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介绍和细节

雪崩特征在一个多雪的山坡上,当雪内部的内聚力无法抵抗它所受到的引力时,它滑下,导致大量雪体坍塌。人们称这种自然现象为雪崩。有的地方称之为“雪崩”、“雪流沙”或“推山雪”。

雪山雪崩留下的痕迹雪崩首先从白雪覆盖的山坡上部开始。先是出现了裂缝,然后巨大的积雪开始滑动。在滑下的过程中,雪迅速获得速度,冲下山去。

雪崩是所有雪山都会发生的一种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从山高处沿着山坡崩塌下来。当它们崩塌时,速度可达20-30m/s,随着积雪的不断下降,速度也会猛增。一般12的风速为33-35m/s,而雪崩会达到97m/s,速度极快。

雪崩是突然的、快速的和毁灭性的。它可以摧毁大面积的森林,掩埋房屋、交通线、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可以拦截河流,造成暂时性的洪水。同时,还会造成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列为积雪山区的严重自然灾害。

形成原理是雪崩主要是山坡上厚厚的积雪造成的。雪被阳光照射后,表面积雪融化,雪水渗入雪与山坡之间,减少了雪与地面的摩擦;与此同时,雪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大量的雪滑落,造成雪崩。此外,地震作业时使雪面开裂也会导致降雪和雪崩。

雪崩经常发生在山区。有些雪崩是由特别大的暴风雪引起的,但通常发生在积雪太厚,超过山坡上的摩擦阻力时。雪崩的原因之一是雪堆下面慢慢形成了深深的“白霜”,这是一种冻结的六边形杯状晶体,类似于我们平时看到的冰屑。这种霜的形成是由雪粒蒸发造成的,雪粒比上层的雪要疏松得多。地面或下层雪与上层雪之间形成一个薄弱区。当上层的雪开始向山坡下滑时,这个薄弱带起到了润滑作用,不仅加快了雪下落的速度,还带动了周围的雪不滑动。

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实雪山上一直有一场较量:重力一定要把雪拉下来,但是雪的凝聚力想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 * *,哪怕是一点点外力,比如动物奔跑、落石、刮风、轻微晃动,甚至是山谷中的呐喊,只要压力超过雪粒的凝聚力,都足以引发灾难性的雪崩。例如,有风。风不仅会使雪大量堆积,还会使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使上面的雪层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雪崩除了山坡的形状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的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是由受害者或其队友造成的,这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但如果一个人被埋在雪堆里,半个小时都救不出来,生还的希望很小。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滑雪时雪崩遇难的报道。但当时还不清楚雪崩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类运动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区段,即形成区、通过区和堆积区。

形成区域

雪崩大多形成在山的上部,那里雪很多,积雪很厚。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空冰川的下端,都是雪崩形成的区域。

通行区域

雪崩的通过区就在形成区的正下方,从上到下往往是一条笔直的U型槽。因为经常有雪崩经过,所以沟槽还是很光滑的,基本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障碍物,可以有几百米长,20-30米宽或者稍微大一点,但是不能太宽,否则落下的冰雪不会很集中,不会形成大的雪崩。

堆积区

堆积区也在地层区的正下方,是山脚下因为坡度突然减缓,雪崩停止的地方。从地貌上看,多为圆锥形,故又称崩锥。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的。大多数雪崩发生在冬季或春季,降雪量很大。尤其是暴风雪前后。这时候的雪很软,附着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剩下的就会像一盘散沙或多米诺骨牌,产生连锁反应,迅速滑落。春天,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积雪表面融化,雪水会一滴一滴渗入雪层深处,使原本坚实的积雪变得松散,大大降低了雪层之间的凝聚力和断裂强度,使雪层容易滑动。雪崩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雪量、温度、坡向,尤其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发生在坡度为25° ~ 50°的斜坡上。如果山体太陡,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倾斜在小山坡上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丹巴亚丁山的雪崩和洪水一样,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很快就回来了。每一场雪、每一年或每一个世纪都有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发生雪崩,这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征和一些气候因素。

