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戏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云南戏曲的历史渊源
滇剧是在明末至清乾隆年间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香河派)、胡琴(源于徽调)首次传入云南时逐渐发展起来的,流行于云南90多个县市和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广大地区。云南戏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云南戏包括丝弦、向阳、胡琴三种声腔和声部。杂调自明末至清乾隆年间传入云南并逐渐发展,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及部分杂调均来源于省外人士的戏曲声腔:丝弦来源于秦腔,胡琴来源于由声腔演变而来的徽腔,襄阳来源于楚腔(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汉剧)。三调传入云南后,与云南的方言音、风俗民乐相结合,形成了滇剧三大调。此外,云南戏的昆头、昆道班与昆曲有关,平盘、桥、参调、安庆调与吹调(又称石牌调)有关。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的舞台上汇合,形成了云南戏剧。
云南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清朝、辛亥革命、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几个阶段。清代,云南戏曲孕育、发展并逐渐繁荣。在上述三个滇剧团之后,又出现了太红、青寿、傅生剧团,曲靖也出现了玉林剧团。到了光绪年间,云南戏曲已经相对繁荣。不仅有专业剧团,农村还成立了一些业余云南剧团。辛亥革命时期,滇剧逐渐建立了剧场,蒙自、个旧、东川等地也出现了剧场。辛亥革命后,业余滇剧艺术家梁兴洲和叶收藏了200多部戏剧,并广泛印刷发行。民国时期,滇剧由盛而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反动军官杨对艺术家进行逮捕、殴打、封杀、责骂,并对艺术家进行人身侮辱。许多艺术家被迫流离失所,逃往其他地方。据此,杨还得到了一些年轻人,办起了学习班,搞了一场宣传封建迷信的大演出。由于反动派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夕,滇剧濒临绝境。据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乔家瑞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项改革”,在全省和许多地、市、县建立了国营滇剧团。1950省内成立实验滇剧团,1953改为省滇剧团,1960成立省滇剧院。在此期间,许多优秀的文科毕业生也被分配到云南话剧团,录制和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剧团和省文艺学校先后招收培养了数百名云剧演员、导演、乐手、舞蹈演员,极大地充实了云剧新生力量。滇剧获得了新生和快速发展。凡事都有起有落。到了8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了不同的精神需求。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云南戏曲也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虽然云南戏艺术形式较高,讲究“四艺五法,唱演结合”,有“雅俗共赏,古今同趣”的快感,但云南戏需要一定程度的“解码”。一个对古代戏曲文化完全不了解的人,刚接触时会感到不解,新生代难免会被更容易接受、更有娱乐性的东西所吸引。90年代后提出要重建精神文明,文化如水,润物细无声,保护古戏。“文华奖”、“梅花奖”等各种奖项的设立,保护了滇剧的发展。此次举办的滇剧花灯艺术周,也推动了滇剧花灯等地方艺术的振兴。
二、云南戏的艺术特征
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剧、汉剧和秦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素有“民族艺术的海洋”之称。在发展过程中,云南戏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吸收民间艺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比如李少白《审视潘虹》中的潘虹,就可以通过移动头上的纱帽,表现出潘虹惊恐焦虑的复杂心情。花面人卜金山将禁子饰以梅花簪,只用一个动作就把门锁上了,让观众仿佛听到了锁簧上锁的声音,从而表现了他对犯人的同情和对政府的怨恨。另一个例子是李丞智,一个著名的学生。他在《清风亭》中憨厚老实的张远秀,《稳火》中机智冷静的白怀,《四君子》中不畏强权的宋世杰都活灵活现。尤其是在《七星》中,歌手孔明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必须越唱越多,但他的身体日渐不行,而李丞智的表演恰到好处,被誉为“滇剧大师”。
滇剧表演擅长刻画人物,充满生活气息,如《论辩》中的、,以及《烤下山》中的、尹,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矛盾过程,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另一个特点是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汉族民歌的风格,如《秦香莲》中的许多歌词。
第三,滇剧的分类
1.宜良滇剧
