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论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7√(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自然、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及其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这些表达式是严格等价的。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而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现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始自发的唯物主义。他认为世界的起源是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如水、火、气,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原子论的最高成就,认为一切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正确观点,并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科学依据和论证,具有直觉性和思辨性的缺陷。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以当代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机械力学)和论证,为反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机械论,从机械力学的角度解释一切。比如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和电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原子或电子的运动,是外力驱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器”;二是形而上学,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是不彻底,不能把唯物主义自然观贯彻到社会领域,而是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归根结底,这种唯物主义者看不到人类实践的巨大作用,没有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指出:“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只把对象、现实和感性以一种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不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来理解,而不是从主观方面来理解。”可见,不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短板。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整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2.理想主义的基本类型和根源
(1)根源: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人错误地解读自然现象和梦境,得出了“神灵存在”、“灵魂不灭”的观点。但唯心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有其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知根源。
①社会根源:指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不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使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事物和现象。
②阶级根源: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扭曲或不能正视世界本来面目的阶级偏见。
③认识论根源:是指认识过程的主观化、简单化、直白化和片面性,这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列宁指出:“线性和片面性、刚性和僵化、主观性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蒙克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它无疑是不结果的花,但它是生长在活人身上的不结果的花,有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面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着的树。”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自然、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或者说世界的本质和本源是精神的,精神是一切的本源;自然和物质只是精神和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于物质。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情、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比如哲学家提出的一些著名命题:贝克勒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和“观念的集合”,“存在是被感知的”;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康德提出“理性为自然立法”;孟子提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慧能提出“诸法生于心,诸法灭于心”;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象山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为一种离开了人和物质世界的“客观”精神。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概念》,朱的《理性在于事先》,宗教的上帝创造一切,主宰命运。柏拉图说“美是使它美丽的东西”;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无所指;朱对说,“如果没有这回事,首先必须有这个原则。无君臣,必先有君臣原则。”没有父子,有父子。“这是所有的情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在哲学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态是什么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斗争。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一般都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而形而上学则是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静止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这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总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辩证法或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前者永远从属于后者,后者又常常受到前者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