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发展史

中国现代建筑概况

中国近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从1840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建筑呈现出中西风格交汇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占据数量优势,但影剧院、餐馆、客栈等娱乐服务建筑和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传统建筑格局,拓展人际活动空间,设置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在中国的建筑活动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租界城市,出现了外国领事馆、外国商号、银行、餐馆、俱乐部等洋楼。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现代民族建筑,实现了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和民族风格的统一。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近代建筑在数量、规模、类型、地域分布、现代化水平等方面都突破了近代的局限,呈现出崭新的姿态。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特征的复古风,以国庆工程10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融合现代设计手法和民族意蕴的广州风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建筑逐渐走向开放和兼容,中国的现代建筑开始多元化。

中国古代建筑

清代建筑

清朝(公元1616-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沿袭了明代的传统,但也有所发展和创新,建筑更加精美。

清朝的首都北京,到了明朝基本保持了原状。城内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内城的正阳门最为雄伟。继明朝皇宫之后,清朝的皇帝建造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是清朝建筑的精髓,包括宏伟的圆明园和颐和园。

在清代建筑的实例中,群体排列和装饰设计的水平已经达到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的造型处理和变化上有很高的水平。

在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仍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入和使用以及砖石建筑的进步。这一时期中国的住宅建筑丰富多彩,有很多灵活的自由式建筑。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非常繁荣。这些佛教寺庙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的传统单一风格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永和宫、承德等地修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

元代建筑

在元朝(公元1206-1368),中国是蒙古统治者建立的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基本处于衰落状态。大多数建筑简单而简陋。

元代都城(今北京北部)规模宏大,形制延续。明清皇城的规模——北京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元代太爷池山(今北京北海琼岛)万岁,留存至今,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于元朝统治者信仰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一时期宗教建筑兴盛。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

唐代建筑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宏伟、整洁、明快。

唐代建筑规模庞大,规划严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整体规划日趋成熟。唐都的长安(今Xi)和东方的洛阳都修建了巨大的宫殿、庭院和衙门,建筑布局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都中最严谨的。长安的故宫大明宫极其宏伟,其遗址面积是清明宫和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

唐代木结构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建筑构件包括斗拱、柱、梁等都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的建筑古朴、庄重、大方,色彩简单明快。五台山的北阁寺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多数宝塔都是用砖石建造的。中国现存的唐塔,包括Xi的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的千寻塔,都是砖塔。

造园术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所有的首都城市和地方名城都建有园林,中国的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荣的地位。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布局灵活,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形成奇妙的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掩映在山川之中,将自然之美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国的园林建筑包括宏伟的皇家园林和精致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以山水、花草、树木、庭院、廊桥、楹联等精巧布置,使山川充满情感,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类:治世境界、神仙境界和自然境界。

中国的思想是务实的,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反映在景观设计中,这是管理世界的境界。这种境界多见于皇家园林,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约有一半的景点都体现了这种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造园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标准,注重中国道家思想中强调自然宁静和修身养性的内容。这种境界在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中都有体现,比如圆明园的彭道瑶台,四川青城山的古道观,湖北武当山的南岩宫。

自然境界以写意为主,注重表达园主的感受。这种境界多体现在文人园林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府》。

中西园林的区别有:西方园林强调几何和数学原理,侧重建筑;中国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游客的美好感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从65438年到0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十多处名园。苏州园林大多占地面积不大,采用的是层出不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意趣和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装饰假山树木,布置亭台池塘,营造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其中著名的园林建筑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圆明园

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融合了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并借鉴了一些西方建筑风格。公园里的建筑很精致,虽然形状不同,很有趣。宏伟的圆明园于1860年被侵华的英法联军焚毁。现在,人们只能在废墟上想象这座名园的壮丽。

圆明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一般来说,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属园林,长春园和蕲春园(万春园),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大离宫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中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

圆明园不仅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宫廷园林,而且通过传教士的书信和报告的介绍而闻名欧洲,对18世纪欧洲自然景观园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又称宫室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彰显皇权威严,满足精神和物质生活享受而建造的一种巨大而宏伟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雄伟壮丽。