昆明宜良县的云南戏演出较早。据曲靖地区的戏曲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有一支由陈维春组建的云南戏队,以演折子戏为主,也有根据当地民间故事改编的戏曲。由于演出频繁,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滇剧艺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协兴滇剧社”,吸收了一些零散的滇剧艺人到社里。1955年,宜良滇剧团与曲靖滇剧团合并,曲靖滇剧团第一队在宜良成立。65438年至0959年,宜良在滇剧第一队的基础上成立宜良县滇剧团。著名的滇剧演员彭国桢、朱八音、肖八音、齐、秦等都是该剧团的早期骨干。
1967,宜良县云南剧团解散。1979年,以宜良县文艺宣传队为基础恢复了滇剧团,不仅招募了一批滇剧老艺术家,还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员,演出了《狸猫换太子》、《猫王》、《三姐妹下凡》、《杨家将》、《樊梨花》等滇剧系列剧目。观众热情很高,滇剧演出日益繁荣。1975后,宜良县滇剧团创作了《田波潮》、《龙袍战士》等历史剧,参加曲靖地区文艺演出并获奖。后来,他创作了民间戏剧《兔仙救龙记》、现代戏剧《野菊花》和《新绿林传奇》,都在昆剧展演中获奖。
2.凤庆滇剧
临沧凤庆县的滇剧历史悠久。最早有记载的时间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刘金玉的《天青班》在那里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后来产生了一批云南戏的戏迷。一些地方官绅集资修建戏台,购买戏服,组织演出,不断邀请滇剧班和著名演员演出许多滇剧剧目。云南戏在凤庆的演出活动扩大了影响,传播范围也更广。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造诣的本地戏迷,他们是土生土长、有文化、干净丑的,有的还下海表演云南戏为生。1933年成立了第一个业余云剧社团“尚友社”。其剧目多为《滇剧大观》、《新滇剧》、《滇剧音乐》等。1935吴本堂、云南大新书店、瑞华书店出版,部分川剧剧目移植。抗战时期,“尚友社”为《木兰从军》、《苏武牧羊》、《岳飞传》等多场演出捐款,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前线或灾区,受到当时省政府的表彰。顺宁云南剧团成立于1953,后改为凤庆云南剧团。
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凤庆滇剧团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台词齐全、阵容齐整、唱、念、做、打风格各异、颇具影响力的滇剧演出队伍。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为云南戏曲唱法改革做出了贡献。如赵兴仁的《反丝弦》、《反黄儿》、《五音连禅》等,集向阳、胡琴、丝弦、杂小调于一体,丰富和发展了云南戏的唱法。在演好移植剧的同时,又出了一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地方原创剧,如《夜梅》、《双冤》、《生日蛋糕》、《借嫁妆》、《晴鸟弄梦人》、《金之火》、《心愿》、《物》、《金秋宴》、《蜂王的丈夫》等。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消费的多样化,这个县的滇剧团自1990解散后,已经很少演出滇剧了,但许多业余爱好者和民间艺人仍然在节假日、婚丧嫁娶等场合组织一些鼓手唱“板凳戏”。
四。云南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据1962初步统计,传统剧目记录的剧本有1600多种。其中有秦腔路、四川路、北京路、云南路。秦腔是和丝弦一起传入的。
《春秋大赛》、《花田错》、《高平关》等云南戏曲。陆川出自川剧,如“五袍”:黄袍(雪夜赵匡胤访)、蓝袍(八十中状元梁浩)、白袍(尉迟恭访薛)、绿袍(萧何月下追韩信)、红袍(刘知远征服天下);四柱:烧柱(纣王过梅伯)、水晶柱(观音收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摸天柱(集体作业摸不到周围的山)等等。《陆晶路》来源于皮黄戏曲(徽剧、汉剧和京剧),如《渔父杀子》、《坐宫》等。云南路有两种:一种是本省作者或艺人写的地方历史故事剧,如《薛二王头探》、《逼死坡》、《宁北公主》、《陈圆圆出家》等,以及辛亥革命后编的时装剧,如《一碗虾》、《访新家》等。另一种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剧目,发展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三国》《水浒传》《红楼梦》中的一些节目。此外还有《打面缸》《大裁缝》等杂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了大量传统剧目,创作了《蝴蝶泉》、《王富运》、《版纳风光》、《单手英雄》、《佤族山岗》等一批反映白族、傣族、佤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剧目。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牛皋的欺骗》、《闯入皇宫》、《送别京娘》、《借家配》等,都被拍成了电影。
新中国成立前后;活跃在滇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有罗祥普、张雨晴、李丞智、齐、毕金玉、彭国珍等。建国后,在观众中较有影响的著名演员有万向真、、李连森、邱、李、等。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昆明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昆明传统文化请你欣赏滇剧,制作风筝。
昆明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
昆明有哪些风俗习惯?昆明生活习俗禁忌简介
昆明话有什么特点?昆明方言特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