雪崩的数量也与气候和地形密切相关。天山中部的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堵塞山路。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频繁的雪崩是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这个区域选择合适的攀爬时间要求比较高。同时,在靠近我国西部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区,降水相对较少,旱季和雨季没有明显区别,雪崩可能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更加充裕。此外,这些内陆山脉的相对高度较低,一般在1000-1500m之间,因此山脉的坡度相对平缓。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所以山坡陡峭,雪崩的可能性和势能更大。

雪崩也有时空规律。就我国的山脉而言,西南边境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等,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雨季(5月-65438+10月)和旱季(165438+10月-4月)外,一年四季降水充沛,山的上部在冬春两季降雪较多。此外,受北冰洋极地气团影响,天山、阿尔泰山冬春降水较多,所以本季雪崩较多。

雪崩分为湿雪崩(也称块状雪崩)和干雪崩(也称粉状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出现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

湿雪崩湿雪崩可能是最危险的。湿雪崩通常发生在降水后几天。由于表层雪层融化,渗入下层雪中,再次冻结,形成“湿雪层”。冬天或春天,下雪后气温会继续快速上升,使新的湿雪层无法轻易吸附在原来密度较低的冰雪上,于是滑下,产生雪崩。湿雪崩是大规模的,缓慢的,沉重的和密集的,它们变得越来越大,就像雪坡上的墨迹。所以破坏力更强。这种雪崩的形成区域通常在稍微平缓的雪坡上。因为陡坡上的粉雪(散雪)几乎会崩塌,到了相对缓坡的转弯处就会发生雪崩。它的下降速度比空中雪崩慢,沿途带起树木和岩石,产生更多的雪砾。但一旦卷入大规模雪崩,就永远不会像遭遇干雪崩那么幸运了。而且一旦停止就会立刻凝固,往往会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干雪崩干雪崩携带大量空气,所以会像流体一样。这种雪崩速度极快。它们从山上飞下来,一眨眼就吞下了所有的东西。他们甚至冲下山坡,然后冲向对面的高坡。一般来说,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能融化,或者融化的水还没渗透到下面的雪里形成冻结,雪就是“干的”“粉状的”。当这种雪崩发生时,气团的大底层容易形成气垫层。探险队遇到这种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在雪崩里,跟着一起飞下去。然而,干雪崩和粉末雪崩对探险者的致命威胁相对较小。

滑雪板雪崩是不稳定和致命的。滑雪板通常位于30至45度的开阔斜坡上——这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路线。通常由重量引起,它会发出“砰砰”的声音,同时断裂。如果你运气好,它发生在你下面,但很可能在你周围被打破,抱着受害者。滑雪板雪崩也可能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横扫几千英尺,甚至是经过平坦的路线。避免的方法是大雪后停留几天,让雪层冻结(但危险的滑雪板可能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走路时注意空空的“扑通”声,这是雪层薄弱的信号。

松散雪的崩塌通常位于较陡的路线,无法保持雪板。这场雪崩是可以预见的。开始下雪的时候,雪坡就会崩塌。这种雪崩比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险。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一旦看起来要下雪就离开这条陡峭的路线。如果在峡谷或陡坡上下雪,在有遮蔽的地方设置防护,爬到主河道积雪流走的一侧。

湿雪滑是一种湿重的地表雪崩,发生在春夏解冻或夏季暴风雪后。相对容易预测,因为阳光或者0度以上的温度使雪变暖,一般发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上。尤其可能的是,雪在晚上没有结冰。湿雪滑动通常是由登山者造成的,它发生在从一个点到一个三角形的扇形区。一般下面的人被卷走,比上面引起雪崩的人更危险。为了避免湿雪落下,在晚上攀登,在早晨之前离开雪坡。如果你穿过一个可疑的斜坡,记得保护下面的人。

