。19年70年代,清政府发生海防防御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他说:新疆“不能久守”,新疆不重要。还不如把用于新疆的资金转到海防上。左坚持收复新疆,并亲自领兵收复。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伊犁租界条约》,国内舆论震怒,要求改约,而李鸿章则表示,改约“是我的错”,不签约,后患更重。左等人要求变更合同。之后,曾纪泽奉命赴俄谈判修改合同,收回部分权益。1878中日就琉球问题进行谈判。李鸿章认为,琉球王国给中国的贡品少,中国给的多,对中国来说不划算;琉球离中国远,离日本近,对中国来说“可有可无”,没必要和日本较劲。日本吞并琉球后,将与中国划界,声称琉球南部靠近台湾省的宫古和八重山将作为国界割让给中国。李鸿章说,这两个岛是负担,不要。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不同意抵抗法国侵略,而是威胁清政府说,法国向来“怒加出兵”,不好惹。张之洞主持战争,起用老将冯子材、李鸿章反对。后来冯子材改变了战局。但是当中国军队追赶他们,法国军队遭到惨败时,清廷下令停战。张之洞等人都知道这主要是李鸿章的主意,就批评他。有人像秦桧一样称他为“河戎丞相”,冯子材在前线给张之洞发电报,请他扮演那个提出媾和的人。李鸿章主张“以胜制胜”,结果与法国签订了“不败而败”的条约。电视剧里,似乎所有犯叛国罪的责任都与李鸿章无关。是慈禧太后修建了颐和园让海军没有了经费,是翁同龢为复仇而战让军舰没有了炮弹,是光绪皇帝急躁冒进让军队战败。李鸿章比窦娥更不义,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惨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翁同龢暗中破坏,但李鸿章责任不小。别的不说,光说他重用的将领就成大问题了。我们看看甲午战争的具体进程就会发现,除了海战,几乎在每一场战役中,前线指挥官都临阵脱逃,而这些指挥官大多是李鸿章怀氏宗亲的亲信。旅顺之战,北洋营总经理龚为最高统帅。但在日军到来之前,他先乔装打扮,乘船逃到天津。当他到达天津时,他见到了李鸿章。李鸿章只是把他骂了一顿,命令他回旅顺指挥作战。李鸿章对这样的将军采取这样的处置方式,岂不是大错特错?龚回到旅顺后,并不悔改,仍准备逃跑。威海保卫战中,南浜堡司令刘朝培不战而逃,导致堡很快失陷。北浜堡司令戴宗谦被李鸿章视为“果敢坚毅,忠于皎然”的优秀将领,但就连他也总是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开战前,他匆匆将军中八千多两白银运回安徽老家。战斗开始后,他的士兵自动散开,炮台完全被前来增援的水兵防守,最后倒下。辽河战场上,除了淮军,还有淮军主将湘军和楚军,还有年近八旬的老将宋庆还能打,但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太原镇连长聂士成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也有一定战斗力。但其余部队不敢恭维,屡战屡败,一直从鸭绿江退守沈阳。在这个战场上,清军有几十万兵力,日军最多只有三万,但清军从来没有取得过像样的胜利。除了用人问题,李鸿章在指挥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指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从他的老师曾国藩那里继承来的,讲究“以静制动”、“先待克敌制胜”。他用兵一向谨慎,不轻易出击,强调先站稳脚跟摆出一副“山中之虎”的架势,待敌人露出破绽,有机会时一举发动。他的打法是在对付使用大刀长矛的太平军和捻军时总结出来的。当时有效,现在面对现代日军就没用了。在战争中,清军的表现是处处被动挨打。虽然在数量上具有整体优势,但在局部上始终处于劣势。看看甲午战争的历史,就能明白,在前期,清军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后来改为湖南将领指挥,进行了一些反击,当然没有成功。由此可见,李鸿章在军事上非常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