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如何连接中国和泰国?
在古代,在泰国,有许多由各民族建立的小国,这些小国大多与中国有朝贡关系和贸易往来。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三国时期,吴栋派遣朱茵和康泰到阜南(今柬埔寨),而且“经过的国家有几百个、几十个”。回国后写了《府南异物记》,康泰写了《吴外国传》,其中提到了当时泰国受府南控制的许多小国,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是邻国金(又称)和通松(又称滇)。黄金周边国家的政治中心在泰国中部。暹罗罗湾古称金麟湾,因黄金邻国而得名。
公元6世纪下半叶,在今天的泰国南部出现了宋卡、潘潘、戈罗、琅琊秀、罗罗菩提等一些小国。这些国家虽然独立,但都通过海上航线与中国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皇帝命常浚、王前往红土国,携带大量丝绸和各种丝织品献给宋卡国王。常俊等人从南海郡(今广州)乘船起航,沿今越南海岸线航行至泰国南部海岸,从泰国湾至马来半岛。宋卡王派出30艘船去迎接隋使节。回国后,宋卡国王派他的儿子那谢加和常军一起回访中国井贡品。
到了唐代,罗罗卜地已经成为泰国湾沿岸的重要国家,统治着泰国湄南河下游以佛教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据《新唐书传》“投和平,在镇拉南,离广州西南百日甚至...没有税收,人民或多或少地从土地上有所损失(损失:付出)...人们像马一样骑,没有马鞍(dí,马缰),绳子穿过脸颊(jiá)...在贞观,使臣都是带着金字信来的。据了解,它在唐代就与中国有海上交通和朝贡贸易关系。从史料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罗罗卜地文化高度发达,尤其是佛教,相当流行。正因为如此,佛教仍然是泰国佛教的中心。
居住在湄南河上游的泰国部落最初由真腊控制。13世纪,趁着真腊的衰落,泰国人在泰国北部扩张,把属于米è家族的民族排挤到山区,逐渐在湄南河流域定居下来。公元1238年,泰国首领摩诃柴猜那的后裔坤邦克郎道建立了以素可泰为中心的素可泰王国(元史称“暹罗”),史称素可泰王朝。
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还出现了以清迈为首都的兰那泰王国和以帕瑶为中心的帕瑶王国。中国史书称兰那泰王国为“八百媳妇之国”,因传说国王有八百妻,各有一村而得名。根据泰国历史传说,兰纳泰国国王莱蒙合并了附近的几十个泰国部落,建立了以风景线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国家,并继续向南扩张。公元1292年,征服了以南本为中心的蒙古人的哈里本猜王国(中国史书称女王王国),以清迈为首都,国家越来越强大。1338年,拉那泰吞并帕瑶,成为泰北强国。直到19世纪初才被南方的暹罗合并。
素可泰王国在昆拉马干亨国王时代继续向外扩张。到13年底,其势力已经扩大到整个湄南河流域,成为统一的势力。素可泰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元朝近百年间,素可泰向元朝派遣使节多达12次。据说,在昆拉玛干亨国王统治时期,素可泰邀请中国陶工在泰国宋家罗开窑烧制陶瓷,其产品一度畅销东南亚各地。公元1282年、公元1293年、公元1295年,元朝廷曾三次派遣使节访问素可泰。公元1378年,苏霍伊被南方新崛起的大城王国征服,公元1438年被其完全吞并。
大城府(或“大城市”)王朝正好是中国的明清时期。在明朝历史上,大城被称为“暹罗”或“匈奴”。公元1377年,明朝正式授予这个国家的国王“暹罗王”称号,从此中国史书称之为“暹罗”。15世纪以来,大城府国力逐渐强大,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国王还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专门运载货物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据中国史书记载,从1370年到1643年,明朝使臣访问大城19次,暹罗使臣争夺112次。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两次访问暹罗。不难看出,明朝是中国与暹罗友好交往的黄金时代。
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清朝统治了中国200多年。在此期间,暹罗经历了大城府王朝,随后是吴立王朝和曼谷王朝,中国和暹罗的关系仍然非常密切。200年来,暹罗曾44次向清朝派遣使节。清政府还奖励米商在暹罗卖米。暹罗在纳莱国王时代(公元1656 ~ 1688年)组织了专业船队与中国进行贸易,暹罗的各种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的许多港口。
暹罗盛产柚木。柚木质地坚硬,不易腐蚀,是珍贵的造船材料,且成本低廉,所以在18世纪,暹罗成为华人的海外造船中心。公元1722年,为解决东南沿海严重的粮食短缺,清政府要求暹罗将30万石运往福建、广东、浙江沿海港口出售,不仅给予免税优惠,还实行奖励制度。这一时期,中国的货船络绎不绝地驶往暹罗,在湄南河上,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的货船排成长龙行驶,载重从200吨到600吨不等。有多达150艘船靠泊在湄南河码头卸运大米,船长约2里。可见当时中国与暹罗的大米贸易是繁荣的。暹罗大米的大量进口,不仅缓解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粮食困难,突破了海禁,促进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也突破了中国人被禁止在暹罗造船的刻板印象。18世纪到19世纪之交,中国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帆船都是在暹罗建造的。由于它的船头没有像中国建造的船只那样有识别省籍的漆标,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头船”。据统计,公元1812年,中国人在暹罗建造了136艘帆船,其中82艘从事暹罗与中国的贸易。
生活在暹罗的华人不仅在暹罗为中国造船,还为暹罗国王的造船厂造船。19年的20世纪20年代,英国东方学者克劳福特(1783~1868)率领外交和贸易代表团访问泰国和越南的宫廷,并于1828年出版了《暹罗和支那宫廷日记》。在这本日记中,克劳福特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记录:“在暹罗国王拥有的造船厂,每年有六到八艘大型商船下水。码头上的领导主要是瓷器工匠,下面的工人通常是暹罗人。”西方人怀特(J. White)在《中国航海史》一书中写道:“暹罗造船的设计都是中国模仿的。”“暹罗不仅在船舶的设计和制造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在航海和驾驶技术的发展上也是如此。”“暹罗国王每年派几艘商船去日本,都是中国人开的。”
19年代期间,暹罗每年向中国进口大米数十万吨,胡椒6万吨,糖3万吨,苏木和象牙3万吨。铅、锡和其他货物。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是暹罗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年贸易额为614000泰铢(76756英镑)。当时,西方人都承认“曼谷实际上是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中心港口”,“曼谷是继加尔各答和广州之后好望角以东的第三个重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