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如下:

千百年来,无数著名数学家毕生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正如一位英国数学家所说,“这个奇妙的3.14159溜进了每一扇门,冲进了每一扇窗户,钻进了每一个烟囱。”π的整个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π值的早期研究阶段。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中国大数学家刘徽、祖冲之。阿基米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的人。所以圆周率是用希腊语“圆周”的第一个字母“π”来表示的。

中国最早使用的圆周率是3,一直沿用到汉代。汉代数学家刘徽将圆周率进一步细化为3.1416。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首次用和作为π的近似值,误差小于0.000001。

第二阶段:用“割线”求π值。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16位。1573年,奥托得到了一个与祖冲之计算的值相似的值,相差一千多年,所以世人称圆周率为“祖率”。

1596年,德国数学家鲁道夫努力寻找到小数点后35位的π值。1630年,德国数学家卑尔根用割圆法创造了求π值的最高纪录——小数点后39位。

第三阶段:用解析法求π值的阶段。1699年,英国数学家夏普得到了71个小数位。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求小数点后100位。

1844年,德国数学家大泽达到了小数点后200位。1947年,美国数学家弗格森发现了710个小数位。1949年,美国数学家伦齐与斯密合作,得到了1120,创造了用“解析法”求π值的最高纪录。

第四阶段:计算机求π值阶段。1949年,美国Mermid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电子管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人,他把π的值计算到了小数点后2037位。

1961年,美国数学家龙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到小数点后100265位。此时,计算机只需要8小时43分钟就可以将π的值计算到65438+百万位小数。1973年,法国数学家吉罗算出了1位小数。如果把这个长得惊人的数字印出来,那将是一本300多页的书。

1987年,日本数学家康成神田(又译作康正神田)得到了134,217728个小数位。1990已经超过了10亿十进制大关。如果印成书的话,会达到三四百万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