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村景点

司马寨

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当地富豪陈世銮所建,位于村西北角。三座四合院并排组合,总面积70米,包括15中堂,6个天井,24座佛塔,58间房屋,花园,池塘,水井,面积6400平方米。陈家还有36户人家。三个四合院各有一个门,有通道连接院落。正门到屋前的宽度为18米,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房子看起来既开阔又亲切。

陈氏宗祠

陈氏大宗祠位于东门如意街以北,为礼制建筑,格局严谨,形制完整。它是芙蓉古村最好的建筑之一。陈大宗祠建筑东西向,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子南北两个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尧祖门。庭院前有一个小水池,叫接续池。在水池的东岸,有一个照壁,上面刻着八仙。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七开间、两进的建筑,大殿周围有宽敞的走廊,祠堂内最精致的戏台。伸入庭院,三面敞开,方便观众三个方向观剧。舞台的屋顶是一座休息山,有高高的飞檐和飞翔的翅膀。木结构上有雕刻成仙像的斜撑,精致的花篮立柱,莲花覆顶。祠堂正殿上方,挂着许多功名利禄的牌匾,堂柱上写着许多对联。其中有一对柱子上写着:地枕三崖,崖上名花永明艳;大门四面环水,水秀气荣,这就是美荣村文风兴盛,风水好的关系。

三星词

又称宗胡祠堂,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建于陈氏第二十八祖丁酉年(1598)。为四合院式木质平房建筑,总建筑面积1,728平方米。平面布局整齐对称。前厅和后厅是七开间,两厢是三开间,前后铺面。梁架结构是吊梁和穿斗的混合结构。屋顶悬挂于山顶,建筑材料厚实,结构严密,梁架自由摆放,造型简洁朴素。

如意街

当地村民称之为长塘街。如意街东起东西门,西临芙蓉峰,延伸至村中心,全长220米。村里其他街道的街道都是鹅卵石铺成的。只有如意街的街心铺的是青砖,两边铺的是石条。显然是后来重修的,但从青砖的磨损和凹凸不平来看,大概是明末清初修的。如意街是村里最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会闲逛的好去处。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天是天,芙蓉在地上,你吃了没,漫步长塘街。

芙蓉阁

亭子建在水池的东边。它是一座两层楼的亭子式方形亭子,坐落在山顶上。亭子有飞檐,空气细腻,像盛开的芙蓉花。亭子里有一个美容台。人们通过南北两座长长的石桥进入展馆。这里成了老年人聚会聊天的好地方,尤其是在夏秋之夜。村民们早早来到这里乘凉、休息、聊天。

明伦堂

位于村中,北临如意街,东临芙蓉池,为封闭式内院建筑。整个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从东到西依次为池畔、易门、杏坛、明伦堂、报告厅。仪前有一对旗杆,明伦殿前有一个宽3.2米、长6.4米的长方形杏坛。明伦堂和报告厅是三个开间,进深9米。明伦殿后墙中央有一座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悬挂着一些孔子语录。报告厅后墙上有两扇窗户,让光线穿过后面一个狭窄的采光天井,方便学生学习。在书院的南边,有一座三开间、依山而建的住宅。住宅前有一个宽约12,长约50米的大花园。园内竹子栽培茂密,假山起伏,一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流从中穿过。花园有一扇小门与演讲厅相通。所以它也是学生休息或娱乐的好地方。

将军坞

此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名为将军府,故为国民党第五军参谋长陈故居。将军的房子四周有高墙,有一个大院子,全部用鹅卵石铺成。主体建筑为大型三合院建筑,九室两横亭,前后两进,前十室后六室,两层阁楼,双檐山墙屋顶,灰色鸳鸯瓦。整个建筑构思巧妙,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子窗工艺精湛,檐廊上的南瓜吊柱使整个建筑空灵典雅,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军的房子不仅建筑豪华,门道也很精致。门口重檐,歇山屋顶,饰以吻凤,砖雕精美绝伦。门道上,有一副青石做的对联:礼义家规;直水仁山古画。横批是:洪溪沿河。

南寨门

这是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建造,很重。村子的墙下有一条运河,水从西边来。这个门外的水渠,是村妇洗衣服洗菜的好地方。这里水流大,水清。所以,一整天都很热闹。面对村门是一个小巧精致的乔婷亭,里面供奉着天官(尧)、地官(舜)和水官(禹)的神。在亭子里,也有美女可以通过祭祀来休息。尤其是下雨的时候,会洗衣服的女人和跟着她们的孩子可以避雨。具有人情味的轻巧紧凑的亭子,与粗糙厚重的围墙、南门形成鲜明对比,也充分彰显了楠溪江的建筑特色。

