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你看怪不怪
部队进入草原后,由于环境和气候恶劣,在草原上行军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缺衣少食,很多红军被埋在了草丛里。
看到越来越多的战友掉队牺牲,朱总司令把自己的坐骑杀了,分给通信班和警卫班的战友做口粮。他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尝百草”的号召,让大家在广阔的草原上找一些无毒可食用的野菜和杂草,度过饥饿的难关。但是,要品尝一种可食用的野草和野菜,就要冒中毒的风险。在“尝百草”活动中,张思德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次,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沼泽地旁扎营。一个小兵来到池塘边,突然高兴地叫道:‘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看,果然,池塘不远处有一丛丛杂草,长着绿叶,形状与萝卜叶相似。小战士兴奋地跑过来,拔起一棵树,往嘴里送。张这边忙是赶了过来。拿走,先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这边就觉得有点头晕,浑身无力。然后,他胃抽筋,呕吐。他赶紧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说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就侧倒了下去,失去了一会儿知觉。过了半个多小时,张思德慢慢醒了过来,模模糊糊地看见那个小战士拿着一个瓷罐蹲在他面前。他赶紧说:‘别管我,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把牺牲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不久,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2.一袋干粮
13岁的红军小兰,在随部队行军时,好不容易拿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照顾一名伤员时,不小心把自己的一袋干粮掉到了河里,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不告诉战友,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掏出许多野菜塞进自己的挎包,把它撑得鼓鼓的。很快她的健康就不行了,护士长发现她吃的是包里的野菜和“干粮”之后。
大家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都主动给她送来了一些干粮,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却不小。这些小细节和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情...年仅13岁的小兰,有着成年人的坚强意志,却懂得体谅他人。
没饭吃的时候,她可以伸手向战友要一些,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沉默,自己承受。此刻,她满脑子都是战友,忽略了自己的难处;对于重伤员,她可以离开他们,轻松地自己走,但她没有。她无怨无悔地照顾好每一个伤员。一个小女孩还是这样。可想而知,我伟大红军队伍的优秀品质发生了变化。
3.陈赓被骗了
那是一个深秋的日子,太阳西下。陈赓同志因为长期在荒芜的草原上行军,经常挨饿,感到很累。这一次他落在了后面,牵着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往前走。突然,我看到前面有一个小红军,和他一样,也落在了后面。
那个小家伙才十一二岁。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有点上翘的鼻子,两只脚穿着凉鞋,冻得青一块红一块。陈赓同志走到他面前说:“孩子,上马,骑一会儿。”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留着胡子的瘦脸,笑着用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上车走吧。”陈赓同志以命令的口吻说:“骑一会儿再说吧!”
小恶魔固执地说:“如果你想让我和你的马比赛,那我们就来一场。”说着,他直起身子,做了个准备跑的手势。
“那,我们一起去吧。”
“不,你先走,我要等我的同伴。”
陈赓同志很无奈。他从身上掏出一小袋青稞面,递给小鬼,道:“你吃了。”
那小子拉了拉身上的干粮袋,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我比你多。”陈赓同志终于被这小子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向前走去。他骑在马上,感到焦躁不安。从他刚遇到的那个孩子开始,他记起了一系列的孩子。从上海、广州到香港的码头,和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面前。
“不,我被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马上掉转马头,踢了几下马,一路狂奔。当他发现孩子时,孩子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在马背上艰难地抱着孩子,手摸着孩子的干粮袋,硬邦邦的。那是什么?他拿出来一看,是一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什么都懂。这时,小家伙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这小子,一巴掌扇在自己嘴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
长征途中,有个叫肖冬的女兵,才13岁。爬雪山就是给大家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啃。小董怕吃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半山腰,冷得瑟瑟发抖。队员们不停地喊:“同志们,不要坐,坐了就起不来了。到了半山腰,小董确实又冷又累,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到了山顶,小董看到所有队员都滚了下来,一滚就是几十尺。她也坐下了,一个滚就是100多英尺。终于成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5.战争女主角:贺子珍体内嵌有17弹片。
在惨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人物,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妻子,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和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前进。这群可亲可敬的女英雄,一路走过弥漫的硝烟。
作者常说,1995年冬天,他和作家董村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仍然乐在其中,因为每一位受访者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他们,激励他们,感动他们。
虽然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女红军战士大多已经去世,但女红军在漫漫征途上留下的美丽故事,依然是那么的悲壮感人。
1935四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刚刚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作响,突然从山后飞来,其中一架迅速俯冲下来,一颗凶狠的机枪子弹迎面扫射,三颗炸弹落在休整营上。战士们迅速蹲在路下、沟里、坡上。高高低低的地形掩护了一些人,但可怕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不能动弹。
贺子珍原本藏在路边的一个山脊下,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来撤离担架。这时,一颗炸弹投了下来,她身旁突然升起一团烟雾...
敌机飞走了,枪声和爆炸声停止了,烟尘渐渐散去。贺子珍的身上满是弹片,军装被鲜血染红。
紧张的救援开始了。卫士们骑马来到总卫生部,请李治大夫给贺子珍治病。李智贤给贺子珍打了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她的头部、上半身和四肢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弹片。没有任何麻醉,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直冒汗,眼里噙满泪水,但他坚持不说。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一取出,但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永久纪念。
扩展数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苏区撤退,经过两年战斗,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 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转战380余次,攻占县城700余座。红军牺牲了430多名营级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不到30岁。* *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 * *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山,渡过24条河。1936 10,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
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原→与陕北吴起会师(1935 10月)→与甘肃会宁会师(1936 65438)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长征”、“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 10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施战略转移后,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指示和命令,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国* * *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 * *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伐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向黔北工农汇报》一书中,首次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盛赞“中国红军长征”,首次提出“长征”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也从“万里”逐渐增加。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中国军队的一万八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张同志的错误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多里的长征”。65438+10月19中央领导的陕甘支队(改编自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到达陕北吴起,胜利结束长征。
同日,毛泽东指出,红军的长征“据红军团部的总结,最多走了两万五千里”。165438+10月13中共中央在《中国生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和蒋介石背叛华北的宣言》中明确指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以上的长征,经过十一个省穿越中国的疆域,以顽强拼搏一年多的精神,终于到达中国西北,与陕甘两省的原红军会合。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逐渐成为65438到1936战略转移的专用术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