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宋江吗?
北宋宣和元年(1119)至三年间,宋江聚集在梁山公园(又名梁山龙。今山东省梁山和运城)起义,反抗政府和政府的镇压。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对外出钱求和,对内任意搜刮。农民遭受重税和剥削,导致流离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领梁山泊,招募叛军,聚众起义。宣领兵攻下和硕(泛指黄河下游的南北地区)和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益都),在青、齐(今山东济南)和(今山东鄄城)之间转战,攻下十余县市,惩治贪官,杀富济贫,蓄势待发。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赵霁得知亳州的侯猛“赦降”,下旨招安,未果,便命亳州的曾霄云引军商议。宋江避开阵势,从青州引兵南下,到了益州(今山东临沂),在那里与官军周旋了十余年。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顾邳以东镇),再从沭阳(今江苏省)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知府张叔夜派使者探听起义军方向,得知宋江率领十余艘巨船逼近海边,于是多募敢死之士埋伏在城附近,并派轻兵诱战海上。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中了埋伏,船只被烧,退路被断,兵败被俘,起义被镇压。
据史家考证,宋代惠宗宣和年间,确实有宋江率领的阿良山伯起义,但不像《水浒传》里写的108将领,没有那么多生动、戏剧性的场面。
宋江起义的导火索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梁山泊整个八百里水域“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香蒲的人,都要按船的大小缴纳重税。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被当作小偷来处罚。贫穷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以来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在宋江等人的带领下,他们铤而走险,荷枪实弹,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拦住前来镇压的官兵。宣和元年(公元1119),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布起义。
据史料记载,宋江起义军主要领导人有36人。他们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衡、胡(水浒传中的胡)、李俊、华容、秦明、李悝、雷横、戴宗、李悝。由于史书没有记载,宋江叛军总数估计有近万人。《水浒传》写的梁山好汉有108个,是小说家虚构的。作者有施耐庵和罗贯中等。“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尊,加七十二人之名”,从而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以迎合民众喜好,朗朗上口,易于传播。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读者不要把它当成真实的历史。
宋江起义军正式宣布起义后不久,便离开梁山公园,转战山东、青海、河南、河北。据史书记载,这支义军“横行和硕、东京,官兵数万,无人敢阻。”大约两年后,宣和三年(1121)二月,宋姜怡俊从江苏沭阳乘船进攻海州(今连云港),被海州知府张叔夜派出的伏兵包围,损失惨重,切断了退路。在这种绝境中,宋江不得不带领众人投降,接受朝廷的恩宠,成为宋朝忠臣的一部分。后来宋江部是否去江南为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宋江的部队去方腊的可能性更大。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一百多年来,宋三发生过数百次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只是规模和影响较小的一次。但到了南宋时期,出版了《宣和遗事》,对宋江起义的历史进行了浪漫化和故事化的讲述。明初又出现了《水浒传》,把宋江起义的故事描写得更加生动感人,从而使这场原本规模不大、影响不大的农民起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家喻户晓。
另外,施耐庵《水浒传》的真实背景是方腊起义,假借宋江之名,只是“拉拢”的伏笔,用于关键时候自保。《水浒传》后三十章是施耐庵的弟子罗贯中写的。罗贯中虽有三国之才,但仍不及其主。所以后30章无论是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甚至是诗歌,都与前作相去甚远。施耐庵之所以弃笔而走,把后30章留给弟子,正是因为他写农民起义触怒了统治阶级,被捕入狱,叫弟子继续写这本书。剧情被宋江等人接受,他为朝廷卖命。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