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柳下惠能坐得住。历史上的柳下惠真的是这样吗?

说到柳下惠,“坐不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历史上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

一是记载在元代学者胡秉文的《纯粹求索》中:相传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柳下惠借宿斗门,恰逢一位美女无处栖身。面对寒夜中瑟瑟发抖的弱女子,柳下惠是如此的善良,他坐在他的怀里,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她盖上御寒。两人整晚都循规蹈矩,没有任何超出礼仪的行为。

其次,在元末陶的《辍耕录》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国门过夜,一女子来投宿,恐冻死,坐在怀中至天明。”

第三,在一个多雨的夏天,柳下惠访友归来,为了避雨,他急匆匆地闯进了一座古老的寺庙。突然,我发现一个年轻女子一丝不挂地在庙里晾衣服。柳下惠急忙跑出去,来到庙外的槐树下。无论寺庙里的女人们如何邀请他,柳下惠都拒绝回到寺庙,坐在槐树下,直到雨停。后来被传为“柳下惠坐怀(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

那么,柳下惠坐以待毙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首先,“静坐”是一个历史故事和传说,在所有正史中都没有明确记载。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的毛恒之手。他在注释项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其中提到了柳下惠“静坐”的传说。

通过一段时间的演绎和完善,故事清晰地记录在元代。但无论是“纯求”还是“弃耕”,都只引用历史传说,不注明出处。《纯粹的寻求》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是胡秉文专门为接受启蒙教学的孩子编写的。主要讲述著名历史人物学习、做事、做人的故事。

其次,如果柳下惠真的与“坐而不乱”有关,那么是谁公开的呢?

不应该是柳下惠。虽然两人一夜无事,也没有什么越轨行为,但是两人独处一室,相拥取暖。柳下惠也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人。恐怕那个肮脏的女人是无辜的。况且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春秋时期。柳下惠是个正直的人,绝不会公开这种事。

也不应该是那个女人。她会毁了自己的清白,揭露这个丑闻吗?除非她是个傻瓜。

况且“坐不住”是没有办法证明的,如果说出来,只会是雪上加霜。

既然双方都不可能说什么,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静坐)

第三,在当时的情况下,柳下惠有很多帮助女性御寒的方法,不一定要“坐以待毙”。

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颤抖的女人抵御寒冷。比如出门借衣服等物品御寒。再比如,生火,两个人边取暖边聊天,既能缓解漫漫长夜中的寂寞,又能抵御寒冷。为什么不呢?为什么非要用“抱臂而坐”这种尴尬多变的方式?

当然,我们并不怀疑柳下惠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如果他真的处于“坐怀”的境地,我相信以他的性格和决心,一定会“不乱”。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三国时期,曹操想陷关羽于不义。他曾经把刘备的妻子和关羽关在一个房间里,但是关羽一心要保护她嫂子,拿着刀站在门前。关羽坦荡的君子行为让曹操深感佩服。

那么,在柳下惠的身上,为什么会有“静坐”的传说呢?

我们必须看看柳下惠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剧照)

柳下惠,字瞻火,谥惠,春秋时鲁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柳下惠,后人称之为柳下惠。

长期以来,柳下惠一直被视为做人的道德标准。这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圣人,得到了孔孟的高度赞扬。在《论语》中,孔子称他为“失圣”。而孟子则直接称柳下惠为“圣人之和”。他说:“圣人是永生之师,伯夷和柳下惠也是。所以,闻博一之风者,固执而忠厚,懦夫而坚毅;在柳下惠听到风声的人,都是薄扶屯的,都是轻佻的。”

柳下惠会成为世界的道德楷模吗?

这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为官正直。《论语》说:“柳下惠为师,三世。”有人劝他离开,“我想我可以走了。”柳下惠问:“为什么不直接去为人们服务?”你在为别人做事的时候为什么要去你父母的国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鲁做监官的时候,因为廉洁奉公,执法公正,难免被人羡慕,三次被罢黜。但是,柳下惠不同意,认为只要你坚持走正道,做事情,无论你在哪里做官,你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免职。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柳下惠的“直”不仅表现了他为官的高尚品德,也体现了他内在的伦理道德。而且这种品质和气节是与生俱来的,流淌在血液里,不会随着外界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而改变。

正如孟子所评论的:“柳下惠不与三公交换信息。”。难怪孟子称柳下惠、孔子、伯夷、伊尹为“四圣”。

既然柳下惠被贴上了圣人的标签,儒家就需要这样一个道德榜样和楷模,让后人敬仰和学习。因此,就有了柳下惠“伸开膀子坐着”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