从秦朝开始,“宫”就成了皇帝和皇室居住的地方,皇宫也成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一直在扩大。它的典型特征是巨大的拱门,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彩色的绘画,精雕细刻的天花板沉箱,白色大理石桥台,栏杆,横梁和柱子,以及周围的建筑草图。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至上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用了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矮、小巧、朴素。由于中国的礼仪思想中包含着祭祖、崇尚孝道、重视粮食、祭祀土地神的内容,所以中国宫殿通常在左前方有一座祠堂(也叫祠堂)供皇帝祭祖,在右前方有一座国坛供皇帝祭拜土地神和粮神(国为地,粟为粮)。这种模式被称为“左组右舍”。古代宫殿建筑本身也分为两部分,即“前者是皇帝统治政府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后者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中国宫殿以北京的紫禁城为代表。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有9000多间房屋。周围是几米高的红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还有护城河。故宫的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紫禁城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制成的8米高的平台上,从远处看就像龚琼的仙女阙。建筑形象严肃、庄重、宏伟、雄伟,三大殿内部金碧辉煌。紫禁城的后半部分,即“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嫔妃居住的地方。干青宫、坤宁宫、皇家园林等主要建筑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多数建筑包括花园、书房、亭台楼阁和岩石,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自己的庭院。

由于朝代更替和战乱,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不多。除了北京故宫,还有沈阳故宫。此外,Xi安还有几处汉唐宫殿遗址。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死灵魂不灭的观念,中国古代人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什么阶层,他们都精心建造坟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陵墓建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产生了罕见而庞大的古代皇帝和皇后陵墓;并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渐与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流派融合,成为反映各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而建;也有一些建在平原上。中国墓地的布局多为围墙环绕,四面开门,四角建有角楼。陵墓前有一条隧道,隧道两侧有石人兽雕像。陵园里的松柏树木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给人一种肃穆宁静的感觉。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Xi市的骊山北麓,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以其雄伟的气势、高超的雕刻和工艺,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评价说,环绕秦始皇陵的著名兵马俑,连同它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完美的现实主义杰作,同时保留了很高的历史价值。

兵马俑

在陕西省Xi附近,有许多中国皇帝的陵墓。除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帝王陵,唐代18帝王陵。汉武帝刘彻陵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陵墓,也是埋藏珍宝最多的陵墓。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巨大,园内埋葬着17座英雄贵族墓。昭陵是地上和地下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唐代的精美雕刻《六骏图》。

明清陵墓

明清帝王陵是中国帝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

明皇陵主要位于北京昌平,即十三陵,是明朝建都北京的13位皇帝的陵墓。它们位于北京昌平县北部天寿山下的一个小盆地,三面环山,向南开阔。这些帝王的陵墓散落在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墓中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嫔妃、王子、公主和陪葬的宫女。

十三陵规模宏伟,景色秀丽,气势雄伟。它们是中国最集中、最完整的墓地建筑。其中,长陵(明朝朱迪)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最为壮观。发掘后发现,定陵地宫石拱结构坚固,周围排水设施良好,积水少,无石拱坍塌,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的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包括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100多位嫔妃。清陵中的主要陵墓建筑精美壮观。

宋代建筑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一个相对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使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的苍劲特征,变得纤巧美观,注重装饰。

宋代城市形成了沿街开店、以线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的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个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不再建造大型建筑,仅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深化方向的空间层次来衬托主体建筑,大力发展建筑装饰和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大殿和鱼塘飞梁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水平不断提高。这时候的砖石建筑主要是宝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的芬达,河北赵县的永通桥,都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到了宋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为主,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用建筑和人工营造的家居山水、山石、花草树木来表达一定的艺术境界。宋代的代表园林有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乐园。

到了宋代,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问世,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这本书的出版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明代建筑

从明朝(公元1368-1644)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大多继承自宋代,没有明显变化,但建筑设计和规划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象雄伟。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为后世所用:首都北京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城南京得益于明朝的规划和管理,清朝皇帝的宫殿也在明朝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建和完善。这一时期的首都北京在原有基础上重建,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部分。

到了明朝,我们继续大力修建雄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和城关要塞的许多重要地段的城墙都是用砖砌成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最高水平。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660公里。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达岭长城段、司马台长城段等艺术价值很高。

长城

这一时期,木结构的艺术和技术在建筑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官式建筑的形象更加严谨稳重,其装饰、彩画、装潢也日益定型。还有许多作品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如砖石、玻璃、硬木等。和砖已广泛用于住宅建筑的墙壁。