冰崩包括冰塔和冰墙的崩塌,通常是由炎热的中午或冰川运动引起的。可能会在较低的雪坡上造成大规模的雪板雪崩,进而引发整个山体的巨大雪崩。无法预测冰崩的时间和规模,但通过长期观察,可以大致预测这座山的冰崩。如果你想从看似不稳定的冰塔或悬挂的冰川下通过,那就要快。这条路线极其危险。

雪落在山坡上时,有时像一堆尚未凝固的水泥一样缓缓流动,有时被障碍物阻挡,有时大量的雪滑落或崩塌,携带着强大的气流顺山坡而下,形成罕见的板块雪崩。

柔软的雪花飘落。

落在背风坡上的雪没有山脚下的雪密实。斜坡后面会形成一个缺口。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坚硬和安全的,但像步枪射击这样的最轻微的干扰或移动都可以使雪花倒塌。

固体雪花脱落。

这种情况下的雪花有一个欺骗性的固体表面——有时走在上面会产生隆隆的声音。往往是大风降温造成的。登山者和滑雪者的动作就像一个触发器,可以让整个雪块或者大量危险的冰块脱落。

空中雪崩

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持续不断的新雪落在已有的固体冰面上,可能会导致雪花脱落。这些粉状雪花以每秒90米的速度落下。捂住口鼻还有机会活下来。被淹没后吸入大量的雪会导致死亡。

雪崩对登山者、当地居民和游客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登山探险中遇到的危险中,雪崩造成的危害是最频繁、最惨烈的,往往导致“全军覆没”。雪崩致死人数占所有山地死亡人数的1/2-1/3。然而,探险者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风险下遇到雪崩。如果雪崩是在雪崩的经过区域,危险性较小,如果是被雪崩带到堆积区,生还几率很小。

雪崩破坏森林和度假村,也会对当地的旅游经济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

通常,雪崩从山顶爆发,在向山下移动时,以极高的速度从高处呼啸而下,以巨大的力量横扫它所经过的一切,直到它的力量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上。一旦发生,就势不可挡。这种“白色死亡”可以重达数百万吨。一些雪崩也携带大量空气。这样的雪崩机动性更强,有时甚至可以穿越峡谷,到达对面的山坡。

相比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灾害的凶猛,雪崩真的可以用惊人来形容。雪崩前,大地总是静悄悄的,然后随着轻轻的“咔嚓”一声,雪层破裂,白色的、层层叠叠的雪块、雪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仿佛山神突然发动内力抖落了身上的一袭白袍,又仿佛一条白色的雪龙腾云驾雾,咆哮着下山,直到减速。

雪崩的美丽背后隐藏着可以摧毁一切的恐怖。雪崩的力量被称为“白色怪物”。雪崩的冲击力非常惊人。它会以巨大的速度和力量带走眼前的一切。一些雪崩会产生粉状的破坏性雪云,可以卷走一切。

据估计,高速雪崩会给每平方米被撞物体表面带来40~50吨的力。世界上没有任何物体可以承受这样的冲击。1981 4月12日,一块房屋大小的冰块从阿拉斯加三佛山顶的冰川上滑落,落在附近的雪坡上,导致数百万吨的雪迅速滚下,摧毁了沿途所有的13公里。据专家介绍,此次雪崩产生了长达160公里的粉状雪云,是迄今为止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实上,一旦这个时速高达400公里,足以吞没整座城市的自然怪兽开始行动,我们只能束手就擒。

了解雪崩的人应该知道,其实在雪崩中,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方的空气翻腾。因为雪崩从高处以巨大的势能向下运动,比如从6000米高空坠落或滑落,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荡,所以甚至会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一层空气翻腾。这种空气翻腾有点类似于核弹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雪流可以带动前面的气浪,气浪的冲击比雪流本身的冲击更危险。气浪所到之处,房屋被毁,树木消失,人会窒息。所以有时候雪崩本身还没到,气浪就把路上的障碍都冲走了。1970秘鲁雪崩,雪崩不到3分钟飞了14.5 km,速度接近90 m/s,比12级台风擅长的32.5 m/s的奔跑速度快了很多。这种雪崩造成的空中翻腾将地面的岩石碎片扫向天空,一场“石雨”咚咚落下。

