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板栗疫病?

(多毛栗疫病)

(李)据

又名栗疫病、树干疫病。它于1904年在美国首次被发现。由于美国板栗是一种高度易感的树种,在随后的20年里,美国各地的板栗林遭到毁灭性破坏。病枝干枯死亡后,根株上又长出新的枝条,很快长出的枝条又被感染,导致美洲栗变成了一丛灌木。后来,这种疾病出现在欧洲。虽然欧洲栗子没有美国栗子那么容易受到影响,但是法国、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也损失惨重。中国板栗和日本板栗是抗病能力很强的树种。但我国板栗品种间抗病性仍存在较大差异。该病在中国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和广东都有发现,在一些地方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栗幼枝的树干表面光滑,受害处产生浸满水的黄褐色病斑,圆形或不规则,略凹陷。之后病斑不断扩大,环绕枝条一周,导致病斑以上部分死亡。春末夏初,病部皮下生出桔红色疣状的间质,潮湿气候下产生桔红色分生孢子角。秋天过后,疣形的基座变成暗红色。在老枝上,病斑不明显,但病部逐渐增大,略呈梭形,树皮纵向裂缝中产生桔黄色或暗红色疣座。病皮下常可见白色至黄褐色的扇形菌丝。病原体是寄生胚乳。病原体的无性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在中国南京,该病每年3月底开始出现症状,7-9月病斑迅速扩大,10结束后逐渐停止发展。严重的病害通常是由于立地条件差、管理不善或栗瘿蜂等害虫导致树势下降,从而降低栗树的抗病能力。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在美洲栗和欧洲栗的病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①抗病的亚洲栗与美洲栗或欧洲栗杂交,育成了一些抗病的杂种。②躯干注射全身性杀菌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③65438-0967在法国发现一株致病菌弱毒株。用弱毒株接种病树,可以将病组织中的强毒株转化为弱毒株,从而使病树恢复健康。然而,这三种方法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国板栗疫病的防治方法是: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板栗林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时刻注意修剪病枝,砍伐病树,减少传染源;发病初期刮掉患处树皮,涂上401抗菌剂,抑制病变扩大。

竹属

(贾良智)

学名:细美人蕉。中等竹子。地下茎与竖井结合。秆细长,直立,丛生,尾尖长,下垂或攀援;节间长,表面硅质粗糙;秆壁薄,节平坦。分枝众多,丛生,粗细接近相等。竿箨早落下;鞘背含硅质,粗糙,向外膨出为靠近顶端的横向圆形隆起,外缘基部向下延伸,近半圆形;瓣直立,基部两侧向外延伸成窄耳。花枝细,生于叶枝顶端。几个假小穗,生于缩短的轴的每个节上,由轴基部的鞘苞片支撑;小穗包含1个完全小花;小穗轴在第二颖片和不育外稃下不成直线,在完全小花后向上延伸,呈多刺状,顶端有退化小花;颖片2片,不育外稃1片;有完全小花的外稃背面有一个中间脊,内稃顶部只有一个中间脊;3片浆片;雄蕊6枚,花丝分开;子房无毛;花柱纤细,柱头2裂,羽状。(见图)果实未知。竹笋在夏天出现。雷竹属已知1种,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蒙自、屏边、金平和新平。常见于海拔900 ~ 1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或灌木丛中。稻草用于编织,也是制作乐器和笛子的好材料。

细竹

北京林业

(北京市林业局)

(范继洲)

根据1977至1981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北京市森林面积为1438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1%,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92.07万立方米。北京的树种主要有山区的侧柏、落叶松、栎类、山杨、白桦、刺槐、紫椴、复叶槭,平原地区的杨树、柳树、榆树、槐树。

历史上,北京曾经覆盖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直到唐宋时期,仍是“峰美枝秀,林木森茂密”,“五谷丰登,材优木美,应有尽有”。对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始于晋代。晋海陵王准备南侵,需要大量木材在通州(今通县)建造海船。元朝建造大都城所需的木材大多来自西山。元三年(1266),永定河西山金口开凿运河,直达大都城。因此,西山的森林破坏比较严重,俗称“西山吴,大都灭了”自明代以来,由于进一步砍伐和砍伐森林,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到1949,全市天然次生林2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

