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数万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创造了贵州古老的文化。春秋以前,贵州属于荆州西南,是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的大部分领土在今贵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夜郎地区修建了武池路,并在一些地方设县设官。西汉建立后,汉武帝继续在夜郎地区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一条从川南经黔西平邑(今毕节)到南部江(北盘江)、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被灭,夜郎地区终于建立了郡县制。东汉以后,中央政府实行边远地区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唐代全国分为10路(后来增加到15路),各路领州。唐朝实行与今天贵州的羁縻国并行的治国制度。乌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由国家控制,由朝廷派出的官员治理,直接控制户籍和土地。乌江以南有几十个吉米州,由当地土著首领统治。宋代大的行政区叫路,路是由府、州、军、狱、县修建的。今天的贵州分别属于镜湖北路、铜川路、广南西路、建南西路、建南东路。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安抚当地土著首领,扩大了羁縻州的面积,乌江以北的泗州、亳州相继改为羁縻州。贵州的名称始于宋代。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圭带着他的命令向州投降,他的方言和你的谐音。上谕称维尔贵州,远未贫瘠,贵州之名开始出现在文献中。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朝廷赐知司州军事土著首领田有恭为防使,贵州成为行政区划名称。但是,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天的贵阳。

元代,土司制度在今天的贵州各地都有实行。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禁锢政策的变形。所谓土司,是指少数民族首领等官职的世袭宣传和慰安大使。当时贵州有大小土司300余人,分布在今天。大的叫宣威司、傅玄司、绥靖司,小的叫长官司。几个分散的部落和村庄共同成为野蛮人漫长的诉讼。

明代贵州建省,是贵州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贵州首府划归军务,贵州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省级军事机构。明朝永乐十一年,14 13建立贵州,贵州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单位。贵州的地理范围也相应扩大。

清代,1726至1731,贵州改制为地方政府。所谓“改地为流”,就是把土司统治地区改为流官统治。改革后,清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编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实行府、部、州、县的行政设置,官员由朝廷任命,同时在基层推行乡、保、甲的基层政权制度。二是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隶属四川的遵义府及其各县划归贵州。同时,毕节以北的永宁划归四川,位于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的永丰府(后改为贞丰)与广西荔波、湖南平西、天祝一起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版图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1913贵州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原府、部、州全部改为县。到1930,全省共有81个县,县以下分为区、乡(镇)。1930年4月至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在部分地区建立革命政权。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建立黔东特区。7月成立特区委员会,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等县成立县、区、乡革命委员会。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城,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转折点。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进入贵州,1936年2月,在大定(后迁至毕节县)成立川滇黔革命委员会,后来在毕节、大定、黔西成立县、区、乡人民政府。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贵州省政府后,设立了一套行政机构,省下设若干督察区。1937设立6个行政督察区,负责各县。1941年,桂阳市成立,朱珪县设在花溪镇。到1948,全省有1直辖区,6个行政监管区,78个县(市),1397个乡镇,12900家保险公司,128400家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