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对雍正的评价

雍正的民间传说有“寻父”、“逼母”、“杀兄”、“贪财”、“易杀”、“饮酒过度”、“疑忠”、“爱奸淫”等,这些所谓的谣言并非空穴来风。比如雍正自己就说自己不好喝酒。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早在御所时代,他就斥责过他的“四大金刚”之一的戴铎,戴铎曾专门提到“饮酒”的问题。他说:“这世界无情无义,不可理喻,除了戴进,我怕你也算(指戴铎)。一年来一两次,有人来诉苦穷,要两坛荔枝酒是不尊重人的。”据《雍正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卷第832页介绍,雍正曾向心腹年羹尧密报,要年羹尧多弄些羊酒喝。他说:“我非常喜欢喝它。请找一些,不要过百瓶。”虽然雍正在这份密函中也说了“不要多喝”,但“不要喝超过100瓶”的数量并不在少数。他声称“我不喝大自然的水”。既然不喝大自然的,怎么会“我很爱喝,找一些”呢?他的父亲康熙,搞两面派。为了皇位,他不惜杀死哥哥尹稚、弟弟尹贵等人。虽然手段非常秘密,但他无法掩饰残忍。他的母亲吴雅诗对他的所作所为不满,却依然无动于衷,以至于老太太猝死。这个谜仍未解开。雍正为太子时,暗中利用弟子从事法外之事,与尹贵等人并无实质区别。有清代研究者考证,清雍正八年后,雍正逐渐对丹药上瘾,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否则雍正最后也不会死于丹药中毒。历史上喜爱炼丹的帝王,除了追求长生不老,更多的是在床上寻求快感。当然,纵欲是封建帝王的通病,雍正不是唯一一个。说到“怀疑忠诚”,应该是指他杀了年羹尧和龙可多。年和隆多虽然骄横,但对雍正本人是忠诚的,尤其是隆科多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据理力争,说明他的忠诚不仅是针对国王,也是针对国家利益的。“好淫妇”是指雍正喜欢吉祥,信任田文静这样的政治矮子。清雍正八年,河南发生水灾。作为政府官员,被雍正许诺为“模范巡抚”的田文景拒绝举报,也不给予救济。反而胡说什么“乡亲们给人的够多了”。灾民有的饿死有的逃跑,外省督抚在上面打,但田文静否认。对于如此严重的罪行,雍正给了田文静百般借口,而正是这个田文静对老百姓的生活漠不关心却报喜不报忧。朝鲜的史书记载“清(雍正)皇帝是一个自恃神圣,苛刻的政府,康熙的老臣死了几百人。”雍正十三年,前六年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里,大禹屡遭陷害,无论政敌还是亲信,无论骨肉还是鹰犬,都相继被屠戮。其规模、程度、范围在清朝入关后是绝无仅有的,说他“好杀”也没有错。

雍正的大规模政治清洗,尤其是铲除尹贵集团,既有当年争储的旧怨,也包含了他与尹贵、尹贵等人在治国平天下的诠释上的巨大差异。后者成为雍正上台后他与尹贵的主要矛盾。到了晚年,康熙后悔废皇太子,他很勤政。他口口声声以所谓的“原谅”为基础,实际上却是如法炮制,以闹事为己任。皇帝如此,下面更不堪。康熙自己也承认,在他后来的统治中,各部各院的大臣很难找到清正廉洁的人,行贿受贿、贪污舞弊成了普遍现象。从清康熙五十年开始,各地开始出现零星的农民起义,基本宣告了康熙“盛世”的结束。雍正作为当时的太子,对此一无所知。他很早就主张严惩这些虐待行为。他的重要心腹戴铎公开对大学士李光地说,雍正是“和而不同”。雍正即位后,正式提出要搞“强硬政治”,以“撼风百年”为口号,进行全方位的“严打”。雍正敢于提出这样的口号,他是深知形势的。雍正的言论不是吹牛,比如搞党,骗人,骗人,为公为私,面向背后。这些招数其实是他在夺取储物过程中剩下的招数,他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尹贵晚年维持了康熙的既定政策,即“宽大政治”。他的做法很得人心,尤其是像艾伦代、马奇、阿玲等既得利益者的“芳心”,这也是当年尹贵在大臣中威望相同的原因。应该说,尹贵此时主张宽大处理。他和雍正的区别还是宽严相济。但此时尹贵主张的宽大,与查封仓储时不同,因为尹贵考虑到如果最高当局坚持从严,在封建时代的人治下,很容易形成“楚王细腰,宫人饿死”的局面,也就是皇帝。而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发展成“严”。事实上,奎因的担忧很有道理。在雍正的宠臣中,不关心民生、只关心仕途的田文静和王士军总是层出不穷。雍正“撼风数百年”的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即使是最好的出发点,也必须建立在保证执行完整的基础上。雍正严政的弊端在他后期逐渐显现。乾隆一即位,就指责这种严明政治,说“臣下追求坏事,严明刻弊多”。虽然他掩盖了父亲的耻辱,把弊端描述如下,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尊者大忌的伎俩。从这个结果来看,雍正的严政不应该得到太多的褒奖。