预防措施雪崩可以通过人工控制来预防。在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后,人们对雪崩已经有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向一些危险区域发射炮弹,实施爆炸,提前触发雪量较少的雪崩,指派专人对雪崩进行监测和预报。发达国家,如阿尔卑斯山周围的国家、挪威、冰岛、日本、美国和加拿大,都在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探索其形成的自然规律和预防措施。

在阿尔卑斯山,来自CNRS国家调查中心、农村工程中心、Aguas y Bosques和CemaAgref的几个专家小组正在试图解决雪崩的机理。为了模拟雪崩的过程,CNRS的物理学家将数千颗珠子放入微型人造雪崩机器中。雪崩机器可以倾斜。这样,珠子滑下来的时候,互相推撞,这个过程会被快速相机拍下来。专家将根据捕捉到的图像研究“雪崩”是如何行进的。

在这个实验中,每个粒子的运动其实很容易计算。问题是有成千上万个粒子,它们的相互作用无法计算。尽管如此,研究人员的实验仍然为理解雪崩动力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证实雪崩像粒子团一样移动,不规则地释放能量。虽然雪崩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但它的运动与气体的运动并不完全相同。

据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dad de Carolina del Norte)地质学家汤姆·德雷克介绍,形成雪崩的粒子分为五层:最外层的粒子在气流的碰撞中卷起;第二层的粒子在持续的冲击中无序向前运动;在下一层,粒子已经开始有组织地运动;第四层由间距小的颗粒组成;底层粒子联系紧密,移动最慢。但德雷克认为:“这只能部分解释雪崩。山上还有很多因素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估计路线上可能的雪况(稳定性)。向去过那里的人询问信息。如果下雪,要小心!新雪增加了原有雪层的重量,连通性也很差。此外,如果气温突然升高,或者太阳可能会高照,也会导致积雪融化,连通性差。你应该选择一条没有雪崩危险的路线。如果非要去的话,要选择寒冷、多云、冰点以下的天气,暂时不会有降雪。夏天爬山,要黎明出发,天亮前离开陡峭的雪坡。

注意雪。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迹,当脚下的雪崩塌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这种像鼓一样的声音说明坚硬的雪层下面有一个洞。用铲子往下挖,寻找有雪崩倾向的“滑雪板”——松散的雪上面有坚硬的雪层。

考虑线路的雪坡。30度的碗状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岩柱还要危险。你只能猜测这里的雪。

如果你别无选择,只能穿越可疑的雪坡,遵循:尽可能保护通道。如果雪坡太宽无法保护,应先测试雪况。首先用有遮挡的坚固的锚(如树或石头)进行保护,测试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到陡峭的部分。然后在安全的地方解锁保护,一个一个快速通过。从高处行走,以降低被从上方落下的雪掩埋的风险。互相关注,一旦有事,可以了解到一些受害者所在位置的信息。还要注意,最好不要去非常陡峭的斜坡。坡度38度时,雪崩最厉害。

预防措施遇到雪崩是非常危险的。在雪地里活动的人必须非常注意以下几点:

探险者应该避开雪崩区。实在无法避免的时候,要走十字路线,千万不要沿着雪崩槽爬。

穿越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行走,并设置专门的瞭望台,随时关注可能发生雪崩的区域。当有雪崩迹象或雪崩已经发生时,你应该大声发出警告,以便迅速采取自救措施。

不要刚下过大雪,或者连续下了几次雪就上山。这个时候新下的雪或者上层的雪都是很不稳定的,一点点扰动就足以引发雪崩。大雪往往伴随着好天气,我们必须放弃好天气,等待雪崩过去。

