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糊意识”看三千年成语的发展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很尖锐”,也就是“我不知道”,意思是“我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是我好像很厉害。”
没有心理准备,突然看到这样的解释,瞬间有点乱。我以为成语的创造只能发生在文言文盛行的古代,现代偶尔会有。但是,在白话文绝对流行的今天,类似成语的词还能出现,有点让人意外。不过仔细看的话,这个词的创造还是挺有意思的,甚至还有一个扩展词:“懂了就不尖”(懂了就不差)。
成语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语的定义是在语言中长期使用和锤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它们的意义比词丰富,语法功能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它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短小精悍,易于记忆和使用。《中国成语词典》(汉语词典出版社,1996)收录古今成语24808个,《中国成语词典》(上海词典出版社,1987)收录古今成语17934个。
从成语产生的时间来看,第一个高峰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由于各国纷争,各诸侯国君主为了在斗争中获得霸权,竞相招贤纳士,用不同的思想和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这就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出现了儒、法、墨、道、兵、阴阳、名家、军事家、农民等各种思想流派。但是,即使现在读百家争鸣的理论,仍然有很多深奥晦涩的理论,而这些学派的代表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述这些理论,才能让他们的理论更容易被接受,获得更大的影响,让人们理解和认可,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用各种寓言和故事深入浅出地表达他们的主要思想。这些寓言成为很多成语的来源,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无疑是讲故事的大师。在庄子的悠然飘逸的文章中,有一些不顾自身条件机械模仿他人的“邯郸学步”、“向东方学习”等成语,也有一些崇尚道家的自然之道。韩非子的文章冰冷而深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世间的愚蠢和丑陋。“自相矛盾”、“老实人买鞋”、“守株待兔”、“买珠还珠”、“颜论”、“死兔烹狗”、“中饱私囊”等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自汉代以来,赋盛行于世,历经数朝而不衰。赋是一种韵律体,用词华丽,朗朗上口,有些出现在赋中的词后来成了常见的成语。比如飞蛾的眉毛和牙齿都是白的(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少女的眼睛充满惊喜(曹植的《洛神赋》)、眼神充满愉悦(曹植的《洛神赋》)、沧海一粟(苏轼的《前赤壁赋》)、两眼含泪(苏轼的《前赤壁赋》)、飘飘然(苏轼的《前赤壁赋》)
此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将这种类型的成语创造推向了高潮。可以说,在白话文普及之前,文学作品越丰富,产生的成语就越多。唐宋明清成语共有4310个,占总数的59.33%。
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使白话文在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作品的范围内获得了合法的、正统的地位。因为书面语和口语一致,很快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文言文逐渐淡出,成语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从此以后,能被大家认可并广泛使用的新成语就很少了。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平台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造词高峰,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名词,如:小竹、粉条、酱紫、粥、恐龙、吐槽等。但这些词大多是谐音或外来词的音译,也有一部分是用夸张的方式指代词语,深度不大。另一方面,“意识不清”这个词在很多网络用语中确实很神奇,远远高于传统的网络用语,能够被大家认可,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绝对值得称赞!我相信,在亿万网民的推动下,我们的语言和词汇将不断创新,成语这一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国学精髓也将得到补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