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哲学散文赏析

从65438年到0950年,瑞典学院文学奖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罗素。主要原因是罗素的作品涉及很多领域,从中可以看出罗素是人道主义和自由思想的捍卫者。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一篇罗素的哲学散文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样,罗素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占有尊贵的席位。罗素年轻的时候就想写小说,1912勉强写完了《约翰·福斯特的困惑》。这部小说缺乏想象力,过多的抽象说教,罗素本人也极为不满,因此在生前拒绝让它出现。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罗素直到80岁才开始尝试,包括《郊区的撒旦》和《其他故事》(1953)、《知名人士的噩梦》(1954)。虽然在小说的立意和想象上还是有不足,但这些故事还是值得一说的。在文学创作上,罗素最大的成就是散文创作。可以说,罗素的散文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台湾学者胡品卿翻译了罗素的一些哲学论文。在《译者》的序言中,他解释了自己偏爱罗素的原因:

首先,他文笔优美,哲理深刻。他出色的文笔和高超的机智让哲学论文不再显得乏味。其次,他是真理的宣传者。人世间,敢说真话的人太少;而罗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勇敢的人不害怕,他总是那么坦率真诚。

在我们这个世纪,物质文明正在占上风。所以我们只是听收音机和看电视。我们只跟踪声音,颜色,图片,我们把学习当成了一条恐惧之路。如果要做一个真正有深度的人,真的要仰望罗素,他是最好奇的。1

的确,罗素是二十世纪的智者。他兴趣广泛,著作等身,在哲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三卷论》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不朽的经典。然而,他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冥想者。他一生热心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世界局势,同情人类命运。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回顾自己漫长的一生:“三种简单却无比强烈的激情伴随着我走过了这一生。它们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正是这三种激情始终充斥在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选出的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之一。

1872年5月18日,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拉文克罗夫特(Ravencroft)的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父亲安布雷爵士是英国议会议员,母亲凯蒂·斯坦利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机智、庄重、才华横溢。他3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他的祖父罗素勋爵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父母去世后,拉塞尔由祖母抚养。奶奶老了,这是罗开鲁的历史教科书。她是苏格兰长老会的成员。她要求拉塞尔每天早餐前祈祷、弹钢琴、洗冷水澡。罗素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独立意识也很强,这大概和他奶奶的教养分不开。在物质上,罗素的童年是富足的,但在精神上,他是不幸的。“我的父母已经去世了,我经常想,我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当我孤独的时候,我总是在花园里徘徊,要么收集鸟蛋,要么沉思飞行的时光。“好在罗素从小勤奋好学,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祖父的图书馆藏书丰富,罗素只要有可能就沉浸其中;我爷爷去世后,这个图书馆成了他的书房。奶奶一直担心他学习太辛苦,经常限制他读书的时间。拉塞尔在卧室里偷偷点上蜡烛,即使在深寒的夜里,他也穿着睡衣坐在桌旁认真学习。听到奶奶的动静后,他吹灭了蜡烛,溜上床。在文学方面,他最喜欢雪莱的诗歌以及吉本和斯威夫特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他后来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文学功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从小博览群书的习惯。

从65438年到0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思想自由。剑桥给罗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环境,使他能够把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对哲学的思考结合起来。罗素一直对哲学感兴趣。大学前三年,罗素学的是数学,但学完数学之后,他一直不忘多读一些哲学书籍。四年级开始主攻哲学,表现出惊人的热情。“读完哲学,我仿佛从山谷的小世界中解脱出来,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他通读了大部分哲学家的著作,开始致力于数学哲学的研究。

1894年,罗素以最高的成绩从剑桥毕业。这时,他已经爱上了爱丽丝·皮埃尔·塞·史密斯。拉塞尔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坚持在今年年底与爱丽丝举行婚礼。拉塞尔一生结过四次婚,这是第一次。这段婚姻的开始无疑是幸福的,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一点可以从罗素的自传中对他当年求婚的记述中看出:

我们走到一座小山,在一片山毛榉林中坐了下来。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看起来像早期歌德式大教堂的氛围。从树上望去,四面八方都是一片宁静的景象。那天早上,空气清新,有晨露,于是我想:人生或许是幸福的。然而,当我们坐在树林里时,害羞阻止我超越我的言语和行动的范围。那天早饭后不久,出于无限吞吐和恐慌,我明确向他求婚。这是当时的习俗。她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三

这是一种优美的散文笔触,也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真情流露。40多年后的回忆,一幕幕仍历历在目,可想而知拉塞尔对他和爱丽丝的这份感情是多么珍惜。可惜这段幸福的婚姻只维持了八年。1902,罗素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爱爱丽丝。接下来的九年对他们所有人来说都将是痛苦的。1911年,他们正式分居。

在此期间,罗素完成了《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1910-1913)和《哲学的问题》。1912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1914)和神秘主义与逻辑(1917)等散文。这些作品大多涉及专门的哲学问题,因此读者群较窄。但罗素的长处在于,在阐述哲学问题时,他总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段落清晰易懂,文笔干脆,令人信服,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类比、讽刺等文学修辞手法。但有时似乎有些时刻追求文笔的丰富和修辞的优雅,让他的文字失去了传播性和纠缠性。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只能是文笔流畅的哲学作品,只有《神秘主义与逻辑》前四篇和《哲学随笔(1910)》中的《论历史》例外。

《论历史》最初发表在《独立评论》7月号,1904,后来收录在《哲学论文集》中。罗素旨在说明历史的价值及其对拓展人类想象力的意义。文章前半部分是抽象的解释,后半部分文风突变,押韵频繁,笔锋充满想象。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如何使用押韵的:

经过无数代人,被遗忘的儿子在被遗忘的父亲的嬉戏中受到崇拜,被遗忘的母亲孕育着战士,他们的尸骨染白了亚洲寂静的大草原。

无数代人,被遗忘的儿女在被遗忘的父亲墓前膜拜,被遗忘的母亲养育儿子,他们的尸骨染红了亚洲寂静的草原。

这么短的一句话,有/f/、/w/、/s/、/b/四个头韵,还有贯穿全句的/s/尾韵。而且“遗忘”二字和浊辅音/z/的重复,就像历史的注脚,苍凉而凝重,盘旋在时空的旷野。

再看看罗素的想象:

通过思考这些伟大的生命,一种神秘的感觉…就像无形合唱中的音乐充满了我们的灵魂…将逐渐成为可能。英雄的声音仍在从过去的深处呼唤着我们。它庄严的戒律,就像海角上教堂的钟声,自但丁从死亡之国归来后,就不断从水中传来;他们的声音还在令人不安的时间海洋上回响;它深沉宁静的语调依然诉说着修道院所向往的孤独苦难,就像当时一样;以至于永恒事物的庄严取代了对可耻的快乐和转瞬即逝的快乐的可疑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