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点击下载附件。汕头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杨继绳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他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控制和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和调节着各种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受益的长远需要。历史教学从哪些方面,如何训练思维,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一,训练思维的严谨性。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历史的内容有其科学性和确定性,不能随意表述。历史高考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比如把秦的“国”和秦的“朝”弄错了,把1917的“二月革命”的性质表述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缜密、表达准确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理解和记忆课本的准确表达。第一,要强调思考和回答问题要用历史术语,不能随意编造和改动。二是要特别注意历史概念的准确表达和历史现象的定量定性表达,注意教科书中使用的程度副词等表达历史事实的限定性术语。前者如美国内战前南方的“奴隶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简单表述为“奴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和“开端”,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者如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发展,欧美国家和日本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于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再比如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又如,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损害。第二,训练思维的整体性。每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时间上与前后的历史事实有关,在空间上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历史事实有关,在性质上与其他现象有关。首先,在教学中要从综合文学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相关,所以要综合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由点及线展开,从而全面掌握和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比如学习世界史的前两章,可以先给学生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然后构建章节知识框架:经济基础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引起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外交和地理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政治的变化(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后几个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二,训练学生从学科内部的综合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到结果的影响来分析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要从内因和外因、主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诸多方面去思考,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如鸦片战争的背景,要从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要把握经济、政治、军事、金融、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外交七个要点。英国也要考虑六个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科技、外交。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要从英国资本主义的性质出发,直接原因(英国的借口)是中国禁止鸦片的行动;第三,严格要求和培养学生在思考和表达历史概念和结论时要全面完整,严禁断章取义说半句话。例如,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孔子维护周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三,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是指思维的深度,即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找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具体训练方法如下:(1)由浅入深引导,循序渐进;(2)训练学生在熟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3)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掌握材料的情况下,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例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也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改革却失败了?问题可以督促学生复习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比如一个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例子:一个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和自己有什么国情关系?再比如为什么封建残余严重的国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比如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分析:(1)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时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政治、理念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2)为什么欧洲比中国晚很多进入封建社会,却比中国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第四,训练思维的发散。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体现了“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给出新的材料,创设新的情景,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能力型的题目,强调能力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思维必须是多维度的、宽广的。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而广泛的想象和联想,试图找出事物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种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思想切换频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内容之一,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写历史小论文、创造历史、讨论辩论历史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学生“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在所学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便在知识交融和各种思维方法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自《高中文学概论》)。这就要求我们在普通历史教学中立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在教学中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开始思考,发表意见。不要总是强调教学任务重教学密度大,时间紧,让学生没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优化思维:(1)学会迁移和适应。比如欧洲早期反复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妥协软弱,类比到中国的辛亥革命失败(移民),中国也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灵活性)等特殊原因。第二,学会接触和交往。比如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恢复并迅速发展,法西斯势力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比如对中国古今税制改革、农民和土地问题的研究,可以和当前的“三农”问题联系起来;研究辽沈战役,可以联系到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3)学会多维和发散思维。比如,如果教材中没有综合评价(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而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的表述),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展多维思维,甚至换位思考,不仅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非常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