自1949以来,北京林业发展迅速。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小清河、沟厝河上游山区,森林面积达到654.38+0.3万公顷,其中次生林7.9万公顷,人工林56543.8+0万公顷。平原地区林木9833.2万株,农田林网面积基本达到28.9万公顷,占平原农田面积的84.8%。在潮白河、永定河、雁栖河与白河之间、南口、康庄等重点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连接城区和山区的主要干线公路,北京等城市拓宽了绿化带。并建立百花山和嵩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到1983,市区公共绿地2798公顷,草坪37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4平方米。

北京有林业局和林业调查队。全市有国有林场26个,国有苗圃9个。还有绿色森林经营公司、优美环境服务公司、花木公司、森林工商联合公司。北京农业科学院有一个林业和果树研究所。北京农学院和农校都有林业系。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陈罗幼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原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合并)与河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组成全国重点林学院。位于北京。原名北京林学院,19S5更名。李、胡仁魁、严、沈国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基础,以理、工、经、管、社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大学。有林学、风景园林、水土保持、林业经济与信息管理、森工与基础、社会科学、外语教学、研究生、干部培训、函授等11个系(部)。林学、森林保护、森林生物学、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林业经济、财务会计、林业信息管理、木材加工、林产化学与林业机械等。

北京林业大学实行学位制度。除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外,还有14个学科可授予硕士学位,7个学科(森林管理学、森林生态学、水土保持学、造林学、林木育种学、园林植物与木材科学)可授予博士学位。

建校以来,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万人,研究生近200人,高级教师500余人,外国留学生40余人,函授学员2000余人。目前有全日制学生近2000人,研究生近300人,函授学生近1000人,还有大量的继续教育教师和各类短期培训学生。

北京林业大学现有教师58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23人,讲师205人,教师和助教225人。学校教师按学科划分为50个教研室和15研究室。其中,树木生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遗传育种学、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森林管理学、造林学、景观规划与设计、水土保持、木材学、森林经济学等为重点学科。承担了全国林业、森林保护、风景园林、水土保持教材委员会(领导挂靠单位)教材编写任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版社已编辑出版了35种教材。有古代园林史、西方园林史、园林艺术、园林工程、园林树木、花卉、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园林苗圃、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原理等教材140余种。,被国内同类专业院校采用。制作了40多种视听教材,翻译的《地球与生命》在全国发行。

全校有57个实验室和标本室。1983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森林生物学实验中心、植物显微中心、计算机中心和外语培训中心、电教中心、力学实验室、测试实验室和具有现代化实验测试手段的人工气候室,为教学、科研和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手段。自成立以来,已完成科研项目202项,其中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泥石流发生发展研究、预测预报、飞播植物群落固沙研究、人工选择抗污染树种和植物监测大气污染、无外加酸作催化剂的二元酸和二元醇的聚酯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等。,已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我国北方石质山区的造林技术、混交林、沙区造林、泥石流综合治理、城市园林格局分类、木材改性、森林化学灭火器等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三北防护林区自然资源与农业综合区划》1985获农业区划二等奖;《牡丹及牡丹花型演变与分类研究》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至1979;“北京西山地区适地适树研究”等3项,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78至1979;《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赞》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至1984;“三北地区防护林的经济效应”等10项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 ~ 1984;“Ti-59计算机在林业调查规划中的应用”获1983国家农委科技成果推广奖;“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研究”获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

学校还设有为全国林业院校服务的进口图书资料中心、林业经济教学参考中心和林业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校园占地50多公顷,拥有83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5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2300多种。学校有苗圃、花坛、温室、黄金厂、木材厂等13公顷。还有一个设施先进的运动场。北京西郊苗丰有65,438+0,000多公顷的实践林场,在华北石质山区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邀请了64位外国文化、教育、科学和技术专家和教授讲学,并举办了各种研讨会和培训班。此外,还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瑞士等10个国家的534名专家学者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同时,还派出86名教师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瑞典、奥地利、加拿大等国深造和攻读学位,74人出国访问、考察、讲学和学术会议,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系、美国华盛顿大学林学院、 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院,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林学院,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林学院,黑森州林学院。 学校编辑出版的刊物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林业教育研究》、《碑林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