如需穿越雪崩区,应在10 am后穿越。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已经在雪山上晒了一段时间了,如果有雪崩,就在这个时间之前发生,也可以减少危险。

天气冷暖时转晴,或春季积雪开始融化时,积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雪崩。

不要在陡坡上移动。因为雪崩通常是向下移动的,所以雪崩可以发生在1:5的斜坡上。

在高山探险时,无论是选择徒步路线还是营地,都要尽量避开背风坡。因为背风坡容易堆积迎风坡吹来的雪,也容易发生雪崩。

行军时,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沿着山脊线走,走在山的最高点。

如果有必要过坡,不要单独行动,也不要一起行动。你们要一个一个走,最后离开的人要和第一个人保持可观察的安全距离。

选择行军路线或营地时,要警惕选择的平地。因为在陡峭的山区,雪崩堆积区最有可能是相对平坦的。

注意雪崩的前兆,如冰雪的破裂声或低沉的轰鸣声,雪球滚下来或抬头看山看到灰色尘埃云。

雪崩经过的道路可以根据地形特征如悬崖、相对平坦的地区或树木较少的斜坡上的断层来识别。

在山区行军和休息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减少空气振动引发的雪崩。

行军时最好给每个队员都戴上红布条,以防雪崩时容易被发现。

急救措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必须立即远离雪崩路线。

判断当时的情况。本能的我会直接往山下跑,但是冰雪也会往山下崩。时速达到200公里。往下跑很危险,可能会被冰雪掩埋。

往旁边跑比较安全,这样可以避开雪崩或者跑到更高的地方。

扔掉所有沉重的东西,比如背包、滑雪板、滑雪杖等。有了这些物体,如果你被困在雪中,将更加难以移动。

千万不要通过滑雪来逃避。但是,如果你在雪崩路线的边缘,你可以疾驰脱离危险。

如果雪崩面积较大,接近时无法摆脱,可以在附近找个掩体,比如岩石,躲在后面;无所依靠时,身体前倾,用手捂住脸,防止冰雪涌入喉咙和肺部造成窒息,也便于雪崩停止后手部动作。

紧紧抓住山坡上任何稳定的东西,比如直立的岩石。即使你陷入其中一段时间,冰雪最终也会耗尽,然后你就可以逃脱了。

如果被雪崩冲下山坡,要尽量爬到雪堆表面,平躺,以爬行的姿势在雪崩面底部移动,休息时尽量在周围建一个大洞穴。尽量在雪凝固前到达地表。扔掉你不能放弃的工具箱——它会阻止你被挖出来。省点力气,听到有人来就喊。同时以俯卧泳、仰泳或狗爬的方式逆流而游,逃离香雪溪边缘。

被雪埋的时候,静下心来,让口水流出来判断一下上下,再努力挖起来。逆流而上时,你可能要用手挡住石头和冰,但你必须努力爬到雪堆表面。

如果爬不出雪堆,就要减少活动,减缓呼吸,保存体力。根据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75%的人在被雪掩埋35分钟后死亡,只有3%的人在被掩埋130分钟后获救。所以尽可能的自救,冲出雪地。

雪崩过后,人们被埋在雪下,几乎与外界隔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越来越冷。当人体的核心温度(内脏器官的温度,不是体表温度)下降到32度以下,人体的这一部分就会停止工作,人体会首先保证心脏的工作,所以四肢的温度会先下降,所以四肢埋在雪下会感觉麻木,然后其他器官开始降温。如果外界依然寒冷,最终,超过十五分钟后,寒冷就会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主案雪崩就像战争一样,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有很多与雪崩有关的战争。

古代北非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军事强国,叫做迦太基帝国。后来由于利益冲突,这个帝国与地中海北岸的罗马帝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奉命远征罗马帝国。他指挥着38000名步兵,8000名骑兵和37头大象,绕过西班牙和法国,在10的终点越过了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由于汉尼拔缺乏雪崩常识,他的部队在阿尔卑斯山被雪崩冲昏了头脑,损失惨重。一万八千名士兵和两千匹马牺牲了,几头非洲象也埋葬在雪海。