司马第一大武遗址

位于芙蓉村西北角,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有36个房间,好像是由三个一模一样的二元四合院沿中轴线组成,即照壁、门、院、厅。大殿分主次,正殿在前。每个大厅被分成一个小房间。大屋结构采用传统的六框三柱、挑檐梁式木构架,屋顶悬挂在山顶。所用的木材做工精致,以楸木为主,看起来端庄扎实。很少用油漆来表现木材纹理特有的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如门楣、柱基上的石雕,梁、麻雀、行。司马一号公馆的第一道院墙和牌楼在二战中被毁,至今未能修复,只留下残破的斗墙和精美的漏砖窗,供人们联想昔日的辉煌。

陈玉芝纪念馆

陈(1225-1278),芙蓉村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很穷。由于勤奋好学,在南宋咸淳元年(1265)成为秀才,擅长绘画,画水墨竹简。历任扬州教授、淮东总司令、浙江曹甘总司令、刑部第二司作家、广王府办事员、省国史院书记等职。宋景炎元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南下,入侵温州。为了响应文天祥(右丞相)的号召,陈带领几千人从他的少数民族村庄来到温州抗击袁。然而,由于寡不敌众,陈率领许多人边打边撤退。当他到达楠溪江中下游的吕一和九丈时,他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坚守阵地,与袁部队继续抗战三年。最后,陈因为弹尽粮绝,从南崖上跳下,为国捐躯。宗族其他七八百人也紧随其后,全部跳崖而亡。后来,为了纪念陈的英雄事迹,他把二房祠堂改成了陈纪念馆供人们参观。

十八条金腰带

芙蓉村的人一向伦理道德,民情淳朴,耕读兴旺。据《陈芙荣家谱》记载,中考考中进士、举人、圣元的有34人,历代在京任职的有18人,号称天下十八金带。今收藏金腰带十八条,有容量图、玉燕子、宫廷服饰与祭祀、诏令、金罐、匾额等。

莲花村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有一个芙蓉村。

150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名叫谢灵运的诗人。谢灵运担任永嘉知府。后来被政敌弹劾,被朝廷追杀。

时光荏苒,诗人已去了1500多年,但这风景依然美丽。

永嘉地区的历史主要形成于西晋晚期。当时中原战局混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中原文化和瓯越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永嘉地区的文明。

历经千余年沧桑,永嘉大地上留下的这些古树、水井、围村,成为中国历史上战乱与繁荣的见证。就在这些古树、水井、城墙后面,是古村落。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南部。村里没有芙蓉。正因为村西南有三座山峰,山石绯红含苞待放的芙蓉在夕阳下格外动人,故名芙蓉村。

芙蓉村人口2031,户数481。村里很多人都姓陈。芙蓉村东门是古代村主出入的地方,俗称西门。进入东门是一个离地80厘米左右的平台。古时候是村里当了大官的人回乡见乡亲的平台。从这里往下走,就是村里的主干道,长塘街,又名如意街。村里的公共建筑和房屋以长塘街为中轴线呈南北向分布。

长塘街的北侧是陈氏大宗祠。陈家祠正门朝东,建于明朝。

正厅对面是舞台。至今,每年农历二月二,村里都会请戏班来演出,平日里安静的祠堂和空荡荡的戏台又是另一番景象。

长塘街中段是村子的中心。当时池中可以看到芙蓉三峰的倒影。所以叫芙蓉池。

在这面长满青苔和杂草的墙里面,是村里的学院。芙蓉村在古代采用宗族公产的方式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为家庭培养人才。

南宋定都杭州后,提倡耕读。此外,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文人谢灵运和王羲之都曾在芙蓉村所在的永嘉当过总督。他们关心山川、关心国事的性格对当时的民风民俗影响很大,认为种田可以致富,读书可以扬眉吐气。芙蓉书院也很繁华。

芙蓉村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据1497陈氏族谱记载,芙蓉村的陈是从河南开封几经迁徙来到永嘉的。唐末,先祖芙蓉村来到这深山,见芙蓉三峰为冠。山脚下有一条清澈如链的水带,一片贫瘠的平原可供耕种和放牧,于是他在此定居。照此推算,芙蓉村已有1100年的历史。南宋是芙蓉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如今的岩头镇和潭下村都属于芙蓉村,是分散的农村。

