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什么时候建成?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

天安门广场是明清北京皇城的正门,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寓意是天意,受命于天。设计者是明朝的皇家建筑师蒯祥。清顺治八年(1651),更名为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由塔和塔两部分组成,塔上有一座汉白玉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门下有五个城门,中间最大的城门位于北京皇城的中轴线上。在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从这个大门进出。

天安门广场的重要性

天安门广场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是皇帝发布诏令的地方,被称为“金凤诏令”。如遇新天皇即位、婚礼等重大庆典及天皇父母入宫,应开放天安门广场。只有每年祭祀天、地、粮的时候,才能从这个门进出。此外,皇帝的婚礼、将军出征时的献旗、皇族行军时的献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在此举行。同时也是《金殿传》的地方。

1949之后,天安门广场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成国徽。天安门广场,以其500多年的厚重历史内涵,高度浓缩了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也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关注和向往,成为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