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一直玩得开心的名人?
志向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层次。从李白和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志向,感受到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先来看李白的《早放白蒂城》(《送别白蒂,江陵一日可还。两岸猿猴止不住哭,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因政治原因前往夜郎途中,在白帝城突然接到赦免的消息,乘独木舟返回,路过江陵时所作。被贬是李白的人生境遇。此时的他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期,但要他充满野心和信心地“彩云送别白帝,一日而归”,实属不易。探寻李白一生:四川长大,5岁学道术,10岁观百家...他一生的目标是成为皇帝的老师,并有很大的抱负。所以他受到政治降级的挫败感相对更大。他40岁进长安见唐玄宗时,自以为神通广大,一定能得到皇帝的妥善安排。而鲲鹏的野心却难以施展,只能感叹“路阔如青天,我不能独出”(《三难行诗二》),是一种强烈的人才失败感。然而,他仍然自视甚高。用杜甫的诗的话说,就是“天子呼不上船,自称酒仙”(《饮酒之歌》)。所以,晚年的李白虽然屡遭贬谪,但他的诗字里行间依然表现出高远的志气,不落青天;虽然在人生的低潮期,我从未放弃理想,被放逐,但我从未放逐自己的气节和胸怀。李白身上体现了“呵,我怎能对达官贵人卑躬屈膝,谁也不会吃亏”的傲气(《梦里登天目山》),“长笑出门,我们是蒿人吗”(《南岭子弟进京》)的自信,“总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一难三首》)。他以诗和酒为伴,以山水为友。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动态的。从李白开始,经过杜甫、白居易等人,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到了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为人处事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苏轼不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而且在书法、绘画、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性。苏轼的人生境界不像唐代李白那样偏执,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主要是顺应自然。这一点在苏轼和佛印和尚的对话以及他自己的诗歌中都有体现。
“心如灰烬之树,身如未拴之舟。听说你一生大有成就,黄州徽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在事业达到巅峰后跌入低谷。44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人生发生重大转折;“黄州、徽州、儋州”,他的一生经历了这样的三次放逐,可谓处境悲惨。然而,这从未摧毁他的意志。苏轼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自我调整,以苦为乐(《岳阳楼记》)。在生活艰难的时候,苏轼依然潇洒自如,真正体现了一代儒生的风范。苏轼早已看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故古难成事”(水调中秋),所以他还能发出“一场烟雨将终其一生”,“回家,必无阴晴”(《三月七日胡莎路遇雨》)和”。苏轼形象地体现了宋儒“动静结合”(《学略》)的修养境界,也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毋庸置疑,苏轼应该属于天地境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总之,从唐代到宋代,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可以发现唐代重视功名,不太重视道德修养;到了宋代,文人开始把成就和精神修养并重。唐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并存,才是知识分子的健全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永远是健全人生的保障。无论是在牢狱中,还是在顺境中,我们都应该尊重live high的尊严,永远不要失去志向,这是今天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