到了明代,中国的建筑布局更加成熟。南京明十三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范例。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十分发达,明式家具也名扬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在明代达到顶峰,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独特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寺庙

寺庙是中国的佛教建筑之一。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这些建筑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人对阴阳世界有着深刻的看法,有着崇尚对称、秩序和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结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先和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南北中轴线布局、稳定对称、严谨有序的方形建筑群。此外,园林式建筑的佛寺在中国也很常见。这两种艺术模式使中国寺庙不仅具有典雅庄重的寺庙氛围,而且充满了自然情趣和深邃的意境。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前面中路为山门,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山门的左右两侧。前面是天王堂,里面有四尊大金刚像,后面依次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和斋堂分别在中路的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隋唐以前,佛教寺庙一般都在寺庙前或房屋中央建塔。隋唐以后,佛寺普遍取代了佛塔,寺庙大多建有佛塔。

洛阳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代,是中国最早的官方佛教寺庙。寺庙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修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五台山的佛教建筑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座,其中著名的寺庙建筑有建于唐代的南禅寺和北居士。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寺庙建筑。北寺是中国不同时期建筑形式的集合。寺内的建筑、雕像、壁画、水墨被称为“四绝”。

衡山孔宣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北岳恒山悬空寺,是一座竖立在空中的寺庙,造型独特,上有危岩,下有深谷。这是一座极其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南3.5公里金龙峡谷西侧悬崖的山腰上。它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建在悬崖上的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北魏,历经唐、晋、明、清四朝修缮。整个建筑面向恒山,背翠屏风,壁岩无台阶,高楼耸立,是北岳恒山第一奇。

布达拉宫

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流派。喇嘛教的寺庙建筑以大佛堂、高堂和依山而建的建筑为特征。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佛教寺庙建筑。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了连续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而叠,雄伟壮观,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殿宇二十余间。正殿供奉着珍贵的12岁释迦牟尼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同时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此外,承德的“外八庙”和北京的雍和宫也是喇嘛教的著名建筑。

中国民居

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也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不同,当地的房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具有对称的布局。北京四合院分前后屋,中间的主屋体系最受推崇。它是举行家庭礼仪和接待贵宾的地方。每栋房子都面向庭院,由阳台连接。北京四合院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的具体体现,但庭院宽阔,尺度适宜,安静亲切,花木有序,是理想的户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的房子大多都是这种宽敞的四合院。

唐舞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房屋结构紧凑,多为多层,其典型的房屋是以长方形小天井为中心的厅堂。这种民居方方正正,结构简单,在南方各省分布较广。

闽南、粤北、桂北的客家人,往往居住在规模较大的群宅里,平面呈圆形、方形,由中央的一个单层楼堂和四周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的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树一帜。有方形、圆形、八角形、椭圆形等8000多座土楼,规模宏大,造型优美,科学实用,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居住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碎石、木屑建造单体房屋,再连成大屋,再建成厚实封闭的“防御性”城堡式建筑房屋——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征。楼里有水井和粮仓。遇有战事和土匪,一旦关了城门,就自生自灭了。如果被围困,食物和水将持续几个月。加上冬暖夏凉、抗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为客家人世代攻坚、繁衍生息的居所。

少数民族住宅建筑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如西北的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四周有院落;典型的藏族民居“碉房”外墙用石头砌成,内部为平顶木结构;蒙古人通常住在活动蒙古包里;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往往建造楼下露天、楼上住人的木构架干栏建筑,其中以云南傣族的竹楼最具特色。苗族和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通常建在斜坡上,没有地基。它由柱子支撑。这座建筑分为两层或三层。顶楼很矮,只有食物不能住人,楼下堆着杂物或者牲畜。

北方洞穴和古城民居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彩都各具特色。这里主要介绍有特色的北方窑洞和古城里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有许多窑洞。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墙上挖横洞,往往连几个洞,洞内加砖加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地、经济、省力,将自然和生活场景有机结合,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另外,中国还有保存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里有大量的古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都在1998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中原汉族古县城的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房屋、商店、寺庙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和特色基本保持不变。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和艺术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唯一一个将纳西传统建筑与外国建筑特色相结合的城镇。丽江古城不受中原建筑礼仪的影响,城内路网不规则,没有严密的围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池水流入墙壁和住户周围,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流、运河,垂柳刷刷的沿河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