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历史精品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迅速提高教学能力。大家参考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我对高中历史优秀教学的反思给大家,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反思1中学历史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是因为教材过于复杂、笼统、枯燥,也是因为老师没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使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热情,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反思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一)反思课程观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固定的思维。这种现有的思维定势将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习惯和经历中。如果仍然用旧的教学思路来指导教学,那么新课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反思教学观念。比如高中新课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受湖南卫视《变形记》节目的启发,我在高中课堂开展了一次“变形记”活动,即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老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这种“蜕变”的教学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2)备课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高中历史备课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而制定这个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原有的经验来制定,还要思考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区别。两本教材对同一问题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当然,之前的经历并不仅仅是抛弃它。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新旧教材的差异,还要思考之前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三)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比如,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使用得当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轻质量,却重数量;内容轻,但形式重;还是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原来的“人灌”到“机灌”等等。反思这些不良现象,说到底就是忽视了教学中的有效性。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反复思考所用材料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否则,我们应该增加需求,而不是增加过剩。只有经过充分的反思,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服务于课堂。
二、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复习”,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反省和探究。因此,反思性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掌握整个反思性教学过程。
(一)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反思性教学以发现教学问题为整个过程的起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不应该是对自身教学状况的简单反思,而是一种自省的心态。
2.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自省发现的问题,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这给了老师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创造性地思考,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所以每节课都要打坐。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课件中插入了《复兴之路》(央视专题片)中的三段话,事实证明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也进一步思考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什么时候在课堂上播放比较合适?节目结束后可以问什么问题?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需要多久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反思性教学的第一步。
(二)积极改进为重点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后,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相应调整教学方法。鸦片战争的教训,在发现上述问题后,我意识到视频要在合适的时间播放,内容要与课堂相关。经过反思,对教学做了如下改进:在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之前,放映了一段五分钟的东西方形势分析录像。一是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时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更加直观,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同时,在观看视频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19世纪,从英国到达中国需要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会爆发战争?以视频为直观感受,学生稍加整理后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思考。
(3)以有效实践为立足点
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主体,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在下一次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客观反思,形成更高效的方案。所以,反思型教师和操作型教师是有很大区别的。操作型教师喜欢问“怎么样”,只关心教学结果,而反思型教师更关心“为什么”,试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比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一课,一开始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一些隐性问题的挖掘。经过反思,我给学生留下了以下问题: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印刷加速了知识的传播。”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给了欧洲国家资产阶级发展如此巨大的推动力,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发展却如此缓慢呢?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坚持不懈是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问题,需要长期坚持。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调整、实践、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会”,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反思性教学”在此背景下走进了高中历史课堂。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反思性教学的内涵,然后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思考了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反思性教学不是万能的。本文正是以反思性教学为例来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反思2“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只有通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思教学:
第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总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既促进了学生的好方法、好想法,也是对他们的欣赏和鼓励。同时,这些有价值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前要认真反思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高一,由于高一和初中历史在体系和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高一新生一开始普遍感觉历史特别难。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学习,很多学生觉得学历史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我说的很简单,学生还是不懂。”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反思自己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原有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循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近代史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CAI动画和录像。例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信息,简化抽象问题,使静态理论动态化,从而变难为易。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讲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和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要及时捕捉和重组课堂上这些细微之处所透露出的信息,还要借机引发学生的讨论,这会给学生带来一堂精彩的课和一点自信。要利用课后反思进行捕捉和提炼,既为教学和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又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给人鱼,只为一餐饭;授人以鱼,终身受益!”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他们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反思3回顾高三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班主任很着急,班主任的工作很复杂。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高三教师,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当然也暴露了很多新的问题。下面简要介绍这两个方面。
1,教材待遇。个人感觉这几年的高考有很大的回归课本的倾向。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所以高考取得好成绩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如何彻底理解教材呢?我认为,第一,要“薄”读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研读大纲、考试说明和近期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章节和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强调整体知识,突出主要知识和重点知识,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建构体系,激活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增强终极解题能力。
2.方法指南。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近年来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是逐渐摆脱死记硬背的知识考试,转而充分利用小说材料设置思维情境,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图很明显。实现在短时间内突破阅读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所以除了常规教学,我更注重实践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表达语言粗糙、不充分、不严谨的情况,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回答中理解“如何高考”、“如何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
3.存在的问题。首先,对高考方向的研究力度不够。没有注意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选择,“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和鉴别。其次,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前松后紧。知识太多就有点太盲目和草率了。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冲刺的时候,没有注意教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下,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科目的方法。
总而言之,这一年,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对我来说,一年的高三教学更多的是一种锻炼,一种提高。
对高中历史优秀教学的反思4说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考试,很多老师都会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题,可最后还是能看一眼试卷。真的是“千里之外,十万八千里。”虽然每年都有同样的感叹,但是我们历史老师还是要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
19xx开始教高三历史,考了两年3+2历史高考,八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经验不能和老教师比,知识不如很多“研究生”。但是经过近十年的高三锻炼,特别是近几年在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学习中,认识了一些省内的文化研究专家,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高三教学局限性和后期复习的拙见。
第一,过于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在“本本主义”中。
我们很多老师认为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的内容,强调老师的教学要“来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科书化的观念,已经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几本教科书往往被认为是万能的,认为只要掌握了所有的教科书知识,就没有高考应付不了的事情;真的不行。还有一个复习资料可以参考。众所周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互相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个人在20xx年上半年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连我都不想用了,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东抄西抄的。
二、过于局限于课堂,教师盲目“填鸭式”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采用“讲座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往特征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历史知识,即使最后讲到了,也无可非议。如果我们翻看一些老教师总结其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不难发现,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可以说是单一的叙事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了,但是我们很多老师还是满堂灌。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太局限于学校,忽略了社会阶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局限在课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地方,尤其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的、真实的、生动的、丰富的史料,是历史课外学习的独特优势。所以历史学习要把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社会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的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是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社会课堂上学习的。
四是过于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历史功能。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直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为了真正达到测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从事社会活动能力的目的,有必要将传统的封闭式考试改为现代的开放式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信心增强,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巩固历史主要知识。20xx高考使用新教材,按专题组织,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直观上大大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容易造成学生记忆困难甚至混乱。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通史的复习要适时加入。第二轮复习,一般历史文体要辅以热点问题。学生只有对一定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根据教学指导,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xx省高考将以教学指导为主,参考课改领域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导向,优化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成为我们20xx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和训练。新课改的意识会更加开放,新的问题很可能出现。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训练,比如情景、文史常识、研究性学习、辩证理解等题目。
4.适当解释一下安徽省的历史文化底蕴。20xx高考综合文将独立命题。可以发现还有一些题目是考察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我省有可能借鉴。
5.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两种材料在阅读中比较混乱,一种是文言文,一种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训练的时候要加大阅读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三要素(尤其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据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介绍,有学生回答了32道“指出唐代科举制度与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性”的题,但实际回答的是宋代的科举。显然,他们没有理解“测试什么和如何测试”的问题。
6.关于培训和评估。训练题目应遵循考试内容不得超出考试大纲范围的原则,设计风格应符合考试大纲的例题,并采取公正和责无旁贷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具体方法是收集整理课改专区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的高考模拟试题。也可以参考考试大纲的例题,自己设计题目。要加强对考生应试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比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简洁凝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点评时要鼓励学生合理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规范、精炼。他们要研究高考的方向,总结命题的规律,总结做题的技巧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