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是指1964以来在“三线”地区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经济战略调整。在17年的大三线建设过程中,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硕果累累,初步建成了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价值追求。“祖国无限好,襄阳一行增加了骄傲。”“革命情谊深似海,五湖四海奔涌。为了革命,为了同一个目标,人与人之间相爱比阶级之间相爱更难。”是当时“三线建设”豪情的真实写照。影响深远的三线建设,是一部吞噬山河、感动大地的伟大历史史诗。它是一场改变世界、慷慨激昂的波澜壮阔的运动,对中国西部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六盘水是“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重要的煤炭基地和钢铁基地。它是在“三线建设”的滚滚浪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不仅有着深厚丰富的三线文化底蕴,更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中山区作为六盘水的中心和城市的核心,在今天大发展、大建设、大发展、赶超、率先小康的历史使命中,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鼓舞下,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攀登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正是三线精神的传承和三线文化的挖掘,中山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源头和文化根,找到了一条“跳出煤、超越煤”,实现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特色城市的路径。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煤炭资源丰富,具备成为战略基地的种种优势,也成为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20世纪60年代,火车把专家和设备从中国东部大城市的重要工厂带到了贵州的大山深处。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电厂等一批国有重点企业和项目在六盘水应运而生,使六盘水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开放的工业城市。

据参与建设的老工人介绍,当年,国家用火车拉着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批建设者进入六盘水。* * *来自全国各地的65438+万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农民工,走进这个偏僻的小镇支援建设。据他们说,六盘水是一个火车带进来的城市。

想想饮水思源,不忘历史,回忆三线。三线是中山的根和魂。感恩中山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不忘三线建设者为六盘水和中山区做出的伟大无私奉献。勤劳的中山人,正发扬着宝贵的三线精神,率先小康,迈着坚实的步伐,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