近代,法国皇帝拿破仑准备入侵被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隔开的意大利。拿破仑比汉尼拔聪明得多。他首先派间谍到山里侦察。间谍战战兢兢的回来说:“也许会过去,但是……”。拿破仑立刻阻止了间谍说下去:“越久越好,不要有但是。马上去意大利!”1796年,拿破仑亲自率领4万大军,排成30公里的长蛇队形,从西北向东南穿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尽管拿破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阿尔卑斯山的雪崩还是埋葬了近千名他的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和奥地利在阿尔卑斯山的特洛尔地区作战,双方死于雪崩的人数不下4万。双方经常故意用大炮轰击白雪皑皑的山坡,制造人工雪崩来杀伤敌人。后来,一位奥地利军官在回忆录中感叹:“冬天的阿尔卑斯山是比意大利军队更危险的敌人!”

科学研究2065438+2005年2月3日,瑞士冰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日在瑞士锡永附近的瓦莱德拉西翁河谷(Vallee de la Sionne Valley)使用炸药引发了一场大规模雪崩,希望能够研究和预测雪崩事件。

照片显示,大量的雪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冲下山坡,而科学家在雪崩附近的掩体中观察到了它。研究人员还利用地震传感器记录可能引发雪崩的地面振动。同时,摄影师还捕捉到了雪崩现场,以方便与地震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评估雪崩规模。此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雪崩前、中、后的雪温数据。

科学家希望了解更多关于雪崩形成的知识。他们认为平板雪崩是最致命的雪崩,会导致大量积雪迅速崩塌。最大的雪崩是粉崩,时速可达300公里,雪量可达654.38+00万吨。

重要事件根据尼泊尔* * *公布的数据,自1953,人类首次登上世界之巅,* * *已有4400多人登顶,约250人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遇难。

2012 2月11日,科索沃、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三国交界处的莱斯特里卡村发生雪崩。到12年2月,雪崩已经造成10人死亡。

2012月17日,43岁的荷兰王子约翰·弗里索在奥地利西部小镇莱希滑雪时被活埋了大约20分钟。弗里索王子获救时已不省人事。2月18日,荷兰* * *发表声明称,2月18日,弗里索正在医院抢救,仍有生命危险。

2012年2月20日,美国华盛顿州史蒂文斯山口附近发生雪崩,造成3人死亡,8人失踪。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场距离西雅图130公里,是华盛顿州最受欢迎的户外娱乐场所之一。

2012年3月3日,20多名滑雪爱好者在中国黑龙江省五常市大头顶子山滑雪,意外遭遇雪崩。一个叫“007”的滑雪者死了。这位遇难者是中国滑雪史上遭遇雪崩的第一人。

2012年3月6日,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三个偏远村庄遭遇雪崩,截至3月6日,已确认42人死亡。

2012 3月21日中午,新疆阿图什4名男子结伴在和静县和静镇查汗通古村冬季牧场附近的山沟里拾鹿角,遭遇雪崩。附近两名目击者向和静县公安局报警。当地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上山救援。截至3月27日,救援工作已持续六天,近130小时,仍无失踪者消息。

2012年4月7日,巴基斯坦北部锡亚琴冰川发生雪崩,地点在一处军营附近。当时报道雪崩造成135人被埋,其中巴基斯坦士兵124人,平民11人。雪崩造成的积雪面积1平方公里,厚度约21米。4月8日,又有4人被发现埋在巴基斯坦北部受雪崩影响的地区,使这场灾难中的被埋人数上升至139人。

2014珠峰雪崩

2018年4月14日凌晨,尼泊尔珠穆朗玛峰南坡发生雪崩,造成15人死亡。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以来,世界屋脊上发生的最致命事故。

雪崩发生在一个被登山者称为“爆米花田”的区域。它靠近南坡以险著称的昆布冰川,是从大本营到海拔5943米的1营地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