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岳飞:宋代官员避而不谈,清代被移出武祠。

历史新知,自岳飞风伯馆被杀以来,中国历代官员和普通民众关于他的讨论和评价,八百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在这个过程中,岳飞的形象也是跌宕起伏,一次又一次的变化,附着在他身上的故事也越来越离谱,甚至逐渐脱离了原本的面目。

岳飞(1103-1142),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领。他率领的军队多次击退南中国入侵的金兵,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后来,由于与宋朝最高统治者宋高宗和宰相秦桧意见不合,他先是被解除了军权,然后被处死。以上资料基本来自元代人编的《宋史》。宋代的历史资料多见于宋代的国史、历法、诸注等官方记载。按说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岳飞的记载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

岳飞死后,关于岳飞的是非是朝臣忌讳的话题,所以不仅当时的官方文献记载很少,就连熟知岳飞的人也对此讳莫如深。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见证者逐渐凋零,岳飞的事迹也逐渐不为人知。直到岳飞死后二十年,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这一年,退位,他的养子赵Y成为皇帝。孝宗皇帝一心要恢复祖业,收复被金人掠夺的北方领土,于是决定为岳飞“正名”,使岳飞一下子成为宋朝武将的典范。

但问题随之而来。经过多年的封锁,此时关于岳飞的资料极其匮乏,于是岳飞的第三子林悦承担起了整理父亲岳飞相关文献史料的工作。然而,不幸的是,林悦在中途去世了,所以岳飞的孙子约克接过了任务。“我访奇闻,得知建炎与绍兴的故事,传给野老头。因此,官员们记录的东西都写在了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学习并完善了它...而且这本书才出版了五年。”这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最全面的岳飞故事汇编。当然,因为这本书里的素材不是原创,又因为祖孙三代的情节,夸张在所难免。

将近一百八十年过去了,也就是从元朝到郑铮(1343)的三年。此时,宋朝已经灭亡,随之而来的元朝也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元朝为了聚民心,计划编纂宋辽金三史。然而,当米切尔撰写《岳飞传》时,他发现除了李新传的《炎帝建立以来的岁月》和徐的《三朝北盟编》之外,关于岳飞的其他文献很少。于是为了省事,他们干脆把《湖北金州纳粹党编》里的一大段材料照搬过来,熟练运用。就这样,一部《宋史?岳飞传形成,但此时宋史中岳飞的事迹早已面目全非。

客观来说,蒙古人待岳飞不错。为了安抚江南* * *,不仅没有废除南宋岳飞的爵位,还“像宋朝一样下令合并封号,只加了报乙二字”。就连坟墓逐渐倾斜的岳飞之墓也有了资金修缮。官方对岳飞的评价也远高于宋廷,说“若韩(信)、彭(岳)、姜()、关(英)从西汉传下来,必有多人代之,求其文武全才,仁智不亚于宋。”

明朝时,外有异族入侵的危险,内有作乱的烦恼。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朝中汉奸宦官横行,明朝动荡不安,历史仿佛在宋朝重演。于是,岳飞这个曾经的人物,成了反思历史,抒发内心哀思的最佳载体。无论是在官方话语中,还是在民间视野中,岳飞都被一次次提及,地位被一次次拔高。如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将岳飞列为历代37臣之一,“从祀历代君王之殿,值得宋太祖享用”。景泰五年(1454),武术家徐宥箴在汤阴创建岳飞殿,景泰皇帝将其命名为“忠义殿”。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 * *甚至把岳飞放到了神的位置上,封他为“三界鬼王”。

当时皇帝的加封圣旨是这样写的:“子尔岳飞,献给孙,示大孝,泄靖康之耻,誓为朔漠之师,前有宋王、吴穆岳、鄂,特此封尔为三界帝。”这时,岳飞已经成为朱明王朝的精神图腾,并开始扮演一个家族守护神的角色。

明朝灭亡后,当年抗击岳飞的晋人后裔建立了清朝。所以清朝对岳飞的态度并不像元明时期那样洒脱,变得异常复杂。一方面,清廷希望继续利用岳飞宣扬忠顺,影响* * *;另一方面,我也不想看到这个打祖宗的人被人崇拜。于是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下令将岳飞移出供奉了数百年的武祠,任命汉朝大将关羽为三代,在全国各地修建关帝庙,希望以关羽的名义转移对岳飞的一切* *敬意。这样一来,岳飞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全国各地的武馆大部分被关羽垄断。在清朝的官方评价体系中,岳飞只是被定型在一个“忠”的框架里,成为“忠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