村民们珍藏的人物画像是十八位家族成员当时在北京同朝为官,爵位显赫。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陈的带领下,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况惨烈。当他们弹尽粮绝时,陈率先用黑布蒙住战马的眼睛,纷纷效仿,跳崖而亡。族谱中记载,元兵达温,公与家甥规公,率领千余子侄乡民,与余吕章作战,退守芙蓉岩,坚守三年。武隐听说皇帝淹死了,公把石头砍了,于是石头塌了,公被抓,不屈而死。当时800多人死亡,50多人被俘。听者在哭泣和祈祷。

元兵进村后,放火烧村,芙蓉村几乎被打得粉碎。

历经几代几个世纪,直到元末明初,芙蓉村才逐渐恢复生机,开始重建家园。

吸取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的教训,重建芙蓉村家园的想法是为了防御抗战。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石头。石头砌成的墙基,鹅卵石铺成的道路,构成了村庄的根基;六扇造型各异的宅门,很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但更有人情味。南门外有一座乔婷,与粗糙的寨墙形成鲜明对比。保护村的围墙具有防御、驻军、抵抗的功能。村墙外有一条像护城河一样的运河。陈抗元英雄史迹和村内战略防御的规划布局,为芙蓉村注入了阳刚之气。但在这些石头筑成的墙基下,鹅卵石铺成的小径深处,却是古代儒道文化的厚重积淀。

芙蓉村内部规划的灵魂在于“七星八斗”。所谓星星,是指离地面约10 cm的方形平台。大多设置在道路的交叉口,既是道路转弯的标志,也是当年巷战的指挥联络点。所谓水桶,是指散落在村里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具有灭火和储水的功能。

芙蓉池是村里最大的池子。长43米,宽10米,俗称大桶。根据风水学理论,设置七星八斗,寓意天上的魁星落在地上,可以使村庄健康吉祥,人才辈出。后来陈的后人也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果然出了不少人才。

芙蓉三峰脚下,四溪东流。村民们引水进村,沿着墙基和道路挖了许多沟渠,穿过街道,倒进大大小小的水桶里。

长塘街,沿着东西走向的小溪。南北向的道路和长塘街呈丁字交叉,道路和运河蜿蜒曲折,形成迷宫般的活动空间。

芙蓉村的古宅大多建于明初。图案基本是四边形的。主房为厅堂,侧房为廊房,前廊与主房前廊相连,形成三面围合。屋顶呈弧形,屋顶平缓,屋檐深远。家家户户低矮的石墙和成荫的果树,让整个村庄看起来舒适而湿润。

在村子的西北角,有一座不完整的大房子,但名声很好,名叫司马吴迪。它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这是一个商人的住所,但它被赋予了一个正式的名称。

大屋原有的三个四合院并排组合成一个院落,占地24亩,主翼46间。三个四合院各有大门,院落之间有通道。这座大房子有三个入口。第一个入口是平房,第二个入口是两层小楼。楼层之间有腰檐,屋檐轻轻舒展,让大房子的屋顶显得柔和体贴。

大屋的第一道院墙和牌楼在民国时期被烧毁,大屋的主人放了火。据说大房子的主人参加了当时* * *生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国民党武装以烧毁他的房子来威胁造反。大房子的主人为了表示永不回头,亲自放火烧自己的家。如今的大房子已经褪去了往日的辉煌,依然有20多户人家住在里面。他们希望拆除这座大房子,在这里建一座新房子。但大屋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拆。一对矛盾困惑着这里的人们。

这个村庄人口稀少。改革开放后,60%的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城务工。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年轻人。生活比过去好多了。城里人喜欢我们的老房子,但村民们渴望像城里人一样住在楼房里。

在永嘉县边上的乡后村,住着芙蓉村抗元英雄陈的直系后裔。

1999年4月15日,中堂后村陈家谱更新工作完成。同时,宗族祠堂也进行了整修。

按照传统习俗,村民们举行隆重的仪式,芙蓉村也派代表给他们送礼物庆祝。

祠堂的舞台上再次响起了古乐,青衣的五花旦、花旦走上舞台,演奏着一出深受村民喜爱、代代相传的古戏。

在祠堂南面的永嘉王声庙,一连三天,都有村民聚会和集体聚餐。

古老的舞台上古老的歌声随着烟炮和烟花融化在田野上空的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