旧观以封建法制为基础,大面积抨击雍正的“立场不当”,进一步影响了对他的综合评价。这种老生常谈的论点不足以训练。事实上,中国历代有一批成就斐然的皇帝“位不正”,如唐太宗的李世民、宋太祖的赵匡胤、明朝的朱迪等。在封建时代,争夺皇权往往不择手段,与政敌的斗争往往残酷无情。这些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虑,否定胜利者对未来国家建设的贡献,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也就是说,就雍正而言,他不是其父康熙的合法继承人,但却是老皇帝的合格继承人。我们无意在此对雍正做个人的历史评价,但这本书的内容有所涉及,所以不得不花一点笔墨谈谈雍正的功过是非。

雍正即位后,大搞政治清洗,这无疑是后人和这个世界的负面评价。但是,即使尹贵合法接班,他能否继续与尹贵、尹贵等人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也值得怀疑。在阴贵的新皇太子还没有明确之前,阴贵就说过,如果阴贵当上了皇太子,他说的话多少会听话一些,已经是自称支持者了。以尹贵的性格和所作所为,如果尹贵做了皇帝,地位肯定是确定的。早在康熙末年,银座就是“人缘”,雍正一上台就得安抚他。雍正王朝著名宠臣鄂尔泰曾跑到银座家门口寻求升迁机会,以至于被雍正训斥,说他“东奔西跑”。试想,如果银座成功拥抱银座登基,那么银座。说到皇权的根本原则,历代朝廷的明争暗斗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所以,虽然阴贵和阴贵是阴贵皇太子地位的最大支持者,但只要他们的政治权力对阴贵的皇位构成威胁,他们的蜜月期就会很快结束并迎来。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不能允许别人在榻上酣睡。不言而喻,雍正以不光彩的手段完成了皇位的继承。但他从康熙手中接过大权后,以大刀阔斧的手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力图纠正积弊,促进农业生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努力保证官员队伍的相对干净。这些都是应该积极肯定的。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这和明末崇祯皇帝的勤政是不一样的,因为在雍正的勤政下,清朝有了积极的发展,百姓也能够糙起来。从雍正在敬业精神上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比他的前辈差,但比同样处境不好的杨迪皇帝和晋妃皇帝要好得多。后世史家评价“康熙宽宏大量,心胸宽广。如果没有雍正的整顿,满清怕早就衰落了。”有学者进一步提出雍正是一个“实干之王”,这正是对雍正及其时代的恰如其分的概括。

目前,对雍正的历史评价存在两种偏颇倾向。一种是以不择手段的弄不正立场,收拾对手,贬低雍正政治的积极方面。另一种是“翻案派”,试图在夺取预备队、清洗对手等一系列问题上,用推翻雍正“不当立场”的观点,大面积美化雍正,夸张地把雍正推到“内圣外王”的可怕地步。我们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片面的。相信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雍正这个五光十色、毁誉参半的政治形象会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