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域西宁之旅西宁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茫茫高原雪域西宁之旅西宁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省会。西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这里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在商周时期被称为“羌戎”。“羌”指从事畜牧业的羌人,“戎”指从事农业的羌人。羌人后来成为汉族祖先的一部分。1923年在青海省湟中县卡月村首次发现的卡月文化,是古羌人的文化遗存。据测量,加贺文化距今约3000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加贺文化分布在东至甘肃、青海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边,北至祁连山脚下,南至阿尼玛卿山北。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文化遗址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当时羌人普遍过着定居农业为主的生活,畜牧业占很大比重,以狩猎采集为主。从随葬品的性别差异来看,男女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工。石器在加贺文化中被广泛使用,但它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在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西宁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汉武帝在此设西平阁,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为西宁府,西宁之名由此开始。西宁这个名字大概就是西方和平的意思。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守西宁,可从右控制青海,从左引甘肃、凉,从内屏蔽中原,从外限制羌、戎。西宁不仅战略地位重要,也是古代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都经过这里。

西宁地处内陆,海拔高,夏季凉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西宁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社区,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古迹。

路斯南路青海路

丝绸之路有南北两条路。青海南路自古就有,河西走廊畅通时,青海路作为辅路存在。河西走廊封锁的时候,青海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

公元四世纪前后,河西走廊出现了梁倩、侯亮、北凉、西凉等政权,相互争斗,相互称霸。频繁的战争使青海暂时成为丝绸之路的要道。东晋隆安三年(399),著名高僧法显取道西宁赴印度求法。这是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经青海下西洋的史实。魏晋南北朝、北宋时期,青海路是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青海路的主线是从今天的临夏到民和、西宁到青海湖的河湟古道,从青海湖经柴达木到新疆格强的仲强路。路线从甘肃临夏(贺州)出发,从民和县孤山进入青海,经乐都古城,经黄霞到达西宁,西至多巴,北转夏门,进入青海湖北岸。在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上,有一处吐谷浑王城遗址,是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中继站。商队在此稍作停留,然后向西进入柴达木盆地,穿过盆地进入新疆。丝绸之路青海路沿线大部分线路走向与现有的甘青公路、青新公路基本一致。

通天河唐僧遇险了。

西游记唐僧师徒取道青海、玉树去西域。玉树东面有一条通天河,意为通天之河。有“通天河据说是天河下游”的说法。通天河两岸山势陡峭,山谷迂回,水流湍急,是“海藏通途”的一大天然屏障。过去通天河上只有一个小渡口,有一首歌谣唱道:“通天河汹涌澎湃,要过如河的冰桥。”夏天坐牛皮筏过河是很危险的,船经常失事,人也经常遇难。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的时候,观音莲池的金鱼妖怪正在霸占河底老白鹳的水房闹事,祸害百姓。金鱼使用了一个技巧来冻结河水。唐僧师徒在冰上过河时,突然破冰抓住了唐僧。孙悟空邀请观音带走金鱼妖怪,救出唐僧。老巨人感谢孙悟空帮助他收复水怪府,并背他们过河。不到一天,他就走了八百里到达天河。最后,唐僧问佛祖,什么时候才能脱壳得到一个人体。唐僧一行取经回来,在河边遇到了老白鹳。老鲶鱼带着他们来到东海岸附近,问佛陀什么时候可以脱壳。唐僧一心取经,忘了帮老鲶鱼问佛。一气之下,老人抖了抖身子,带着师傅和徒弟连马一起掉进了水里。上岸后,唐僧将湿漉漉的经书晒在附近的一块大石板上,这块石板后来被称为“晒经台”。没想到石头上沾了好几卷“佛经”,尾巴也沾了。至今“本经”残缺不全,经书之言留在晒台。

婚姻通向美好的道路。

中原与西藏之间的通道,可能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只是到了唐代才在史书中发现。青海是进藏的必经之路,唐与吐蕃的交通大道穿越青海,到达拉萨。

在李唐崛起的同时,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上崛起,从三十二赞普弃宗赞(即松赞干布)开始日益强大。才华横溢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羡慕吐谷浑与唐的婚姻,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次向长安派出使节。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妻。文成公主入藏,揭开了唐藏关系的新篇章,开辟了唐藏大道。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唐蕃关系的主流是和谐共处和友好往来。已经有191名记录在案的使者。唐蕃古道成为唐蕃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唐蕃大道起于长安,经今水蓝、兰州转入青海,经民和、乐都、西平(山城)、林凡(今镇海堡)至湟源,沿羌水(药水)至库山、赤岭(日月山),经尉迟川(倒淌河)、库巴代、王小街米扎、莫力依。唐蕃大道在青海境内长约1000公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康公路。气候极寒,人烟稀少,旅途异常艰难。

一路的弦歌,今天还能听到

七世纪初,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后,对唐朝文化推崇备至,多次派使节到长安结婚。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出的宰相鲁东赞布以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再次求婚,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嫁入吐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在东边的渤海(今青海鄂陵湖、扎陵湖)迎接。文成公主一路进藏,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其中,青海玉树结古镇以南白那沟的文成公主庙最为著名。文成公主途经西藏玉树,受到当地藏族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报答和感谢当地藏族人民,公主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身作则,帮助当地人民学习农耕和纺织。白那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据说是当年公主教种地的山脊。相传文成公主在扎陵湖遇到松赞干布,一路翻越巴颜喀拉、通天河,来到玉树白那沟。这位从小信佛的公主认为,一群人通过天险巴颜喀拉和永恒天险通天河,是佛祖帮助的结果。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感激之情,公主亲自带领工匠在白那沟的岩壁上雕刻了几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文成公主走后,远近的和尚、善男信女都来百纳沟朝拜,很多人模仿公主,在悬崖上雕刻佛像、经文。久而久之,百纳沟几乎所有的岩壁和石头上都刻有佛像和经文。据说有一年,拉萨几个高僧路过,想在这块石头上盖个锅。他们走遍山沟,发现每块石头上都刻着佛像和经文,最后只好放弃。他们回到西藏后,大肆宣传,许多藏民不远千里前来朝拜。

唐中宗景隆四年(710),金城公主下嫁藏王,弃官而承包赞扎普,路过百纳沟,瞻仰了文成公主留下的九尊佛像。当时佛像是露天的。为了保护文成公主免受风雨,她派人在石佛像上修建了“文成公主庙”加以保护。这是中国唯一的文成公主庙,但祭祀的不是文成公主。该寺坐北朝南,是一座独立的藏式平顶建筑。这座寺庙规模很小。寺内岩壁上,浮雕着两只雪狮驮着的九尊大佛。中间的主佛高7.3米,两边的八个侍者高约4米。整组浮雕依山而立,人物造型憨厚,神态恬静大方,形神兼备,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技艺。远近的喇嘛和游客经常来这里朝拜。